小说的内与外

联合创作 · 2023-10-09 18:53

细读分析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

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

选择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有着鲜明的“陈氏风格”;

强调小说文本的内隐与外化应立足于文学的根本之上,揭示其中所折射的社会历史意味;

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重新梳理,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探索新的文学经验。

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马原的虚构、格非的语言风格和突出的叙事方法、余华的弃绝经验、苏童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的杂糅、阿城的寻根、王安忆虚实结合、白先勇的抒情言志、铁凝的自我相异性、王小波的性、区隔与荒诞、九十年代底层的显露和动刀暴力美学的回归、王朔带来的文学大众化,到贾平凹和刘震云对乡土中国文化想象的终结及去乡愁,以及莫言作品透发其世界观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及修辞的解放性。作者通过文本,接近文本最能激发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的那些关节,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艺术变革,可感可触。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