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论

轻识古籍

共 827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5

子思论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惟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言,可知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丗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汨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杨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塡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所适从,柰,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吾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杨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巳据其善。是以荀子不得不岀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巳,二子既巳据之,是以杨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岀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行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丗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