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部第三

轻识古籍

共 130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4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与胃合为府,其经足太隂,与足偒明为表里。其脉缓。其相,夏三月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昳。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候口。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仓。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蠕动,蚑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遟,故令太隂脉缓而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胑。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沈没。下有荆?,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沈,故令脉伏而沈。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隂阳,喘息则微,汗岀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胑,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坐母败。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时经

黄帝白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歧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沈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兊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踈乍散。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舎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胑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乗脾,木之刻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乗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乗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沈濡而滑者,肾之乗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差。

脾脉苌苌而弱,来踈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隂脉也。脾脉急甚为瘈疭㣲急为脾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沬,缓甚为痿厥;㣲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㣲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癃。㣲滑为虫毒蚘,肠鸣。?濇甚为肠颓。微濇为内溃,多下脓血也。足太隂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藏,浮之脉大缓,按之中如复杯,絜絜状如揺者死。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