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七【二支】
共 20145字,需浏览 41分钟
·
2024-02-06 13:11
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七【二支】
诗
诸家诗目三
唐诗《文献通考》唐诗三卷。 陈氏曰。崔道融撰。皆四言诗。述唐中世以前事实事。为一篇。篇各有小序。凡六十九篇。
《王景初兰轩集》唐诗序。 诗縁情而作。情感物而动。其浅深高下。则系于王泽之厚薄。风俗之淳漓矣。故三百篇。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滛。敦柔润泽。雍容纡余。极于忠厚而后止。有以见王泽之厚。风俗之醇。而人心之天理全焉。自王泽一斩于东迁之季。诗亡而出于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则不以古今而存亡也。楚之骚。汉之谣。魏晋六代之篇章。其皆诗之变巳。惟其世道愈下。是以正音愈衰。故韩昌黎讥之曰。其声清以滛。其节数以急。有由然矣。唐兴三百年用文治。雄才大笔。其气高接乎三代。而其诗律精切。尤非他文之比。是以后世宗之而无改焉。今所选近四百篇。专取七言四韵。若夫星日之相辉。雷霆之相薄。江河之相荡。造化之相推。吁。至矣哉。虽然本盛而末茂。源深而流长。雅而正者诗人之实。才而辩者词人之华。去古益逺。余姑无望其王泽之厚。风俗之醇。至于仁义以养其心。忠孝以作其气。国风雅颂以正其情。离骚九歌以深其思。要当先此而后彼。有志之士。试相与求之
《牧莱脞语》唐诗序 唐以诗取士。士亦以诗名家。韵人才士。露颕掞竒。或皭若氷霰。或腻若瑚琏。或苍古若岩栢。或眩恠若海涛。或绮丽缜宻若罽帐流苏。千载而下。嚅哜涵泳。竟莫闯其藩。世人观盛唐诗云。是一种言语。晚唐又别是一种。一代制作。果异乎哉。家以诗名。诗以家异。李豪。韩赡。韦澹。栁遒。白通俗。杜浑成。杲杲行世。户刻人诵。它有长篇短聮。擅长吟囿。浩如烟海。编缀类刋。人自为集。俾得与诸老并行宇宙间。饮水知冷暖。当知各为一大家数
《刘将孙养吾集》唐诗亡虑数百家。徃徃特中唐以后所传。荆公因宋次道家本选之。称百家固未备。世谓三司吏人乱摽贴。非初本。先君子须溪先生㸃校熟复。疑荆公别有选者。然唐诗浩繁杂袭。得此本读之者。亦胜如尽读诸集也。尝见荆公集句。凡唐诗中闲篇剩语。用之如丳。想见此老胷次诸家羙恶烂然。何不毕具。亦何待篇章反复去取。如吾等今所观哉。古人赋诗。犹断章见志。无不可以取节。况大宗师之所识鉴。虽未免失真。然岂无什四五存者。选文章难。诗尤难。评得选意。选得作意。愈难选者。各自有意。众共称好者。作者或不谓然。人见之无味。而中有可感者。乃倍觉深长。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懐。别有激发。予尝以此通于古今之评论。如有感也。何独唐诗然哉。三百篇经圣笔。然谓无所遗。不可谓尚有可删。亦可论未有定也。此本。经先子论订提掇。特欲以启后学亹亹之机古。云谭见心诗。称能品。先子深赏爱之。巴而名士。刻雅南者多选其作。取吾家荆公选诗本刻之。寄声为序。予惧夫览者徒能疑于是编。乃上下论之。非曰辩其不然。聊以广或者之意。虽不必如荆公所谓。观此而足。抑以此选此评而观唐诗不亦可哉。
《赵子昻文集》左丞郝公注唐诗鼓吹序。 鼓吹者何。军乐也。选唐诗而以是名之。名何譬之于乐。其犹鼓吹乎。遗山之意则深矣。中书左丞郝公。当遗山先生无恙时。尝学于其间。其亲得于指授者。盖非止于书而已。公以经济之才。坐庙堂。以韦布之学研文字。出其愽洽之余。探隠发奥。人为之传。句为之释或。意在言外。或事出异书。公悉耴而附见之。使诵其诗者知其人。识其事物者逹其义。览其词者见其指归。然后唐人之精神情性。始无所隠遁焉。嗟夫唐人之于诗羙矣。非遗山不能尽去取之工。遗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发比兴之蕴。世之学诗者。于是而䌷之绎之。厌之饫之则其为诗。将见隠如宫商。铿如金石。进而为诗中之韶濩矣。此政公惠后学之心。而亦遗山裒集是编之初意也耶。公命为序。不敢辞。谨序其大意云。 裴说诗
《文献通考》裴说集一卷。 陈氏曰。唐裴说撰。天祐三年进士状头。唐盖将亡矣。说后为礼部贠外郎。世传其寄邉衣古诗甚丽。此集无之。仅有短律而已。非全集也其。诗有避乱一身多之句。 刘德仁诗
《文献通考》刘德仁诗集一卷。 晁氏曰。唐刘德仁公主之子。长庆中以诗名。五言清莹。独歩文场者。开成后。昆弟皆居显仕。独自苦于诗。举进士二十年。竟无所成。尝有寄所知诗云。外族帝王恩。中朝亲故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及卒。诗僧栖白以绝句吊之。曰。忍苦为诗身到此。氷䰟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寃始销。 邵谒诗
《文献通考》邵谒集一卷。 陈氏曰。唐国子生曲江邵谒撰。集后有胡賔王者为之序。言其没后。降巫赋诗自。称邵先辈。殆若今世请大仙之类耶
《温庭筠牓》国子监。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微。堪禆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摽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冝牓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并仰。牓出以明无私。仍请申堂并牓礼部。咸通七年十月六日。试官温庭筠膀。 胡賔王序。 邵谒。韶州翁源县人。少传闻为县厅吏客。至今怒不搘床逐去。遂截髻著县门。发愤读书。书堂距县十余里。隠起水心。谒平居。如里中儿未冠者髪。苦吟繇是工古调寻。抵京师隷国子。时温庭筠主试。悯擢寒苦。乃牓前三十余篇。以振公道。已而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他日县民祠神者。持帻自舞钤。忽自称邵先辈降。即日邵先軰异时号工歌咏者。能强为我赋诗乎。以为巫偶妄言。意欲苦之耳。巫略不经思。即成二十八字。词韵凄苦。虽老笔不逮。郷老中晓声病者。至为感泣咨叹。噫。昔钟仪操土风激生前之恋。今邵子托巫语启殁后之思。异时同契。有足悲者。今录其词。附之卷末。安定胡賔王序。 李仁用诗
《文献通考》李推官披沙集六卷。 陈氏曰。唐李仁用撰。其八世孙兼孟。逹居宛陵。亦能诗。尝为台州出其家集。求杨诚斋作序。诚斋序略曰。推官公诗。如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如危城三面水。古树一邉春。如明月千峤雪。滩急五更风。如烟残偏有熖。雪甚却无声。如春雨有五色。洒来花旋成。如云藏山色晴还媚。风约溪声静又回。如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声愁。盖征人凄苦之情。孤愁窈眇之声。骚客婉约之灵。风物荣悴之英。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读之使人发融冶之欢。于荒寒无聊之中。动惨戚之感于笑谈方惮之后。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孰谓其果弦绝欤。 黄御史诗
《文献通考》黄御史集。 诚斋序略曰。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黄公之诗尤竒。如闻鴈一声初触夣。半白已侵头。余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如游东林寺。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如退居。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此与韩致光吴融辈并游。木知何人。徐行后长也。水丰君自言其集乆逸。其父考功公始得之。仅数卷而已。具后永丰又得诗文五卷于吕夏卿之家。又得逸诗于翁承賛之家。又得铭碣于浮屠老子之宫。而后御史公之文复传于二百年之后。按唐艺文志。御史讳滔。字文江。光启中为四门愽士。其集旧曰黄滔集云。 刘商诗
《文献通考》刘商胡笳十八拍一卷。 晁氏曰。唐刘商撰。汉蔡邕女琰。为胡骑所掠。因胡人吹芦叶以为歌。遂翻为琴曲。其辞古淡。商因拟之。以叙琰事盛行一时。商彭城人。擢进士第。历台省为郎。好道术隠义兴。胡父渚世传其仙去。 李雄诗
《文献通考》李雄鼎国诗三卷。 晁氏曰。后唐李雄撰。雄洛巩人。壮宗同光甲申岁。游金陵成都邺下。各为咏古诗三十章。以三国鼎峙。故曰鼎国。 李有中诗
《文献通考》李有中诗二卷。 晁氏曰。南唐李有中。尝为新涂令。与水部郎中孟賔于善。賔于称其诗如方干贾岛之徒。賔于。晋天福中进士也。有中集中。有赠韩张徐三舎人诗。韩乃熈载。张乃洎。徐乃铉也。春月诗云。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颇佳。他皆称是。 刘一诗
《文献通考》刘一集一卷。 陈氏曰。似唐末五代人。艺文志不载。其诗怪而不律。亦不工。 释皎然诗
《文献通》《考》皎然杼山集十卷。 晁氏曰。唐僧皎然字清昼。呉兴人。谢灵运十世孙。攻篇什。德宗诏录本纳集贤院。集前有于頔序。并赠书上人诗。 陈氏曰。颜鲁公为剌史。与之酬倡。其后剌史为作集序。所居龙兴寺之西院。今天宁寺是也。又尝居杼山寺在妙喜。 唐史艺文志。颜真卿为剌史。集文士撰韵海。敬原预其论著。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藏之。 石林叶氏曰。唐诗僧皎然居湖妙喜。今寳积寺是其故庐。目言谢灵运后。诗祖其家法。自许甚髙。颜鲁公为守。时与张志和陆鸿渐皆为客。意其人品亦必不凡。吾尝至妙喜访其遗迹。无复有。但山颠坟存耳。其诗十卷尚行于世。无甚令人喜者。以为优于唐诗僧可也。观其诗评亦贬駮老杜。如论送髙三十五书记诗云。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君问主将。安用穷荒为。以为四句已前不见题。则其所知可见矣。 灵彻诗
《文献通考》僧灵彻诗集一卷。澈姓汤。字源澄。越州人。刘梦得序曰。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特雄于诗僧间耶。雪浪斋日记。灵彻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䆫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寳月诗
《文献通考》寳月诗一卷。 晁氏曰。唐僧贯休撰。字德隐。姓姜氏。㜈州人。后入蜀号禅月大师。初莫融为之序。其弟子昙域削去。别为序引。伪蜀乾德中献之。 碧云诗
《文献通考》碧云诗一卷。 晁氏曰。唐僧虚中诗也。司空图尝以诗赠之云。十年太华无知已。只得虚中一首诗。 薛洪度诗
《文献通考》薛洪度诗一卷。 晁氏曰。唐薛涛。字洪度。西川乐妓。工为诗。当时人多与酬赠。武元衡奏校书郎。太和中卒。李肇云。乐妓而工诗者。涛亦文妖也。陈氏曰。号薛校书。世传奏授。恐无是理。殆一时州镇褒借为戯。如今世白帖借补之类耶。涛得年最长。至近八十。 花蘂夫人诗
《文献通考》花蘂夫人诗一卷。 晁氏曰。伪蜀孟昶爱姬。青城费氏女。㓜能属文。长于诗。宫词尤有思致。蜀平以俘输织室。后有罪赐死。 续古文诗
《文献通考》续古文诗文苑英华集十卷。 晁氏曰。唐僧惠净撰。辑梁武帝大同中。会三教篇。至唐刘孝孙成臯望河之作。凡一百五十四人。歌诗五百四十八篇。孝孙为之序。 珠英学士诗
《文献通考》珠英学士集五卷。 晁氏曰。唐武后朝赏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首卷预修书者。凡四十七人。崔融编。集其所赋诗。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融为之序。 丽则诗
《文献通考》丽则集五卷。 晁氏曰。唐李氏撰。不著名集。文选以后。至唐开元词人诗。凡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贝元中郑余庆为序。 李啇隐诗
《文献通考》梁词人丽句一卷。 陈氏曰。唐李商隐集。梁明帝而下十五人诗。并鬼诗。童谣。玉䑓诗集
《文献通考》玉䑓后集十卷。 陈氏曰。唐李康成撰。 后村刘氏曰。郑左司子敬家有玉䑓后集。天寳间李康成所选。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揔。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彚为十卷。与前集等。皆徐陵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尚存。天寳间。大诗人如李杜髙适。岑参辈迭出。康成同时。乃不为世所称。若非子敬家偶存此篇。则许多佳句失传矣。中间自载其诗八首。如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掩乱逐春生。似六朝人语。如河阳店家女长编一首。押五十二韵。若欲与木兰及孔雀东南飞之作方驾者。末云。因縁苟㑹合。万里犹同乡。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亦佳。 箧中诗集
《文献通考》箧中集一卷。 陈氏曰。唐元结次山录。沈千运赵㣲明。孟云卿。张彪元。李川子游。土季友七人。诗二十四首。尽箧中所有次之荆公诗选。尽取不遗。唐中世诗。髙古如此。今人乃专尚季末亦异矣。馆阁书目。以为作自入别集门非是。 国秀诗集
《文献通考》国秀集三卷。 陈氏曰。唐国子进士。苪挺章集。李峤至祖咏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天寳三载国子进士楼颕为序。 搜玉诗集
《文献通考》搜玉小集一卷。 陈氏曰。自崔湜至崔融三十七人。诗六十一首。聮珠诗集
《文献通考》窦氏聮珠集五卷。 陈氏曰。唐禇藏言所存窦氏兄弟五人。诗各有小序。曰。国子祭酒常中行。国子司业牟贻周容。管经略群州列。婺州剌史庠胄卿。武昌节度使巩友封。皆拾遗叔向子也。五人惟群以处士荐入諌省。庠以辟举。余皆进士科。 容斋洪氏随笔曰。窦氏聮珠序云。五窦之父叔向。当代宗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时属正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挽。即时进三章。内考首出传诸人口。有命妇羞苹叶。都人挿奈花。禁兵环素帝。宫女哭寒云之句。可谓佳唱。而略无一首存于今。荆公百家诗选亦无之。是可惜也。予尝得故呉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竒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叔向字遗直。仕至左拾遗。出为溧水令。唐书亦称其以诗自名云。 御览诗集
《文献通考》唐御览诗一卷。 陈氏曰。唐翰林学士令狐楚纂。刘方平而下迄于梁锽。凡三十人。诗二百八十九首。一名唐新诗。又名曰。选进集。又名元和御览。 河岳英灵诗集
《文献通考》河岳英灵集二卷。 陈氏曰。唐进士殷璠集。常建等诗二百三十四首。 极玄诗集
《文献通考》极玄集一卷。 陈氏曰。唐姚合集。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诗一百首。曰。此诗家射雕手也。 中兴间气诗集
《文献通考》中兴间气集三卷。 晁氏曰。唐髙仲武辑至德迄大暦中。钱起以下二十六人。诗自为序。以天寳叛涣。述作中废。至德中兴。风雅复振。故以名仍品藻众作著之于首云。或又题孟彦深纂。 陈氏曰。所选诗一百三十二首。各有小传叙其大略。且拈题其警句。而议论文辞皆凡鄙。南薫诗集
《文献通考》南薫集三卷。 晁氏曰。唐窦常撰。集韩雄至皎然三十人。约三百六十篇。凡三卷。其序云。欲勤上中下。则近于褒贬。题一二三。则有等衰。故以西掖南宫外䑓为目。人各系名系賛。 本事诗集
《文献通考》本事诗一卷。 晁氏曰。唐孟棨撰。纂歴代词人縁情感事之诗。叙其本事凡七类。 唐诗类选
《文献通考》唐诗类选二十卷。 陈氏曰。唐太子校书郎顾陶集。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目为序。大中丙子岁也。陶会昌四年进士
《文苑英华》顾陶唐诗类选序。 在昔乐官釆诗。而陈于国者。以察风俗之邪正。以审王化之兴废。得刍荛而上逹。萌治乱而先觉。诗之义也。大矣逺矣。肇自宗周。降及汉魏。莫不由政治以讽谕。系国家之盛衰。作之者有犯而无讳。闻之者伤惧而鉴诫。宁同嘲戯风月。取懽流俗而已哉。晋宋诗人不失雅正。直言无避。颇遵汉魏之风。逮齐梁陈隋。德祚浅薄。无能激切于事。皆以浮艶相夸。风雅大变。不随流俗者无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王泽竭而诗不作。吴公子听五音知国之兴废。匪虚谬也。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李杜廽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其亚则昌龄。伯玉。云卿。千运。应物。益。适。建。况。鹄。当。光羲。郊。愈。籍。合十数家。挺然颓波。间得苏李刘谢之风骨。多为清德之所讽。览乃能抑退浮伪流艶之辞冝矣。爰有律体。祖尚清巧。以切语对为工。以绝声病为能。则有沈。宋。燕公。九龄。严。刘。钱。孟。司空曙。李端。二皇甫之流。实系其数。皆妙于新韵。播于当时。亦可谓守章句之范。不失其正者矣。然物无全工。而欲篇咏盈千。尽为绝唱。其可得乎。虽前贤纂录不少。殊途同归。如英灵。间气。正声南薫之类。朗照之下。罕有孑遗。而取舍之时。能无小误。未有游诸门而英菁毕萃。然成卷而贴类全无。诗家之流。语多及此。岂识者寡。择者多。实以体词不一。憎爱有殊。苟非通而鉴之。焉可尽其善者。由是诸集悉阅。且无情势相托。以雅直尤异成章而已。或声流乐府。或句在人口。虽靡所纪录。而阙。切时病者。此乃究其姓家无所失之。或风韵标特。讥兴深逺。虽已在他集。而汨没于未至者。亦复掇而取焉。或词多郑卫。或音渉巴歈。苟不亏六义之要。安能间之也。既历稔盈箧搜竒略罄。终恨见之不徧。无虑选之不公。始自有唐。迄于近殁。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为二十卷。命曰唐诗类选。篇题属兴。类之为伍。而条贯不以名位卑崇。年代逺近为意。骚雅绮丽。区别有可观。宁辞披㨂之劳。贵及文明之代。时大中景子之岁也。 又后序。 余为类选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觉老之将至。今大纲已定。勒成一家。庻及生存。免负平昔。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雕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所不足于此者。以删定之初如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賔客禹锡。杨茂郷。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渉。李璆。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诗。犹在世。及稍沦谢。即文集未行。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亦未称所录。僻逺孤儒。有志难就。粗随所见。不可殚论。忠愧力不及心。庻非耳目之遏也。近则杜舎人牧。许鄂州浑。洎张祐。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冀无见恨。若须待见全本。则撰集必无成功。若但泛取传闻则篇章不得其羙。已上并无采摭。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徧者矣。唯歙州敬方。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軰相近。亡殁虽近。家集已成。三百首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夐接。或畏多言。而典刑具存。非敢遐弃。又前所谓无类选之不公者矣。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一官已弃。不惧势逼。不为利迁。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取舎之法二十通在。故题之于后云耳。 古诗选唐
《国朝苏平仲太史集》古诗选唐序。 诗之有风雅颂赋比兴也。犹乐之有八音六律六吕也。八音六律六吕。乐之具也。风雅颂赋比兴。诗之具也。是故乐工之作乐也。以六律六吕而定八音。诗人之作诗也。以赋比兴而该风雅颂。但诗人作诗之初。因事而发于言。不若乐工作乐之初。先事而为之制焉耳。于戯。韶箫也。大夏也。大武也。以至于秦魏齐诸国。其乐之作也。陈之以八音。和之以律吕。未尝不同也。而其音则未尝同也。商也。周也。鲁也。以至于邶。鄘。卫诸国。其诗之作也。经之以风雅颂。纬之以赋比兴。未尝不同也。而其音则未尝同也。乐音之有治有忽。不系八音六律六吕。而系世变。诗音之有正有变。系风雅颂赋比兴。而不系世变哉。夫惟诗之音系乎世变也。是以大小雅十三国风。出于文武成康之时者。则谓之正雅正风。出于夷王以下者。则谓之变雅变风。风雅变而为骚些。骚些变而为乐府。为选为律。愈变而愈下。不论其世而论其体裁可乎。李唐有天下三百余年。其世盖屡变矣。有盛唐焉。有中唐焉。有晚唐焉。晚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中唐之诗也。中唐之诗。其体裁非不犹盛唐之诗也。然盛唐之诗。其音岂中唐之诗可同日语哉。中唐之诗。其音岂晚唐之诗可同日语哉。昔襄城杨伯谦。选唐诗为唐音录。蜀郡虞文靖公序之。慨夫声文之成。系于世道之升降。而终之以一言曰。吾于伯谦之录。安得不叹。夫知言之难也。盖不能无憾焉。无他。文之日降。譬如水之日下。有莫之能御者。故唐不汉。汉不秦。秦不战国。战国不春秋。春秋不三代。三代不唐虞。自李唐一代之时观之。晚不及中。中不及盛。伯谦以盛唐中唐晚唐别之。其岂不以此乎。然而盛时之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衰世之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也。其亦异乎大小雅。十三国风之所以为正为变者矣。诗与乐固一道也。不审音。不足以知乐。不知乐。则何以知诗。伯谦之于音如此。则其于诗也可见矣。此文靖之所以不能无憾也欤。平阳林敬伯。蚤岁诵文靖之序。深有槩乎其衷。及游国学。质诸愽士贝廷琚刘子宪。而知唐音去取其嗜。好也。其主蒙隂县簿。暇日乃更选焉。非有风雅骚些之遗韵者不取也。得七百六首。随其世次。厘为六卷。以所选皆五七言古诗。故目为古诗选。唐敬伯之言曰。窃闻诗縁情而作者也。其部则有风雅颂。其义则有赋比兴。其言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其篇或长或短。初曷尝拘拘于其间哉。又曷尝曰。我为风为雅为颂也。因事而作出于国人者则曰风。出于朝廷者则曰雅。用之宗庙郊社者则曰颂。又曷尝曰。我为赋为比为兴也。成章之后。直陈其事。则曰赋。取彼譬此则曰比。托物起意则曰兴。如斯而已矣。柰何律诗出而声律对偶章句拘拘之甚也。诗之所以为诗者。至是尽废矣。故后世之诗。不失古意。惟有古诗。而今于唐诗。亦惟选古律以下则置之。而况唐之诗。近古而尤浑噩。莫若李太白杜子美。至于韩退之。虽材髙欲自成家。然其吐辞暗与古合者。可胜遏哉。而唐音乃皆不之录。今则不敢不录焉。余伟其论之确。识之夐。而选之精也。是以备著之。于戯。此诗选。盛于唐音逺。甚使文靖复生而见之。宁不快于其意必有以发挥敬伯之用心者矣。惜乎九原莫作。顾使余序其篇端也。 题襟诗集
《文献通考》汉上题襟集三卷。 陈氏曰。唐叚成式。温庭筠。崔皎。余知古。韦蟾。徐啇等唱和诗什。徃来简牍。盖在襄阳时也。 松陵诗集
《文献通考》松陵集十卷。 晁氏曰。唐皮日休与陆龟蒙酬唱诗。凡六百五十八首。龟䝉编次之。日休为序。松陵者。平江地名也。 竒章诗集
《文献通考》竒章集四卷。 中兴艺文志集。唐李林父至崔湜。百余家诗竒警者。集者不知名。 续本事诗
《文献通考》续本事诗二卷。 晁氏曰。伪呉处常子撰。未详其人。自有序云。比览孟初中本事诗。輙搜箧中所有依。前题七章类而编之。皆唐人诗也。 宼准诗
《文献通考》宼忠愍诗三卷。 晁氏曰。㓂准字平叔华州人。太平兴国中登进士科。淳化五年参知政事。定策立真宗为皇太子。景德元年拜平章事。契丹入宼。决亲征之策。凡三入相。真宗不豫。皇后预政。准白。上请太子监国。因令杨亿草制。且进亿以代丁谓。诘朝准被酒漏言。累贬雷州司戸。徙衡州司马。卒仁宗时。赠中书令谥忠愍。尝封莱国公。初笃学喜属文。尤长诗什。多得警句。在相位。论议忠直。不顾身谋。仇邪媒孽。既以谪死。或又谤之云。在相位时。与张齐贤相倾。朱能为天书降乾祐。准知而不言。曽子固明其不然。曰。审如是。丁谓拂须。固足以悦之。司马温公训俭文。亦言其奢侈。子孙丐于海上。然以史考之。莱公盖无子也。集有范雍叙。共二百四十首。野水无人渡。及江南春二首。皆在独到海只十里之诗。。亡其全篇矣。陈氏曰。巴东集三卷。公初以将作监丞。知巴东县。自择其诗百余篇。且为之序。今刻于巴东。忠愍公集三卷。乃河阳守范雍。得公诗二百首为三卷。今刻板道州。 张刑部诗
《临川先生集》张刑部诗序。 刑部张君诗若千篇。明而不华。喜讽道而不刻切。其唐人善诗者之徒欤。君并杨刘生。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籍事不可考据也。方此时自守不汚者少矣君诗独不然。其自守不汚者邪。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观君之志。然则其行亦自守不汚者邪。岂惟其言而已。畀予诗而请序者。君之子彦愽也。彦愽字文叔。为抚州司法。还自杨州。识之日与之接云。庆暦三年八月序。魏野诗
《文献通考》媿仲先草堂集二卷。 巨鹿东观集二卷。 晁氏曰。魏野字仲先。陜州人。志清逸。以吟咏自娱。忘懐荣利。隐于陜之东郊。手植竹木绕以流泉。凿土袤丈。曰乐天洞。前立草堂。为诗清苦。句多警策。与宼准王旦善。每徃来酬唱。祀汾隂岁召不起。卒赠著作郎集有薛曰序。巨鹿东观集。乃野之子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以赠著作。故以东观名集。 潘逍遥诗
《文献通考》潘逍遥诗三卷。 晁氏曰。皇朝潘阆字逍遥。犬名人。通易春秋。尤以诗知名。太宗甞召对。赐进士第。将官使之不就。王继恩与之善。继恩下狱捕阆甚急。乆之弗得。咸平初。来京师。尹收系之。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叅军。后卒于泗上。与王禹偁孙何栁开魏野交好最宻。集有祖无择序。钱易张逹皆碣其墓。附于集后。苏子瞻少年时。过一山院。见壁上有句云。夜凉知有雨。院静若无僧。而不知何人诗。今集有此聮。乃阆夏日宿西禅院诗也。小说中。谓阆坐卢多逊党。尝追捕非也。陈氏曰。阆尝赐及第。后坐追夺。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卒于泗州。又有严陵刻本同。但少卷末三首。 滕白诗
《文献通考》滕工部集一卷。 陈氏曰。滕白撰。篇首寄陈搏。知为国初人。又有右省懐山中。及䑓中寄朱从事诗。则其杨历清要亦多矣。史传亡所见。未有考也。 王嵒诗
《文献通考》王嵒集一卷。 陈氏曰。王嵒撰。集中有春日感懐。上滕白郎中。盖亦国初人。又有圣驾亲征河东。及有甲午避㓂。全家欲下荆南之语。则是李顺乱蜀之岁。嵒盖蜀人也耶。王初诗
《文献通考》王初歌诗集一卷。 陈氏曰。王初撰。未详何人。有延平天庆观诗。当是祥符后人也。 甘棠诗集
《文献通考》甘棠集一卷。 陈氏曰。知制诰上蔡孙仅邻几。咸平元年进士第一人。后其兄何一牓。尝从何通判陜府。以所赋诗集而序之首篇。曰甘棠思循吏。故以名集。仅兄弟皆不寿。故不大显。 钱易诗
《文献通考》钱氏曰歌诗二卷。 陈氏曰。翰林学士呉越钱易希白撰。废王倧之子。咸平二年进士第二人。景德二年制科初。钱氏归国。群从皆补官。独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皆第进士。昆至諌议大夫。易子彦逺明逸。又皆以贤良方正入等。宋兴父子兄弟制举登科者。惟钱氏一门。易有集百五十卷。未见家止有此。及滑稽集四卷而已。 林和靖诗
《文献通考》林和靖诗三卷。 晁氏曰。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刻志为学。结庐西湖之孤山。真宗闻其名。诏郡县常存遇之。善行书。喜为诗。其语孤峭澄淡。临终作一绝曰。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初无封禅书。或刻石置之其墓中。赐谥曰和靖先生。
《豫章文集》书林和靖诗。 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靖踈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聮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邉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公何縁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槩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李之仪。书林逋处士诗后。 西湖风物固不迁。但无和靖辈人物尒。览之怅然。姑溪老农
《黄文献公集》䟦林和靖诗。 予尝见先生手书诗一卷。多集中所载。此三诗则皆有之。而亦不尽同。窃意集中。是后来所改定也。 石曼卿诗
《文献通考》石曼卿集一卷。 晁氏曰。石延年。字曼卿。南京宋城人。举进士不中。为三班奉职。改太常寺太祝。迁秘阁校理。气貌雄伟。喜论事。善书札。纵酒不覊。世多传其仙去。其诗如春隂红梅。及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鸎声不逐春光老。花影常随日脚流之句。至今讽咏焉。 陈氏曰。其诗自为序。石介复为作序。其仕以三举进士。为三班奉职。出处详见欧公所乍墓志。 欧公诗话曰。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竒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诗曼卿平生所自爱者。至今藏之号为三绝。真余家寳也。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徃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其后又云。降于亳州一举子家。又呼举子去不得。因留诗一篇与之。余亦略记其一聮云。鸎声不遂春光老。花影长随日脚流。神仙事怪不可知。其诗颇类曼卿平生语。举子不能道也
《苏东坡集》书曼卿诗藁后。范文正公。祭曼卿文。其略曰。曼郷之才。大而无媒。不登公卿。善人是哀。曼卿之诗。气豪而竒。大爱杜甫。酷能似之。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寳为神物。曼卿之心。浩然无机。天地一醉。万物同归。不见曼卿。忆兮如生。希世之人。死为神明。方此时。世未有言曼卿为神仙事。后十余年乃有芙蓉之说。不知文公偶然言之乎。抑有以知之也
《黄文献公集》书石曼卿馆直诗后。曼卿仕凡再入馆。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秘阁校理。卒于官。距作此卷时。厪四浃旬耳。安知非曼卿绝笔耶。呜呼。曼卿之卓然不可朽。固不必在是欧阳子所谓轩昻磊落。突兀峥嵘者。览卷犹可槩见也
《李端叔姑溪集》䟦石曼卿二踈墓诗。曼卿跌荡不覊。剧饮尚气节。视天下无复难事。不为小廉曲。谨以投瓦合。非独不为而已。一有相值藐然。不少降意。若此等辈。终身不敢輙窥藩篱也。方时天下无事。尝感槩论列。引物连类。一切取律古人。君相心竒之。而适以多事为戒。故不果用。虽在秘书。不屑夜游。浮沉里巷间。见者如遇于烟云中。与所善饮酒家。其命至无筭。竟席不交一语。引去。至今指其地为神仙所降。方大醉开省西门。卧大庆殿庑下。卫士前呵问。已而知为曼卿也。率辟易以手加额。上嗟恻而去。年才五十余。竟死于小官。大鹏尺鷃九万里。而图南与夫自抉于枪榆枋者。固不可同日语。横海之鳣。睍睍于蹄涔杯杓之间。欲求合于一辙盖难矣。安得不丛惊聚骇。或讥且骂邪。要亦如吾所素而无媿焉可也。文词翰墨。乃其余事。既不得用。聊复剪剪所好姑玩胜日。而流传相夸。览之亦足以仿佛其平生尔。崇宁三年八月一日
《晁无咎鸡肋集》䟦曼卿诗刻。 右石公曼卿诗。自书曼卿与苏公子美齐名。两人皆欧阳文忠公所畏。澄心堂诗所谓曼卿子美。皆竒才者也。又曼郷墓表。其略曰。曼卿先世幽州人。少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竒节伟行。非常之功。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文章劲徤。称其意气云。文忠公一代儒宗。曼卿于补之辈行阔四五。诗工字妙。不当从补之议。当如文忠公语也。曼卿以天圣四年来令金山。故诗为此邑人作者多。刘君一也。如题张氏园亭诗云。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尤为佳句。其地在邑东郭。近秦城古寺。盖太宗时御史张公穆之别业园。诸子之所营也。逮补之寓此。盖七十年。而荒墟废址。狐䑕之所跳嘷。独两大桧苍然犹在。其枝半死半生。蟠惊竒怪。想见山隂品彚之盛。㣲咏竒句。为之大息归。御史曾孙大方曰。尝试复之崎立两亭。当为子名之。以其语一曰乐意。一曰空香。以记曼卿尝醉此。亦知子先世与曼卿厚。今不可得也。大方曰。唯岁再春。大方率清晓出郭门。或问之曰。东园壅培事。恐后㑹大方。犹子刍与同里郭方。又以曼卿此诗刻石。欲补之书数字石上。乃摭文忠公诗文。并附题园亭诗事。其末为夫后来益逺。前軰竒伟。有如石公。至不知其名字志行。终始何如人。故详出之。大方字廷贤。刍字尧询。方字进道。皆里良士。而尧询自云藏曼卿书诗犹十数。大观二年三月已已。颕川晁补之无咎题
《李昭玘乐静集》䟦石曼卿诗后。 右石曼郷诗三篇。为侍御史髙公作也。髙公初自御史。以言事忤丁晋公。出守淄川。天圣三年擢户部判官。坐试进士擅不如格。左廷监兖州酒。三年复官知单州。时曼卿为济州金乡宰。驰此诗寄之。髙公志大气刚。学贯今古。论天下事有理。勇于自任。虽屡謪逐。志愈不屈。文章雅重有法度。作诗务高古。语徤而志深。一时望人也。曼卿以豪伟自许。独深知其为人。执弟子礼敬事之。其诗引贾谊韩愈杜甫。以见不得其志。才不下古人。区区冀复用以发于事业。以此观之。士君子气节相与。又不可苟合。必欲致身于功名之㑹。惟恐汨汨以死。非特言辞取悦而已。未几髙公再入为塩铁判官。属大河决澶渊。乃䟽利害。议者不喜。罢去知陜府。卒于官。后十年。曼卿自海州通判迁秘阁校理。上书陈西夏十事不报。既而元昊犯吾圉。邉邑骚动。天子稍思其言。方试一事。不幸病且死。呜呼。髙公终身力行而三踬。曼卿才一进武而遂殒厥身。窃读此诗。艮可叹云。大观戊子仲秋朔。乐静堂题。 吕夷简诗
《文献通考》吕文靖集五卷。 陈氏曰。丞相许国文靖公寿春吕夷简坦夫撰。文靖不以文鸣。而其诗清润和雅。未易及也。 陈亚诗
《文献通考》陈亚之集一卷。 晁氏曰。陈亚字亚之。性滑稽。喜赋药名诗。仕至司封郎中。药名诗始于唐人张籍。有江臯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下枝之诗。人谓起于亚。实不然也。 陈氏曰。咸平五年进士。有集三卷。药名诗特其一体耳。如马嘶曾到寺。犬吠乍行村。吏辞如贺日。民送似迎时。皆佳句。不在此集也
《苏东坡集》书陈亚之诗后。 故三司副使陈公。某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后前軰雕䘮略尽。能称颂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緖言遗事。当记录寳藏。况其文章乎。公之孙师仲录公之诗二十五篇以示。其三复大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符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眉阳苏某书
《豫章文集》书陈亚之诗后。 岷山之发江。仅若瓮口。淮岳桐柏。力能泛觞。卒之成川注海。以其所从来逺也。学问文章。震耀一世。考其祖曾发源必有自。陈氏昆仲多贤。是中将有名世者。观吏部公之诗可谓源清矣。 金陵览古诗
《文献通考》金陵览古诗三卷。 陈氏曰。虞部员外郎杨备撰。亿之弟也。 苏才翁诗集
《文献通考》苏才翁集一卷。 晁氏曰。苏舜元字才翁。子羙兄也。工草隷诗章豪丽。 晁君成诗集
《文献通考》晁君成集十卷。别集一卷。 陈氏曰。新城令晁端友君成撰。东坡为作序。补之其子也。 东坡序略曰。晁君成。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没。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乎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髙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逺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之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他人。凡从事二十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知之也。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輙出新意竒语。冝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愽辩俊伟。绝人逺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 杜师雄诗
《文献通考》杜师雄诗一卷。 晁氏曰。宋朝杜黙。字师雄。徂徕人。石介作三豪篇。所谓歌之豪者。苏子瞻颇陋之。 邵尧夫诗
《文献通考》击壤集二十卷。 晁氏曰。宋朝邵雍尧夫隐居洛阳。熈宁中与常秩同召。力辞不起。邃于易数。始为学至二十年。不施枕榻睡。其精思如此。歌诗盖其余事。亦颇切理。盛行于时。卒谥康节。集自为序。 朱子语录。康节之学。其骨髄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
《刘静修集》书康节诗后。 物齐也。齐之则不齐矣。犹之东西也。东自东而西自西。固不齐也。然东人之西。则西人之东也。是曰东亦可。曰西亦可。则是未始不齐也。然东西之形既立。指其西而谓之曰东。则为东者必将起而争之。而不齐者出矣。不齐之。则物将自齐而平矣。东也。西也。吾立于中而制其东西焉。如是则谓之无所著可也。一有所著。则不西而东矣。谓之无所著可乎。彼空将无所著也。一倚于空。独非著乎。此程子深有取于邵子之言也。然彼为其说者。曰。是不足以破吾说也。吾曰齐。固未尝齐夫物也。吾曰空。固未尝著夫空也。噫。悠谬辗转。愈遁而愈无实也
《魏鹤山大全集》䟦康节诗。 理明义精。则肆笔脱口之余。文从字顺。不烦绳削而合。彼月煅季炼于词章。而不知进焉者。特秋䖝之吟。朝菌之媚尔。 又䟦康节逢春诗。 先生妙极道数。从容于义理之会。虽形诸余事。无问精粗。莫非实理。秦汉以来。诸儒鲜能及之。此所谓豪杰之士也。陵阳牟君铉。得其所书逢春诗。尝以遗临卭魏某。辞不敢有仍书而归诸。 又䟦康节与韩康公唱和诗。 惟古于文必已出。而先生此诗全用韩文公送李愿序意。岂人心之所同。固不嫌于相袭耶。先生虽不为公卿得时行道。而发明先后天之奥。约之于事。心践于形。所以淑时贤而启来哲。为斯世治理之助。其为公卿不既多乎。 韩持国诗
《文献通考》韩持国诗三卷。晁氏曰。韩维字持国。亿之子也。与其兄子华王汝。俱位宰相。持国最能诗。世传其酴醿绝句。他多称是。 王荆公诗
《文献通考》临川诗选一卷。注荆公诗十五卷。 陈氏曰。汪藻彦章。得半山别集。皆罢相山居时老笔。过江失之。遂于临川集录出。又言有表启十余篇。不存一字 又曰。叅政眉山李壁季章撰。谪居临川时所作。助之者曾极景建。魏鹤山作序
《刘将孙飬吾集》王荆公诗序。洛学盛行而欧苏文如不必作。江西泒接而半山诗几不复传。诸老心相服各有在。而世俗剽耳附声者。徃徃可叹也。庆元叅政鴈湖李氏。独笺临川诗于共惩荆舒之后。与象山记祠堂。磊磊恨意相似。文章行义。固各有必不可槩揜者。然东南仅刻两本。眉乆废抚亦落。士大夫或白首不及见。以是藏本极少。亦牵聮没没至此。李笺比注家异者。间及诗意。不能尽脱窠臼者。尚袭常眩愽每句字附会。肤引常言常语。亦䟦渉经史。先君子须溪先生于诗喜荆公尝㸃评李注本。欲删其繁。以付门生儿子未暇也。安成王士吉。往以少俊及门有闻。日以书来汀清白刻荆公诗。以评㸃附句下。以鴈湖注意与事确者类篇次。愿序之。于是荆公诗。当粲然行世矣。公诗为宋大家。非文人诗而具用文法。抑光耀以朴意。融制作为裁体。陶冶古今而呼吸如令精变尘秕。而形神俱妙。其核也如老吏之约三尺。其丽也又如一笑之可千金。歴选百年。亦东京之子美也。独其不得如子美之称于唐者。相业累之耳。呜呼。使公老翰林学士。韪然一代词宗。亦何必执政耶。论诗文与论人物异。论行事竟见又异。鴈湖笺此诗尚以明君怨置议论。盖共正之。然彼咏明君耳。何与大节而剌剟玭之。因士吉刻本。记先君子所尝为荆公感叹者于此。而非敢评公诗也。
《叶水心集》题荆公诗后。 或言苏公书荆公髙下数家村诗。武陵句为不工。且云也是别无好韵。审是则欲宿媿桑门。当又疑矣
《陆游渭南集》䟦荆公诗。 右荆公手书诗一卷。前六首赠黄庆基。后七首赠邓铸石刻。皆在临川。淳熈七年七月十七日。陆某谨题
《汪藻浮溪集》䟦半山诗。 半山别集有诗百余首。表启十余篇。乃荆公罢相居半山时老笔也。祝邦直作淮南学事司属官时。摹印甚精。德兴建节鄕人周彦直。旧从荆公学。亦用此集印行。余皆寳之。过江以来二十年。求之莫获。顷见徐师川云。黄鲁直读此诗。句句击节。公噐之不可揜也如此。近观临川前后集。犹识其在集中者数十首。因择出录之。而表启不存一字可惜也。然录者极多舛误。非不知其非真。但不敢擅下雌黄耳。今人谓荆公诗皆其。少作。而此老笔无人辨之。尤怅然也
《魏鹤山大全集》临川诗注序。 国朝列局修书。至崇观政宣而后尤为详备。而其书则经。史。图。牒。乐书。礼制。科条。诏令。记注故实。道史内经。臣下之文。鲜得列焉。时惟临川王公遗文。获与编定。薛肇明诸人寔董其事。虽曰出于一时之好尚。然其鍜錬精粹。诚文人之巨擘。以元祐诸贤与公异论者。至其为文则未尝不推许之。然肇明诸人所编。卒以靖康多难。散落不存。今世俗传抄。已非当时善本。故其后先舛差。简帙间脱。亦有他人之文淆乱其间。虽然未足多辨者。而公愽极群书。盖自经子百史。以及于凡将急就之文。旁行敷落之教。稗官虞初之说。莫不牢笼搜览。消释贯融。故其为文。使人习其读而不知其所由来。殆诗家所谓秘宻藏者。今石林李公。曩居临川。嗜公之诗。息游之余。遇与意会。徃徃随笔䟽于其下。渉日既乆。命史纂辑。固已粲然盈编。㑹某来守眉山。得与寓目。见其闚竒摘异。抉隐发藏。盖不可以一二数则为之舎然。叹曰。是岂世所谓训故者乎。训故之病。党枯护朽。守阙保残。有不非郑服之陋。无是正左班之忠。今石林之于公。则有不然。其丰容有余之词。简婉不迫之趣。既各随义发明。若愽见疆志。廋词险韵。则又为之证辨钩折。俾览者皆得以开卷了然。公之学亦时有专已之癖焉。石林于此。盖未始随声是非也。明妃曲之二章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则引范元长之语。以致其讥。日出堂上饮之诗。其辞曰。为客当酌酒。何预主人谋。则引郑氏考槃之误。以寓其贬君难托之诗曰。世事反复那得知。䜛言入耳须史离。则明君臣始终之义理。以返诸正。自余类此者尚众。姑摘其一二以明之。则诗注之作。虽出于肆笔脱口。若不经意之余。而发挥义理之正。将以迪民彛。厚世教。夫岂训故云乎哉。石林常参预大政。今以洞霄之禄里居。其门人李西。极醇儒。必欲以是书板行。而属某叙所以作。乃书以授之。 东坡诗
《文献通考》注东坡诗四十二卷。 司諌吴兴施元之德。初与吴郡顾景蕃共为之。元之子宿从。而推广且为年谱以传于世。陆放翁作序。颇言注之难。盖其一时事实。既非亲见。又无故老传闻。有不能尽知者。噫。岂独坡诗哉。注杜诗者非不多。徃徃穿凿附会。皆臆决之过也
《陆游渭南集》东坡诗序。唐诗人最盛名家者以百数。惟杜诗注者数家。然槩不为识者所取。近世有蜀人任渊。尝注宋子京。黄鲁直。陈无已。三家诗。颇称详赡。若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愽。指趣深逺。渊独不敢为之说。某顷与范公至能会于蜀。因相与论东坡诗。慨然谓余。足下当作一书发明东坡之意。以遗学者。某谢不能。后二十五年。某告老居山隂。呉兴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諌公所注数十大篇。属某作序。司諌公以绝识愽学名天下。且用工深。歴岁乆。又助之以頋君景蕃之该洽。则于东坡之意。盖几可以无憾矣
《王灼頥堂集》䟦苏子送宋使君诗。 元祐丁卯宋使君为尚书郎。以便亲。丐乡郡。得彭州。二苏先生为作送行诗。非荣其归也。喜其获奉亲之乐耳。然竟以内艰不之官。而二诗巳为好事者刻石于守居之西湖。后六十年使君之孙泰发将母通守益昌。出先生笔迹相示。灼读数过。窃叹曰。使君之孝。传子若孙。宋氏家声不坠矣。 又䟦送頋子敦使河朔诗。 頋子敦。躯干丰伟。当时有頋屠之号。先生两诗。前軰雅戯也。今世士大夫喜治邉幅事文律。面相謟悦之。不暇一语。稍渉忌讳。两家之难不觧。求见前軰诚实风流。岂复得耶
《李庄简公文集》䟦东坡双泉诗。 东坡先生。绍圣庚辰六月十七日。北归过琼作双泉诗。盖有讥焉。先生度岭海。虽黎童蛮妇。亦如爱敬。而士大夫或致厚薄爱憎于去来之间。故其诗曰。一瓶之中。有渑有淄。又曰。岂弟君子。江海是仪。虽先生旷怀雅量。亦未能忘情于此时也。今四十有六年矣。先生亲笔。以为好事者取去。绍兴乙丑。予谪海南。儿子孟愽孟坚。更来视予。双泉旧有亭宇。因葺居之暇日。偶书先生诗。复揭之亭上。庻几先生雄词英气。千古不泯。抑使后来者有攷焉。绍兴丙寅八月五日。上虞李某题
《李虱叔姑溪集》䟦东坡玉盘盂诗后。 东坡守东武。得异花于芍药品中。既已名之。又即席赋二诗。以志其事。异时闻其语。并得其诗。花则未之见也。禜宁四年冬至后七日。阳翟人传君仲训。偶出花图相示。而东坡小楷二诗于其下。盖当日本也。予得此花。又见其字。泫然流涕。因次其韵。
《元遗山集》䟦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 东坡和陶气象。秪是坡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彊秦。渊明决不能辨此。独恨空杯亦尝持之句。与论无弦琴者自相矛盾。别一诗云。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此为佳。丙辰秋八月十二日题
《余谦一文安家集》䟦苏东坡松江风字韵诗。 吴松。天下之绝景也。前之岁。公与子野公择六人饮焉。自杭守宻时也今之岁与太虚叅寥四客又饮焉。由徐移霅时也。垂虹亭上。落日酒酣。分韵赋诗。立如双壁。人与境俱胜矣。蜀牋厚如皮。颜楷大如掌。想见挥毫落笔时。所谓吞五湖三江者。山谷不得为虚语
《豫章文集》䟦子瞻木山诗。 徃尝观明允木假山记。以为文章气旨似庄周。韩非恨不得趋拜其履舄间。请问作文关纽。及元祐中。乃拜子瞻于都下。寔闻所未闻也。今其人万里在海外。对此诗为废卷竟日。 又䟦子瞻送二姪归眉诗。 观东坡二丈诗。想见风骨巉岩而。接人仁气粹温也。观黄门诗。颀然峻整。独立不倚。在人眼前。元祐中每同朝班。余尝目之为成都两石笋也
《朱晦庵集》䟦东坡书李杜诸公诗。 东坡此卷。考其印章。乃绍兴御府所藏。不知何故流落人间。捧玩再三。不胜敬叹。但其所冩李白行路难。阙其中间八句。道子胥屈原陆机李斯事者。此老不应有所遗忘。意其删去。必当有说老。翁井诗。在老苏送蜀僧去尘之前。必非它人之作。然不见于嘉祐集。亦不省其何该也。彼欲井中老翁。改颜易服。不使人知。而后篇遽有嫌瘦废弹之叹何耶。然其言怨而不怒。独百世以俟后贤而不惑。则其用意亦逺矣哉。庆元丁已十月丁丑。新安朱熹观玉山汪季路所藏。而识其后如此云
《晁景迂集》题东坡诗。柳子厚诗与陶渊明同流。前乎东坡。未有发之者。檀弓。则又东坡窥之以学为文章者。靖康丙午仲冬二十二日。箕山晁说之题
《周益公大全集》题东坡颍州诗。 东坡以元祐六年秋到颍州。明年春赴维扬。作此诗。题曰。西湖月夜泛舟。今集序以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为题是也。案公在颍仅半年。集中自放鱼长韵而下。凡六十余诗。歴考坡所至岁月。惟颍为少。而留诗反多。盖陈传道。履常。赵徳麟。欧阳叔弼。季默适聚于颍。故临别诗云。五君从我游。倾㵼出怪珍。又中间刘景。文特来送行。诗云。欧阳赵陈皆我有。岂谓夫子驾复迂。迩来又见三黜柳共此煖热餐氊苏。自注云。郡中日与叔弼景贶履常相从。而景文复至。不数日。柳戚之亦见过。賔客之盛。顷所未有。乃知摅发妙思。罗列于此。抑有由也。堂名聚星今古相望。使有俗物败人意。如坡所云其能尔乎。冯吴江轸逺示真迹敬题其后。嘉泰癸亥孟夏九日
《黄庭坚豫章集》书东坡与蔡子华诗后。 余来青衣。当东坡诗后十一年。三老人悉已下世。或见其儿孙甥姪耳。此邦士人恂恂。犹有忠厚之气。盖以前辈多老成耶。子华之孙汝砺持此诗来。时东坡犹在零陵使。人拊卷太息。元符三年九月庚辰天少晴。又欲雨。涪翁书
《吕祖俭大愚叟集》书东坡访子由倡酬诗。送子长弟行题其后。 栾城謪居此邦。东坡自黄移汝。由兴国迂道来访栾城。为十日留。兄弟叔姪倡和之诗具皆可攷。今相距百余年。父老犹相傅以为盛事。固以人为重。亦以至情所感。自有所不能忘也。予自庐陵蒙恩徙筠。子长弟南康秩满。疋马相过。适会予迁居大愚。相与周览二苏墨刻。顾予之兄弟。虽未能仰企前修。然当中和佳时。无官事以相萦。得以携手近郊。而其所留之日。复逾两旬。则其幸会。视昔人益有过焉。其返也既不能作为诗章以追前作。姑手书东坡来途。自兴国归途至奉新。及子由所赋以送之。子由送东坡诗有云。此行千里隔江河。何人更问维摩疾。自念衰病。寄迹江乡。生还之期。未敢有觊。弟归先庐。洒扫松楸。扶持门户。时以尺书。访予死生。庻笃一时相见之情。且慰别后相思之意云。庆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东莱吕子约父书于大愚僧舎。 黄山谷诗
《文献通考》山谷集十一卷。外集十一卷。别集二卷。山谷编年诗集三十卷。 陈氏曰。黄庭坚鲁直撰。江西所刻诗泒。即豫章前后集中诗也。别集者。庆元中莆田黄汝嘉增刻。 又曰。山谷诗文。其甥洪氏兄弟所编。断自进德堂以后。今外集所载数卷。有晚年删去者。故任子渊所注。亦惟取前集而已。监丞黄㽦子耕者。其诸孙也。即会稡别集。复尽取其平生诗。以岁月次第编录。且为之谱。今刋板括苍
《黄文献公集》䟦山谷赠元大师诗。 元符二年。公在戎州有寄题祖元大师。此君轩诗。明年公自戎州放还。以十二月扺江安。又明年是为建中靖国元年。公以正月发江安。元师自荣州来送之。故有是作。其诗今载别集中。而蜀刻小本。以为祖无大师。盖传录者以元为无。故又譌而为无。幸真迹尚在。可证其误也
《韩元吉南涧集》䟦山谷送徐隐父二诗草。 聂长乐藏山谷二诗。虽属草笔力遒徤不苟。前篇用邑令事。后用徐姓事尔。淳熈甲辰。二月既望。颍川韩某观
《朱晦庵集》䟦黄山谷诗。 杜子美诗小序有言。虎搪突夔人藩篱者。夔人正谓夔州人耳。而山谷诗乃有虎夔藩之语。今此颂又用躨触字。按躨跜见灵光殿赋。自为蚪龙动貌。元无触义。不知山谷何所据也。此卷词笔精丽。而指意所属。未免如李太白所以见讥于王荆公者。览者亦可以发深省矣
《国朝宋濂集》䟦黄山谷赠祖元师诗后。 黔安居士书自绍圣乙亥谪黔中。之后得藏真自序于石。扬休家落笔。顿觉超异。此卷乃召还时所书。居士年已五十七矣。其为妙绝有不容言者。至若其诗。则为祖元大师而赋。师。和义人。族王氏。能用五行书察人休祥。性尤嗜琴。学之二十年弗厌。构霜钟堂。畜推琴十余遇嘉賔至。輙欣然鼓一二曲。或坐此君轩。对竹啸咏。居士尝寄诗题轩中。及闻东还。师自三荣追至泸川饯之。居士嘉其勤。因叠前韵赠焉。夫居士之在中朝惇卞軰。平日以士大夫自居。反不相容。至于摈斥五溪蛮蜑之乡。而师以一浮屠氏。乃能不逺七百里而送之。则其尊贤尚徳为何如。要不止精于琴学而已也。诗中第五句。有孤臣蒙恩已三命之言。案居士辞免吏部贠外郎。状元符。庚辰自戎州起废。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盐税。十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十二月发僰道。建中靖国辛已。三月出峡州。始改朝奉郎知舒州。或疑居士之赋是诗。在于辛已之正月九日辛未。当时仅授二阶。不应前两月遽云三命殊不知。僰道初发之时。已闻有守舒之擢第。未尝被诏命尔。不然其和丹棱杨皓诗。亦未出峡所作。何以有老作同安守之句耶。此盖不难知者也。诗序云。并简周彦公。周彦名庠。皇祐进士。梦易之子。师之群从弟程遵诲之门人。七岁能文。后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授潼川府教授。辞。殁谥贤节先生。东坡颍濵及范忠宣公。皆称其人。所著有氷壶集二十卷。亦一知名之士。谩附及之。非惟见居士择友之精。而师之昆季清标雅望。足以承居士崇奖之重。庻几览之者有所发哉。杨子云之杨。文宜从手。今攺而从木者。其偶误耶。抑或别是一人耶
《释大䜣蒲室集》释大䜣题黄山谷诗后。 苏子瞻荐鲁直有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平生尽之。其诗与字画。特余事尔。后鲁直叅禅老晦堂。闻桂香悟道。故超然于患难死生之表。而视子瞻之论。又大有径庭矣。因观荅任道教授诗评之如此。使鲁直复生。必以予言为然
《李壁鴈湖集》书山谷秋怀八诗后。 山谷此书遒劲而姢秀。与诗皆得意之作也。独未知吕虢州指何人。屡攷而莫得云。眉山李某书。 陈后山诗
《文献通考》后山集六卷。外集五卷。 注后山诗六卷。 陈氏曰。陈思道无已撰。亦于正集中录出入诗泒。江西宗泒之说。出于吕本中。居仁。前辈固有议其不然者矣。后山虽曰。见豫章之诗。尽弃其学而学焉。然其造诣平澹。真趣自然。实豫章之所阙也。 又曰。新津任渊子渊注。鄱阳许尹为序。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工为深。二集皆取前集。陈诗以魏衍集记冠焉。 卢载诗
《文献通考》卢载杂歌诗一卷。 陈氏曰。卢载厚元撰。集中有与胡则钱惟演徃来诗。 李有庆诗
《文献通考》琴轩集一卷。 陈氏曰。题南荣浪翁李有庆撰。与石昌言任师中同时。卷末赠荅十二绝。阙其六。其曰癸已岁者。殆皇祐中耶。 元章简诗
《文献通考》元章简诗集十卷。 陈氏曰。叅政元绛厚之撰。 刘景文诗
《文献通考》刘景文集十卷。 陈氏曰。左藏库使知隰州刘季孙景文撰。环庆死事将平之子也。东坡尝荐之。坡在杭季孙寄诗。有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挿菊花无之句。其诗慷慨有气。如其为人
《豫章文集》书刘景文诗后。 刘景文枢宻副使。盛文肃公之壻。于先妣安康郡君。尚为丈人行。然景文不以尊属。临我以翰墨文章见谓亲友。余尝评景文胷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㸃俗气。徃岁东坡先生守余杭。而景文以文思副使。为东南第三将。东坡尝云。老来可与晤语者。凋落殆尽。惟景文可慰目前耳。身后图书漂散。余亦鬓发尽白。今对此诗。令人气塞
《苏东坡集》题刘景文诗后。 景文有英伟气如三国时陈元龙之流。读此诗。可以想见其人。以中寿没于中州。哀哉。昙秀学道离爱人也。然出诗与余。相对泣下。丁丑正月六日谨题。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