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轻识古籍-繁体

共 222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6 04:51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九

唐上都西明寺沙門釋道世玄惲撰。

欲葢篇第八十一之餘

五葢部

問曰:云何爲五?答曰:一貪欲葢,二、瞋恚葢,三、?眠葢,四、掉悔葢,五、疑葢。

第一貪欲葢者,謂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内發,尚能燒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欲,無由近道。故論偈云:入道慚愧人, 持鉢攝衆生。

云何縱欲塵,沉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已。 云何能捨之。

得福禪定樂。則不爲所欺。

第二瞋恚葢者。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縁。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若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讃歎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爲九惱處故生瞋。瞋念覆心,故名爲葢。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智度論:釋提婆那以偈問佛云: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佛說偈答云:

殺瞋即安隱, 殺瞋即無憂, 瞋爲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如是知己,當修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淨。觀聲空假,不應起瞋。故智度論云: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觀聲本無,唯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瞋?故論云: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陁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言。如偈言:

風名優陁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胷,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又優婆塞經云: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故智度論云:菩薩觀衆生,雖復百千 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 稱讚,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三?眠葢者,謂内心昏憒,名之爲眠。五情暗弊,放恣支節,委臥?熟,名之爲?。此?眠葢,能破今世、後世實樂。如此惡法,最爲不善。何以故?餘葢情覺可除,眠如死人,無所覺觸,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智度論菩薩敎誡?眠弟子,說偈云: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虵同室㝛。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云何而可

眠。

眠爲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葢者有三。一、口掉者,謂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話等,名爲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筋骨相撲,扼腕指掌等,名爲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爲心掉。掉之爲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論偈云。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器行乞食。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巳。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葢。何以故。掉猶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葢。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云: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巳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葢者,謂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㝛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敎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於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偈云。

如人抂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湼槃。

定實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懐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 抂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捨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狹,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葢,即是貪毒。第二瞋恚葢,即是瞋毒。第三?眠葢、疑葢,即是癡毒。其掉悔一葢,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葢,即能具捨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葢,其心清淨。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謂煙、雲、塵、霧、脩羅、手障則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葢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雖改秋。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竆。 猿攀此烏伏。

自非絶欲葢。 何能遠升陟。 齊 届寶城。共覩能仁德。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