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08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6 03:59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謂書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説者以爲書之所起,起自黄帝蒼頡。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故有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處事六義之别。古者童子示而不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歲入小學,學書計。二十而冠,始習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蒼頡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日古文,即蒼頡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四曰隷書,程邈所作;五曰草書,漢初作。秦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隷書。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鳥,并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於上六書,因事生變也。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説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别,今取以附體勢之下。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今取以附音韻之末。又後漢鐫刻七經,着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爲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于祕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寢廢。營造之司,因用爲柱礎。貞觀初,祕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祕府,并秦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

凡六藝經緯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識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踰等,敎不陵節,言約而易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自孔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䘮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爲異説。至于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致令學者難曉,虛誦問荅,脣腐齒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於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説。至後漢好圖䜟,晉世重玄言,穿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雜之以妖妄;大雅之論,汩之以放誕。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轉踈,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爲讎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説。馳騁煩言,以紊彛叙,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藝爲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爲十種。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 隋书三十二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