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徳堂記

共 737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7 22:00

来徳堂記

平陽林與直旣葬其大父文卿於縣治南九十里之茅竹里,築亭若干楹於墓側。?時既祭,而燕合族人於此焉。間請名於余。按其先世為泉南人,在唐有福唐尉攅毋死廬墓,致白鶴甘露之應。事聞,詔立二闕於墓前,號闕下林氏。五季之亂,舉宗七人徙平陽而散居焉,四溪其一也。由四溪而下嶺,又析為二族,居嶺門者,有宋參議公某,則與直之始祖也。參議公之後為大諫公某,大諫公之後有知道州望之。望之生太玉,元初為建寕教授,歴官至建徳推官。而文卿則太玉之季子,重然諾,寡言?,以與時义牙,不仕而隱。工鼓琴,暇則抱琴往長林曲水間,作秋鴻操一曲,觀者以為神仙中人。年六十有五終。與直之少也,其父彦暉出游呉越,故常依之以居,而朝夕有戒,出入有莭。既長,從師講學,通春秋六經。洪武八年至亰師,補國子生,遂升上舍,皆文卿之教也。志曰:百?之計,来之以徳,攷其前後而知善於計者,請以来徳名之。乃進而告曰:東南之強宗大姓,位非不尊,而畜非不厚也。或三四傳而覆而近者,一再傳而巳,其能綿延五六百年,歴十有餘世者,豈非繫於人物歟。譬之場師之木,尺寸而長,至於參天蔽日,豈一朝夕之所致哉。其風雷之所排,霜雪之所虐,吾不知其幾矣。惟封之固而溉之勤,其本既强,而不為槯敗偃仆如此。君子之於徳也,亦若是焉。存於方寸之中,而施之天下之廣,積於數百年之乆,而發於一旦之間,視彼區區祈天而不獲則怨天,責人而不報則尤人,何異不賈而求贏,不稼而求穫者哉。若福唐至大諌公而始大,大諫至道州而益顯,文卿又能不廢前人之徳而及乎與直,故知向之有位者不能世其官,厚畜者不能享其利,而積徳之效出於理之必然,焉可誣也。則後百?而為計者,又在彦暉之父子,益厚其積,亦若爾祖爾父焉。人物之盛,當不止於此,而林氏之福,其来烏可涯也哉。旣名其堂,復為記以勗之。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