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辨帝舜冡
共 3530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8 06:24
路史辨帝舜冡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于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負夏、鳴條,皆在河南北,故?于紀,所謂紀市也。今帝墓在安邑,而安邑有鳴條陌,其去紀才兩舎。帝記言河中有舜冡,信矣。而竹書郡國志等皆言帝?蒼梧,則自漢失之。至鄭康成遂以鳴條為南夷之地,不已踈乎?夫蒼梧自非五服,人風婐劃,地氣高瘴,在虞夏乃無人之境,豈巡狩之所至邪?方堯老舜攝也,於是乎有巡狩之事。今舜既已耄期勌劇,形神告勞,釋負而付禹,則巡狩之事,禹為之矣,豈復躬廵狩於要荒之外也哉。是以劉知㡬之徒,得以摭厲王?彘楚帝遷郴及夏桀趙嘉之事,而疑舜禹之明徳。泌嘗攷之象封有鼻,故墓在於始興。義均封于啇,故女英之冡在啇。其餘支庻,或封巴陵,或食上虞,采西城邑池陽,與夫懐戎、衡山、長沙、無錫,故其墓或在江華,或在巴陵。上虞禹爲天下,帝之諸子分適它國,其之巴陵者,豋北氏蓋從之,故其墓在於巴陵。帝之三妃不得皆後于帝,死肓既葬于陳倉,則其先死矣。黄既英各自有墓,則黄陵為豋北之墓審矣。亦惟登北氏從徙巴陵,則其二女理應在焉,故得為湘之神,而其光照於百里,是皆可得而攷者,胡自氛氛而爭為堯之二女乎。雖然,虞帝之墳,在在有之,何邪?蓋古聖王乆于其位,恩霑于倮禹,澤及於牛馬赴格之日,殊方異域無不為位而墳土,以?其哀敬而承其奉,是以非一所也。顓嚳堯湯之墓,傳皆數出,漢逺郡國,皆起國廟,亦是若也。是則九疑之陵,或弟象之國,所封崇?,不然,啇均窆也。大荒南經云:赤水之東,蒼梧之野,舜子叔均之所?也。而九疑山記亦謂啇均窆其隂,豈非啇均徙此,因?之,後世遂以為虞帝之墳邪。嘗又訊之大傳符子之書,虞帝遜禹於洞庭,張樂成于洞庭之野,於是望韶石而九奏,則帝盖嘗履洞庭而樂韶石,亦既遜位而歸國矣。故集仙録言帝得修身之道,治國之要,瞑目端坐,冉冉乘空而至南方之國。入十龍之門,泠昭回之河,其中有九疑山焉。歷數既徃,歸理兹山。是則九疑之游,特夣想之所届者。是以蔡雝九疑碑辭。乃云觧體而升。而胡曽九疑碑圖。且謂今無復墓。然則蒼梧之藏,有其語而已矣。河中之壠,焉可誣也。世遠論略,而諸生若信蒼梧之言為出于經,而予之言亦難乎為信也。李白云:重瞳孤墳竟何是,則虞帝之冡不明自昔以為恨也。書云:陟方乃死。説者以陟方為廵狩。孔氏謂升道南方以死。韓愈非其説,曰:地傾東南,南廵巡,非陟也。陟者,升也。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為死音。蘇軾亦謂陟方猶升遐,乃死為章句,後學誤以為經文。書云:啇禮陟配天,惟新陟王。故汲紀年帝王之没皆曰陟。然則在位五十載陟者,為紀帝之没明矣。觧者又何必區區以非五服之地,廵狩所不至言哉?韓非曰:啇周七百餘?,虞、夏千餘?,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愚也;非能必而據之,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即誣也。予既攷定有虞,若三妃有鼻諸孤之墓,一旦明白,歴歴可知如此。柳不知予之愚誣邪?韓予之愚誣邪?
芮城志 薛一鶚曰:芮之田賦最重,然民力農作
自足以供之,但溝崩水衝,及乆逃失迷為人所侵
者,則有糧而無地,新墾山澗,乆退河灘,其沃境
特甚,則有地而無糧。貧家賣地,欲其易售,則以
有糧作無糧。以平地作坡沙,扵是地去而糧存。
黠者買地,稍増價銀,則以有糧作無糧。以平地
作坡沙,扵是糧少而地多。此田賦所以不平,而徴
納者兩難也。嗚呼!華此弊者,其惟在扵均地糧
乎,近日之講求是矣。 又曰:民逃之由有三,曰歲
凶無儲蓄之素,曰牧民者不能節省,而里甲之費
侈,曰逃亡者之賦役不為豁處,而責見在者之代
償。丁逃則令户代之,户逃則令甲代之,甲逃則令
里代之是也。今有大家令僕夫十人者。各舉百斤
之負。一孱者力不能支。濳遁去。此宜暫置其負。以
招徠其人。或另?以人可也。乃得其負扵九人。人
愈少則負愈重。於是又有遁去者。則併其負扵
八人。扵是又有遁去者。則併其負扵七人。七人者
不俱遁乎。嗚呼。此司牧者所宜念也。
元毛麾康澤王廟碑記 水經云:平水出平陽西壺
口山,自壺口西南二百餘里曰平山,水潜出其下曰平水
州圖經亦曰?水,其源亂泉,如蜂房蟻穴,觱沸扵
淺沙平麓之問,未數十歩,忽已驚湍怒濤,盈科
漲溢,南北溉田數百頃,東匯為湖,曰平湖。泉旁舊
有龍祠。宋宣和中,封康澤王。
喬宇鼓堆泉記: 自太原西南,其泉溉田最多,利
民乆者,莫若?祠之泉。自平陽西南,其泉溉田最多,
利民乆者,莫若龍祠之泉。自絳州以北,其泉溉田最
多,利民乆者,又莫若鼓堆之泉。其泉?源,扵九原
山之西北,突有二山,高圓如鼓,則泉以形似而名。泉上
有塠,如覆釜形,履之則聲如鼓,則泉以聲似而名。
泉有清濁二穴,清在北,濁在南。北穴為石,口尺五許,匯
而為池。幅員一丈,其深稱是。池溢而南,折而東。?南
穴為土,口尺許,亦匯池溢而北,折而東,合扵清?,泉之
西則隆然高厚,其南北皆平疇低野,亦資泉而溉。
其東則經連緯通,溉田至扵絳州,方五十里,而南並
入扵汾焉。穴上二山在西者,昔人樓其上,敞然三楹,壁
間有唐宋石刻,樊宗師、司馬君實者皆在焉。
玉輸逰三門記: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東六十里,道
迪東西延至黄堆,循河東下,再行十里至其處。河南
山脊峻下,其尾屬扵北山,鑿山作三門以通河。?南
為鬼門,中為神門,北為人門,又北為開元新河,又以
中為夜叉門,北為金門,新開河為公主河,未詳其
說也。鬼門迫窄,水勢極峻急,人門水稍平緩。直東
可五十歩,中?有小山,乃底柱也。東又十歩,其水瀠
迴,謂之海眼,深不可測。神門最修廣,水安妥,蓋唐
宋漕運之道。山嵓上有閣道,且牽泐石深尺許,正
南下五歩,有石聳起,側視若香壚然。東又三十歩,
一峰,可高數丈,不甚竒。新開河南北廣約計二丈,
其岸石如甃,又直如繩,取者行百餘歩,与神門水
合。其南一峰壁立,度二百尺,極竒秀,石紋青黄相
雜。其巔多鵠鸛巢,壘石為爐形,非飛舉者不可
至,不知其始。有人謂老君煉丹爐,蓋以神之也。其新
開河左,就嵓石下刻宋金人題名并詩,且刻翠隂
禹功二巖,稍東刻忠孝清慎四字,字畫若顔魯公
書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鴟蹲者,人號為挂鼓
石,蓋禹用以節時齊力也。自新開河東口涉水上山上
舊有開化寺,今不存。有小祠像龍神,前碑剥落
不可磨,不知何時立祠。擔下二石,其状如碑,無字,上
作三竅。一碑金興定十二年修禹廟記也。而至西
可二里,上山謁禹廟而還。
河運□冀州,堯、舜、禹所都。三靣距河,其八州貢
賦皆以逹河為至。秦使天下飛芻輓粟,轉輸
北河。漢興,張良以河、渭漕輓為便。其後畨係
言漕更底柱之險,敗亾甚多,而底柱之東,可無復
漕。成帝綏和二年,求能浚川䟽河者,待詔賈讓
奏析底柱。隋開皇二年,沿河置倉,運米以給長
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運倉,遣倉部侍
郎韋瓚向蒲陜募人,能扵洛陽運米四十石,經
底柱之險,逹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十五年六月,鑿
底柱。唐亦轉東南,而河有三門底柱之險。貞觀十
二年,帝發洛陽,觀底柱,祠禹廟。顯慶元年,死西監
禇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䘚六千,鑿
之不成。其後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開元十八
年,宣州刺史石耀卿上漕事便宜曰:漢、隋漕路,瀕河
倉?遺跡可尋。可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
舟不入洛口,而河陽、柏崖節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
淺則寓扵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矣。玄宗
未俞。二十二年,耀卿為京兆尹,請罷陸運而置倉河
口,河口在鄭州。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輸于倉,而官
為顧役,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轉其東倉,
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險。玄宗然
之。至是,以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置河口輸塲塲,
東置河隂倉,西置柏崖倉,三門東置七津倉,西置
鹽倉,鑿渠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
隂倉。自河隂西至太原倉,倉在陜州西六里,謂之北
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宗大悦。天寳元年,
穿三門運渠。
開元新河在三門北。一中河,俗名公主河。唐陜郡太
守李齊物鑿底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巔為輓
路,燒石沃醘而鑿之。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
舟不能入新門,候水長,以人輓舟而上。 米堆山
在三門東。徳宗時奏漕不可改,歲運経底柱多
覆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顧平陸人為門
匠,執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集津。唐貞元二
年,李泌開運道成。泌為陜虢轉運使,自集津至
三門,鑿山開道十八里,以避底柱之險。益開集津
倉山,西徑為運道,屬于三門。倉治上踏以為空
車,費錢五萬緡,下路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