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水第十二

轻识古籍-繁体

共 5371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3-12-06 16:06

釋水第十二

釋曰:說文解字云:水凖也。北方之行家,衆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白虎通云:水之爲言准也,是平均法則之稱。此篇釋諸水之名,故曰釋水。泉一見三名爲瀐。

釋曰:說文云:泉,水原也。言此泉其水有時出見,有時不出而竭涸者名瀐,謂瀐微也。故注云:?,有貌。

井一有水一無水爲瀱汋。釋曰:說文云:井,鑿地取水也。釋名云:井,清也。泉之清絜者也。丗本云伯益作,亦云黃帝始穿。此言井或一時有水,一時無水者,名瀱汋也。注

山海至?也。

釋曰:案中山經云:帝囷山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天井。夏有水,冬竭者是也。孫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然則非人爲之者曰天井。云即此?也者,以此經但言井,山海經言天井,非正相當,故云?也。

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釋曰:時大雅瞻卬云:觱沸檻泉。故此釋之也。詩言檻泉者,正直上出之泉也。其水涌出,故更云正出、涌出也。李巡曰:水泉從下上出曰涌泉。濫、檻音義同。

注公羊至正也。

釋曰:案昭五年傳云:叔弓帥師敗莒師于濆泉。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是其事也。郭云直出者,蓋以義言之。彼言直,此言正,其意一也。故云直猶正也。

沃泉,縣出。縣出,下岀也。注從上溜下。

釋曰:李巡亦云:水泉從上溜下。然則相傳爲然也。曹風云:洌彼下泉。則此沃泉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注從旁出也。

釋曰:李巡曰:水泉從旁出名曰氿。氿,仄岀,是側出曰氿泉也。大東云有洌氿泉是也。

湀闢流川。注通流。

釋曰:說文解字云: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畎澮距川。言深畎澮之水㑹爲川也。釋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則湀闢者,則通流大川之别名也。

過辨回川,注旋流。

釋曰: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過辨

灉反入,

釋曰:反,復也。謂河水决出而復入河者名灉。即下云水自河出爲灉是也。

潬,沙出。

釋曰:言潬者,是沙堆出於水中之名也,故云沙出。

汧出不流。

釋曰:謂水泉潛出,停成汙池者名汧。地理志云:扶風汧縣,雍州弦蒲藪,汧出西北入渭。以其?出不流,停成弦蒲澤藪,故曰汧出不流也。其終則入渭也。歸異出同流。肥。釋曰:謂小水支分歸入大水則異。其泉源?出,則同流者名肥。即詩邶風泉水云:我思肥泉,兹之永歎。毛傳云:所出同,所歸異,爲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

釋曰:尾猶底也。言源深大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注今河至底也。釋曰:河東、馮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陼上者,皆謂水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爲陂種稻者,澤障曰陂,謂人壅畜此水以爲陂澤,而漑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師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謂之魁也。

水醮曰厬。

釋曰:醮,盡也。凡水之盡皆曰厬。厬則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至汝爲濆。釋曰: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别爲小水之名也。注書曰:灉、沮、㑹同。釋曰:禹貢兖州云:雷、夏、旣澤,灉、沮、㑹同。孔安國云:雷、夏,澤名。灉、沮二水,㑹同此澤。引之證水自河出,别名爲灉也。

注書曰:沱、潛、旣道。釋曰:禹貢梁州云:岷、嶓、旣藝,沱、潛、旣道。孔安國云:岷,山、嶓冢,皆山名。沱、潛發源此州,入荆州。案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隴西郡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于江,潛出于漢,二水發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潛、旣道。案郭氏音義云:沱水自蜀郡都水縣揃山與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從漢中沔陽南流至梓潼漢壽,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潛出,一名沔水。舊俗云即禹貢潛也。郭氏此言,並解梁州沱、潛也。然則此注言書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潛者,蓋以水從江漢出者,皆曰沱、潛,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

注書曰:岷山導江,東别爲沱。

釋曰:亦禹貢文也。孔安國云:江東南流,沱東行。引之證江水溢出名沱也。

注詩曰:遵彼汝墳。釋曰:此周南汝墳篇文也。毛傳云: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毛意以爲伐薪冝於厓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爲汝濆所分之處有美地,因謂之濆。且毛傳墳從土,此濆從水,所以異也。

水決之澤爲汧。

釋曰:凡水爲人所決陂障爲澤者,亦與上出不流者同名汧也。

決復入爲汜。

釋曰:凡水決之歧流復還本水者名汜。詩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至爲徑。

釋曰:案詩魏風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漣猗。又曰:河水清且直猗。又曰:河水清且淪猗。故此釋之。毛傳云:風行水成文曰漣。直,直波也。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李廵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瀾言渙瀾,淪言藴淪,徑言徑涏。然則瀾、直淪論水波之異,

皆辭也。案詩漣淪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徑而言直,又在淪漪前者,取韻故也。瀾漣雖異而義同。瀾漪先舉詩文,然後釋之。直淪不舉者,省文從可知也。

滸,水厓。注水邊地。

釋曰:謂水邊厓岸之地,别名滸。李廵曰:滸,水邊地名厓也。詩大雅江漢云:江漢之滸是也。

注詩曰:居河之湄。

釋曰: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詩有此言,故釋之云:水草交爲湄。李廵曰:水中有草,水交㑹曰湄。今詩作麋,音義同。濟有至爲厲。

釋曰:案詩邶風匏有苦葉篇云:匏有苦葉,濟有深渉。深則厲,淺則掲。故此先引詩文,然後釋之。云掲者,掲衣也。謂渡處水淺,惟褰裳可渉者名掲。注云謂褰裳也者,對文言之,則在上曰衣,在下曰裳,散而言之則通,是以此經言掲衣,注言褰裳。曲禮云:兩手摳衣,去齊尺。衣亦謂裳也。云以衣渉水爲厲者,此衣謂褌也,言水深至於褌以上者而渉渡者名厲。云繇膝以下爲掲者,此更釋掲渉及厲之名。繇與由同。繇,由也。言水淺自膝以下爲揭,水差深自膝以上者爲渉,水若深至衣帶以上者爲厲。注云:繇,自也。釋詁文。潛行爲泳。

釋曰:謂人潛隱水底而行者名爲泳。詩周南漢廣云: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是矣。注:晏子至七里。

釋曰:晏子者,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者也。著書謂之晏子春秋云:景公蓄勇士,公孫接、田開、彊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於虎,問晏子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見公,請去之,公乃使人餽之二桃,令三子計功而食。公孫接曰:接一搏特?,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母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彊曰:吾杖兵郤三軍者再,若開彊之功,可以食桃,而母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甞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一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歩,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馬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冶之視之,則大黿之首也。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母與人同矣。二子恥功不逮而自殺。古冶子亦自殺。是其所引之文也。以證潛行爲泳之事也。但彼作九里,此作七里,蓋傳寫誤,或所見本異也。

汎汎至緌也。

釋曰:

汎汎,楊舟。紼縭維之。此詩小雅采菽篇文也。云:紼,?也。縭,緌也。此釋詩紼縭之義也。李廵云:?竹爲索,所以維持舟者。郭云:緌,繫。孫炎云:舟止繫之於樹木,戾竹爲大索。然則紼訓爲?,?是大絙。縭訓爲緌,緌又爲繫。正謂舟之止息,以絙繫而維持之也。

天子至乗泭。

釋曰:此釋尊卑橋舩之異制也。云天子造舟者,詩大雅大明云造舟爲梁是也。言造舟者,比舩於水,加版於土,即今之浮橋。故杜預云:造舟爲梁,則河橋之謂也。維舟以下,則水土浮而行,但舩有多少爲等差耳。云庶人乗泭者,詩漢廣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傳云:方,泭也。釋言云:舫,泭。郭注云:水中?筏。論語曰:乗桴浮於海。注云:桴,編竹木,大曰栰,小曰桴。是也。桴、泭音義同。水注至曰瀆注,此皆道水轉相灌注所入之處名也。釋曰:郭云轉相灌注者,蓋以川瀆皆水之大者也。虞書云:濬畎澮距川。下云江、河、淮、濟爲四瀆是也。今若言水注川曰谿,謂水之注入川者名谿,則注入溝者名澮。溝小如澮,豈能容乎?若言注溝曰澮,謂注溝水入之名澮,則注川水入之者名谿。杜預云:谿亦澗也,豈能容受川水乎?然則水注川曰谿,是澗谿之水注入於川也。故李廵云: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注谿曰谷,謂山谷中水注入澗谿也。山谷曰溝,此以下與土不?,謂山谷中水無澗谿者,注入平地之溝。溝廣深四尺。注溝曰澮,廣二尋,深二仞曰澮。謂注溝水入之者名澮,注澮水入之者名瀆,故注云轉相灌注也。

逆流至泝游,注皆見詩。

釋曰:案詩秦風蒹葭云: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是也。孫炎曰:逆渡者,逆流也。順渡者,順流也。然則逆流、順流,皆謂渡水有逆順也。

正絶流曰亂。

釋曰:正,直也。謂橫絶其流而直渡,名曰亂。

注書曰:亂于河。

釋曰:案禹貢梁州云:入于渭,亂于河。孔安國云:越沔而北入渭,浮東渡河而還帝都曰所治。以帝都在河之東,故直横渡河,陸行而還帝都也。彼孔氏引此文,故以爲證也。

江河至者也。

釋曰:案白虎通云:瀆者何?謂瀆。中國恬濁,發源而注海,其功著大,稱瀆也。案禹貢云: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隂,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岷山導江,東别爲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㑹于匯,東爲中江,入于海。導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溢爲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㑹于汶,又北,東入于海。導淮自桐栢,東㑹于泗、沂,東入于海。是發源注海者也。

水泉

釋曰:題上事也。下皆倣此

水中至爲潏。

釋曰:此一段釋水中之地名也。故下題云水中。案李廵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獨可居。但大小異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則名潏。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繁云:于沼于沚。秦風兼葭云:宛在水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河出至一直,

釋曰:此一叚釋河源所自,及逺近曲直之勢也。故下題云河曲。云河出崐崘虚色白者,崐崘,山名。虚,山下基也。言河源出於崐崘山下之基,其初纎微,源髙激湊,故水色白也。云所渠并千七百者,謂所受之渠,并計凡有一千七百也。云一川色黃者,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爲一川而水色黃也。云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者,此河自然之勢也,故謂之河曲。

注山海至北隅。

釋曰:案海内西經云:帝之下都,崐崘之虚,方八百里,髙萬仞。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北,而北入禹所謂石山。又北山經云:敦夢山,敦夢水出焉,西注泑澤,出乎崐崘東北隅,實惟河源。郭注云:即河出崐崘虚也。今注云西北者,蓋所見本異,或傳冩誤。

注潛流至濁黃。

釋曰:云:潛流地中者,案漢書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去玉門、陽?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爲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爲中國河。又山海經云:不周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郭注云:河出崐崘,潛行地下,至葱嶺山,于闐國復分流歧出,合而東流,注泑澤。又復潛行,南出于積石,而爲中國河。泑澤一名蒲昌海,潛行渾渾泡泡,水濆涌之貌。是潛流地中也。說文云:泪,水流也。溷,濁也。淆,雜亂也。言水流漱其沙壤,所受之渠,又多衆水,溷濁雜亂,所以冝其水濁且黃也。注公羊至一直釋曰:此文十二年傳文也。案彼經云:晉人、秦人戰于河曲,傳云:曷爲以水地?河曲䟽矣。河千里而一曲也。言其河曲之地䟽闊,故可戰也。引之證河必千里一曲一直之義。然此注以䟽爲流,又加一直字,誤也。

徒駭至鬲津。

釋曰:案禹貢云:九河旣導,故此釋其名。下即題云九河也。李廵曰:徒駭者,禹䟽九河,以徒衆起,故曰徒駭。太史,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覆釡,水中多渚,往往而處,形如覆釡。胡蘇,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簡,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絜,苦也。鉤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也。鬲津,河水狹小,可隔以爲津也。孫炎曰:徒駭,禹䟽九河,用功雖廣,衆懼不成,故曰徒駭。胡蘇,水流多散,胡蘇然。其餘同。李廵郭云:徒駭,今在成平東光縣,今有胡蘇亭。馬頰、覆鬴、鬲津之名同。李廵簡云:水多約絜。鉤盤,水曲如鉤,流盤桓也。餘名皆云,其義未詳。計禹陳九河,云復其故道,則名應先有,不冝。徒駭,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詳也。或九河雖舊有名,至禹治水,更别立名,即此所云是也。漢書溝洫志:成帝時,河隄都尉許啇上書曰: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爲八枝也。許商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其餘不復知也。此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旣知三河之處,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釡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道。鄭玄云: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爲一河。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春秋緯寳乾圖云:移河爲界,在齊吕填,閼八流以自廣。鄭玄蓋㩀此文爲齊桓公塞之也。言閼八流拓境,則塞其東流八枝,并使歸於徒駭也。此九河之名義也。案:胡蘇在東光,定本注作東筦,筦當作光,字之誤也。

從釋地巳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釋曰:謂釋地巳下凡四篇,其中五嶽四瀆及諸山川丘陵之名,皆禹所制也。然山川等名,其來尚矣。治水之後,更復改新,言此名是禹所制,非禹始爲名也。爾雅䟽卷第七。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