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衣過受戒

轻识古籍-繁体

共 675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8 18:17

七有衣過受戒

若比丘,奪衣、失衣、燒衣、漂衣,若非親里居士、居士婦,自恣請多與衣,是比丘當知足,受衣若過者,尼薩?波?提。自恣請多與衣者,非全與三衣,亦非但與一衣,謂彼持衣來施,多少恣任自取,故云自恣請。施者既爾,故受當知足。此戒緣起惟一。佛在舍衛國。時有衆多比丘遇賊失衣,來到祗桓精舍。有優婆塞聞之,持好衣來施,令隨意取。比丘?言:止!止!便爲供養已,我等自有三衣。六群比丘語言:諸大德!三衣足者,何不取與我等,若與餘人??彼便取衣與之。時少欲比丘以緣白佛,訶責結戒,以成犯條列爲第七。此是遮罪。大乘爲衆,故不同學,隨施得受。小乘犯者成罪。因緣有二:一、遇賊失衣,檀越聞施,多少任取;二、自有餘長,因施過受。是中失衣任取爲罪因,有長過受爲罪緣。此一戒中,因不具緣,或緣不具因,斯皆無犯。何以故?謂發起之因,從難而有,所以檀越行施,多少任其自取。倘比丘無有餘長之衣,着用知足,受取其物,以滿三衣之數,既非分外貪求,自無違制之罪可加。是爲因不具緣,無犯也。其緣不具因者,謂但有檀越施衣之緣,本無被刦失衣之因。此?檀越?將三衣布施,原不自恣請與。比丘雖有餘長之衣,遇緣應受,何罪之有?是爲緣不具因,無犯也。若因緣具二,?犯捨墮。如本律云:若失一衣,不應取;若失二衣,餘一衣;若二重、三重、四重,應擿作;若三衣都失,應知足受衣;若過受衣,捨墮。善見律云:若比丘尼失五衣,得受二衣;若失四衣,得受一衣;若失三衣,不得受。比丘尼犯此戒,捨墮。小三衆犯突吉羅。不犯者:若知足取,若减取,若居士多與,及最初未制戒前,並狂癡等病,無所覺知者,不犯。已釋第七捨墮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