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7.5%,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快8个和4.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4.94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44.88亿元,增长8.5%。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4∶57∶29调整为14∶62∶24,第二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88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5214元和2469元。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市富民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出来,使国民经济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周期。其次是坚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积极为国家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做出努力和贡献,并带动了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第四是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在环境建设上花大本钱、下大气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企业集团来榆投资发展。
虽然近几年我市经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同全市人民的期望比,同省内外先进城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2%,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69多元,比全国低达5214元。经济总量在全省10个市中排名第7位,也落后于周边的鄂尔多斯、延安、银川等地。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六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2.6%,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水平低215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资源开发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山体滑坡、地面沉陷、水体渗漏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差距很大,要在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努力解决。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出台了有利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措施。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之粮食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农业总产值23.36亿,增长44%;林业总产值2.02亿元,下降16%;牧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0.26亿元,下降2.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1。粮食总产量131.72万吨,同比增长50.2%,比1996年(历史最好年份)增长4.9%,再创历史新高,摆脱了粮食产量连续7年徘徊甚至下降的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油料总产达到6万吨,较上年增长1.5倍;果品产量15万吨,较上年增长1.3倍;蚕茧总产量26吨。人工种草完成156万亩,红枣新增面积7.14万亩,薯类总产量199.3万吨。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9.5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13.2万吨,禽蛋2.79万吨,牛奶3.14万吨。全年畜禽存栏总量967.5万头(只),增长6.82%,其中大牲畜存栏总量达34.1万头,与上年持平。生猪存栏87.7万头,增长2.89%;羊子存栏382.3万只,增长14.81%,其中绵羊144.9万只,山羊237.4万只;禽存栏463.43万只,与上年持平。全年畜禽出栏总量651.07万头(只),增长3.9%,其中大牲畜5.9万头,生猪102.2万头,羊子223.4万只,禽319.5万只。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11万千瓦。
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78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51万公顷,荒山造林6.1万公顷,三北工程造林0.22万公顷,飞播造林2.33万公顷,封山育林0.39万公顷。
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6170万元,其中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3800万元,启动建设重点村144个,续建2003年度重点村17个。用于移民扶贫异地开发1500万元,完成了1700户8000个的搬迁任务。用于职业技能培训300余万元,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4300人。全年投放扶贫贷款1.3亿元,使3.2万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全市贫困乡新增基本农田8.2万亩,新增和改扩建道路1480.6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60处,解决了5.41万人、4.5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打加固淤地坝72座,新建沼气池400多处,新修和维修小学136所。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有6.41万人解决了温饱,12万人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1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全部工业总产值为235.5亿,增长3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45亿元,增长42.3%。工业产品销售率98.94%,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150.7亿元,增长52.9%;集体企业产值2.8亿元,增长29.7%;股份有限企业产值40.7亿元,增长23%;联营私营及其他企业产值6.2亿元,下降11.5%;其中轻工业产值2.7亿元,下降11%。重工业产值197.7亿元,增长43.5%。规模以上工业(不含长庆)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2亿元,实现利税19.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7.7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15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6.9%。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289.4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0.9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90400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高出全省9.3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4.1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29亿元,增长42%,更新改造5.12亿元,增长4.8%,其它投资完成14.7亿元,增长15.3%,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2.76亿元,减少21.5%。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36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4个。建成投产项目227个,新增固定资产73.5亿元。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52亿元;制造业完成14.4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5.1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25.5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70万吨、天然原油46万吨、新建公路344.7公里、改建公路177.66公里、造林面积0.19万亩、水库容量0.15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8966个、小学校学生席位2900个、城市道路扩建9.11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7公里。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市共新开工项目146个,超过亿元投资的项目22个,锦界煤电一体化、庙沟门、清水川电厂、GZ35子靖、子吴高速公路、陕蒙另半幅高速公路、采兔沟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靖安高速公路、李家梁水库、神木60万吨甲醇一期、神木10万吨聚氯乙烯、米脂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进展顺利。神朔复线、府店一级公路、杨陈一级公路、靖王高速公路、上河电厂、榆天化20万吨甲醇技改等建成投运。50万吨电解铝、兖矿60万吨甲醇、300万吨煤液化及机场迁建、榆神高速公路、王圪堵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共完成增加值1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完成486098万人(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1898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36945万人公里,货运量1942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49153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全年通过铁路向外发运煤炭4769.6万吨,其中神华4089万吨。客运列车增加至每天三趟,铁路输送旅客50.23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榆林铁路大动脉的开通,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全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3.39亿元。截止2004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855.93公里,等级以上公路7823.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8公里;一级路为101.16公里,二级路908.99公里,三级路2012.8公里,四级路4552.96公里。通油路乡镇达77%,84个未通路行政村被打通,实现了村村通路的目标。公路密度达到17.95公里/百平方公里。2004年公路建设重点工程有7个,已建成3个,新开公3个,续建1个。府店一级公路于10月通车,杨陈一级公路全线通车,靖王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吴子、子靖、陕蒙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靖安高速公路工程进度进展顺利。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7458.34万元,同比增长8.98%。电信(含网通)通讯业务收入26672万元,至2004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61.1万门,比上年增长28.36%,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44.35万户,其中市话17.57万户,农话13.6万户,小灵通10.4万户,公用电话2.6万户。移动(含联通)通信业务收入53649万元,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年末达到100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44.3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41.25部。
2004年我市旅游业有了很大发展,星级饭店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较大提高,各旅行社的管理更加规范,景区景点的维护与开发有所加强。我市全年接待游客26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2%和78.23%。至2004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17家,比上年增加4家;客房1784间,比上年增加393间。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0.27%,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10378万元。全市有旅行社13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355万元,组团13838人次,接团10729人次。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2万元,比上年增长6%。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达5119.72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0.59%,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1724.72万美元,增长48.1%;煤炭出口总值3395万美元,增长23.2%。
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7.4万美元。经济技术协作领域进一步扩展,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5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8.68%。
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巨大成绩。在第八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投资总额544.41亿元人民币,引进资金541.64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项目18个,协议项目13个。在陕港经贸合作周活动中,我市突出特色,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通过积极洽淡,共签订合同项目6个,引进国外资金3.65亿美元;协议项目4个,引进国外资金20.1亿美元,创我市境外招商引资新高。
七、财政与金融
各级财税部门狠抓征收管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精心安排财政支出,深化和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5423万元,比上年增收71918万元,增长58.2%,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共计完成403153万元,比上年增收143144万元,增长55.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30087万元,结转下年支出76325万元,比上年增支74545万元,增长29.2%。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569万元,比上年增收26993万元,增长82.9%。市本级财政支出61919万元,比上年增支20844万元,增长50.7%。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货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9.28亿元,比上年增加58.33亿元,增长3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54亿元,比上年增加20.8亿元,增长20.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货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加30.64亿元,增长20.7%,其中短期货款81.64亿元,增加20.45亿元,增长34.1%,中长期货款82.54亿元,比上年增加4.86亿元,增长6.6%,全市货币呈回笼态势,累计回笼货币14558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387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学校8所,普通中学274所,小学3425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39%和95.54%,分别比上年提高1.24%和0.23%,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0.4%和5.4%。普通高中招生31601人,在校学生达83100人。2004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6967人,同比增长38.4%,上线率为29.8%,取得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近7000名.组织开展评优树模活动,全市有30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至2004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48%、84.84%、72.51%,分别比上年提高0.86个、6.34个、7.51个百分点。教育行风政风建设扎实推进。市县两级共对1299所中小学的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清退违规收费268.6万元。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人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科技宣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管理能力,狠抓科技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技下乡,共组织专家教授120多人次到工厂、矿山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赠送各类科普书籍5000多本,发放科技资料4万多份。围绕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农业开发,安排科技试验示范项目37个。推广了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抗旱造林、良种苗木繁育、红枣矮化密植、脱毒马铃薯繁育、农村沼气、动物免疫、奶牛无公害化生产、无公害栽培和舍饲养畜等十项先进技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受理科技奖34项,经专家评审,市科技评审委员会综合审议评出“2004年榆林市科学技术奖”20项。组织登记科技成果24项,组织申报省科技成果10项,综合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的5项,省内先进的11项,市内领先或填补空白的5项,均为实用新型技术,已授权专利4项。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有14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2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处3个博物馆。全市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年送戏2800多场,送书27.4万册,送电影3万场,极大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神木横山等县举办了文艺调演,榆阳区的“激情广场”广泛吸引机关、工厂、学校参与,成为我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狠抓抢救维修,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榆林西城墙修复工程的第一标段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对南门瓮城、梅花楼、凌霄塔进行了维修。同时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完成了陕西中能昌汗界煤矿等13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吴堡辛家沟镇李家河村,勘探发现了1处距今约4500多年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全国考古界引起了轰动。
加强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全市重点对“网吧”、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音像市场、非法出版等进行了治理整顿。全市共处罚违规“网吧”42家,取缔“黑网吧”47家,收缴盗版光盘15000多张,收缴盗版图书1630多册,盗版教辅3100多册,有害卡通画册、“口袋书”读物163册。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7月份举办了榆林市田径、摔跤、举重三项运动会,为全面备战全省第十届运动会选拔了不少优秀苗子。雅典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杨翠萍获得赛艇四人双桨第四名。在日本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上,我市运动员景瑞雪获得第三名;在参加全省2004年体育新单项比赛中,共获得团体第一名奖杯6座,金银铜奖牌160枚,其中金牌57枚,银牌56枚,铜牌47枚。2004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70余次。同时体育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建成全民健身广场5个,均配套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还建成了“榆林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这些设施的建成对我市的体育事业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市体育彩票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设立体育彩票投注站70多个,全年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2个,其中医院4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090张,卫生技术人员7662人,其中执业医师3276人,执业助理医师725人,注册护士1748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428人,卫生监督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120人,乡镇卫生院230个,床位2204张,卫生技术人员203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了8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疾病防治、宣传活动,给10万名适龄儿童补种了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全市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87.85%,脊髓灰质炎糖丸93.17%,百白破三联疫苗92.02%,麻疹疫苗90.39%,新生儿乙肝疫苗90.9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9.96万人,比上年增加1.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出生率为9.38‰,死亡率为4.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3元,较上年增加629元,增长12.4%;人均消费支出453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52元,较上年增加214元,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1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9.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28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4%,农村为39.9%,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略有上升。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2%,其中粮食及鲜菜分别上涨23.1%和23.4%;居住类上涨8.2%;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微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8.77万人,工资总额224773万元,比上年增发45943万元,增长2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56元,比上年增加1790元,增长17.6%。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全市共有37.4万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大16.2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5所,共有床位611张,收养618人。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全市城乡15万特困群众得到了有效救助。福利彩票发行创历史新高,举行两次大奖组发行,销售288万元。电脑福利彩票全年销售1600万元,创15年来最高纪录。福利资金资助大学生57名,资助贫困乡村学校8所,为5所敬老院增添了服务设施。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9.02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5.28万人,增长7.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35万人,增长1.4%。新增就业岗位1.85万个,有效地缓减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至2004年底,全市城市面积332.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5.13平方公里;绿地面积885万平方米;城市道路476.4公里,道路面积811.1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管线长度481.4公里,供水总量2253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88.7%;使用燃气户数91018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6396户,使用燃气普及率59.78%;全市集中供热面积98.6万平方米,其中榆林城区58.6万平方米。全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运营车辆2154辆,其中出租汽车是1711辆。全市详规覆盖率达到45%,其中,榆林城区达到75%。全市住宅建设完成投资9亿元,建成面积80万平方米。
全年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5.2亿元。榆林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亿元,县区2.2亿元。市区主要项目有:古城步行街建设顺利进行;永济路、永济桥建设和上郡路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对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210国道两侧、榆溪河西岸部分地段的绿化,完成投资10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3.5平方米。各县实施的主要项目有神木县杏花滩公园绿化,府谷县滨河大道一期工程,定边县西环路道路三期工程,靖边县东西大街改造,长城路二期建设工程,清涧到秀延广场建设工程,绥德县永乐大道和广场绿化工程。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五小企业”污染治理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府谷县工业污染进行了重点整改,对国家环保局查出的府谷县24重点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7家已彻底取缔和关闭,剩余的17家全部完成了治理整改任务。其他县区的许多企业也实现了达标生产。资源环境管理逐步规范。目前全市2314口油井,90%以上达到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限期整改13家违法排污企业;强化了煤炭运输管理。
榆林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强行拆除了城区集中供热管网通达区域内的33台燃煤采暖锅炉;对1019户餐饮业全部实施禁烧原煤,用上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焦碳等清洁燃料;115户豆腐坊改用焦碳燃料;10家规模较大的饭店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建成西沙火车站天然气加气站,北郊天然气加气站已完成“三通一平”;开展居民禁烧原煤试点工作。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使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基数。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4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7.5%,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快8个和4.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4.94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44.88亿元,增长8.5%。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4∶57∶29调整为14∶62∶24,第二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88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5214元和2469元。 | RAG-ES | 2024-09-10 |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市富民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推动榆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出来,使国民经济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周期。其次是坚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积极为国家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做出努力和贡献,并带动了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第四是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在环境建设上花大本钱、下大气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企业集团来榆投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市经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同全市人民的期望比,同省内外先进城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2%,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69多元,比全国低达5214元。经济总量在全省10个市中排名第7位,也落后于周边的鄂尔多斯、延安、银川等地。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六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2.6%,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水平低215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资源开发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山体滑坡、地面沉陷、水体渗漏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差距很大,要在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努力解决。 | RAG-ES | 2024-09-10 |
二、农业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出台了有利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措施。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之粮食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农业总产值23.36亿,增长44%;林业总产值2.02亿元,下降16%;牧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22%;渔业总产值0.26亿元,下降2.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1。粮食总产量131.72万吨,同比增长50.2%,比1996年(历史最好年份)增长4.9%,再创历史新高,摆脱了粮食产量连续7年徘徊甚至下降的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油料总产达到6万吨,较上年增长1.5倍;果品产量15万吨,较上年增长1.3倍;蚕茧总产量26吨。人工种草完成156万亩,红枣新增面积7.14万亩,薯类总产量199.3万吨。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