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桂阳县统计局
2012年3月20日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追领步伐,建设幸福桂阳”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谋发展,先行先试扩开放,千方百计促转型,攻坚克难上项目,坚持不懈惠民生,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67.02亿元,增长14.3%。
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64%和32.2%,分别拉动GDP增长0.6、10和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1:50.4:33.5,其中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
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9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21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1%;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6亿元;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504人。城镇污水处理率6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71.6%;新增廉租住房1200套;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摄相机45个。城乡居民就业环境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2.26亿元,增长3.7%,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17.42亿元、1.68亿元、11.73亿元、1.01亿元,分别增长3.7%、5.5%、2.8%、5.1%。粮食种植面积55.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0公顷,产量27.86万吨,增长1.6%;烤烟种植面积15.3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60公顷,产量3.72万吨,增长2.8%;油料种植面积7.58千公顷,增长9.2%,产量1.4万吨,增长9.2%;蔬菜种植面积11.58千公顷,下降8.2%,产量33.3万吨,下降9.8%。全年出栏生猪86.37万头,下降6.8%;出栏牛1.14万头,减少200头;出栏羊5.52万头,下降1.3%;出笼家禽304.6万只,增长2.9%;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增长0.3%。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国家级(享受国家级待遇)1家;省级4家。龙头企业总产值20.18亿元,增长35.5%;带动基地总产值9.13亿元,增长8%;实现销售收入17.14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1.09亿元,增长15%。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合作组织成员9896人。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500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亿元,完成土石方480万立方米,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15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2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69万千瓦,同比增长6.5%。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15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5公里,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建设农家书屋210家,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站点14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206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3个、通宽带行政村15个,改造行政村配电网5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0个,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2.61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长33.%,重工业增长24.3%;公有制经济增长14%,非公有制经济增长27.62%。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0.31%,小型企业增长20.2%;高技术行业增长30%,高耗能行业增长18.7%;采矿业增长8.1%,制造业增长27.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8.5%。制造业中,有色冶炼、化工、食品、建材、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45.6%、11.1%、49.8%、42.4%。园区发展加快,年末园区集聚规模工业51家,实现增加值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39.25万吨,下降11.2%;铁矿石4.2万吨,下降49.2%;铅精矿2.02万吨,增长12.3%;锌精矿4.38万吨,下降13.1%;钨精矿750吨,增长1.2%;硫铁矿5.52万吨,增长17.5%;发电量24.7亿千瓦时,增长17.3%;水泥134.57万吨,增长50.2%;铅8.56万吨,下降29.1%;白银159吨,下降17.6%。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0.45亿元,增长6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56亿元,增长42.9%。全县25个工业小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实现盈利,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5.86亿元,增长20.3%;制造业利润总额9.23亿元,增长64.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4756万元,增长14.6%。
新型工业的引领作用增强。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00.75亿元,增长20.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3%。其中高技术行业、电子信息、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8.4%、68.4%、33%、11.1%。全年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15家,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5%,比上年增加39家。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建筑业增加值50494万元,增长24.4%,比上年加快14.1个百分点,其中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99万平方米,下降7.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94万平方米,增长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县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25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76个,已投产项目132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73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省分配高速公路项目投资10.39亿元;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投资120.04亿元,增长36.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下降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9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44.6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0.8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0.7%。全年共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06亿元。
房地产市场适度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74亿元,增长7.7%。商品房销售面积39.25万平方米,增长26%;销售金额9.66亿元,增长79.6%。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20套;新建城镇廉租住房8.4万平方米,为1200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难问题。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6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78亿元,增长19.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67亿元,增长12.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汽车类增长26.2%;家电类增长32.3%。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累计销售家电43628件,增长56%,销售金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家电下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400万元,同比增长84%。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需遭受较大冲击。2011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2705万美元,下降8.2%,同比下跌3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627万美元,下降9.4%;进口78万美元,增长66%。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558万美元,下降8.3%,加工贸易出口147万美元,下降5.2%;从出口商品看,出口石墨2356万美元,下降15.5%,棉布102万美元,下降27.6%;从出口的国家看,出口给日本2603万美元,英国102万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县全年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项目8个,实际到位外资6250万美元,同比增长17%;新引进内资项目79个,实际到位内资19.99亿元,增长20.5%;外派劳务170人,增长21%。从行业引资看,工业引资占主导。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部到位外资的100%;工业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6.6亿元,增长43%,占全部到位内资的83%。
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2家,其中3A级景区1家。全年接待游客136万人次,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增长20%。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县全社会货运量6295万吨,增长22%;客运量1501万人次,增长31.3%;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9.4亿吨公里,增长22.3%;旅客周转量3.93亿人公里,增长31.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6962万元,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254万元,增长9.3%;电信业务总量22705万元,增长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3.01万户,新增3.9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7.3户/百人;互联网用户3.22万户,新增1.7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县财政总收入15.52亿元,增长4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27亿元,增长58.9%,上划中央“两税”3.6亿元,增长1%,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1.0亿元,增长122.8%。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63亿元,增长28.7%;非税收入4.65亿元,增长122.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0.1%。
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82亿元,比年初增加19.2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个人存款余额84.16亿元,新增12.98亿元,同比增长38.5%;单位存款余额23.75亿元,新增6.1亿元,同比增长17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69亿元,新增9.73亿元,同比增长77.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76亿元,新增4.41亿元,同比增长16.9%;中长期贷款余额18.93亿元,新增5.34亿元,同比增长249.2%。
保险事业趋向饱和。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327万元,同比下降3.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8953万元,下降10.8%;财产险保费收入3374万元,增长22.5%。各项赔付支出2307万元,增长36.6%,其中:人身险赔款支出894万元,增长2.25倍;财产险赔款支出1413万元,下降4.7%,保险业务综合赔付率为18.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能力不断创新。全县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70%。全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专利申请112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授权专利55件。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193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68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0%。新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2个。年末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39个,地震台站1个。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6所,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000个。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1%。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07人,在校学生1962人;普通高中招生2643人,在校生6518人,毕业生2093人;初中招生11162人,在校生32186人,毕业生8090人;普通小学招生13984人,在校生81594人,毕业生11414人;特殊教育招生7人,在校生68人,毕业生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789人。各类民办学校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94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建农家书屋210家,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5个,免费送戏下乡70场。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00余件,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或发表各类作品51件。其中《桂阳湘剧》获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承鸿创作的《党在我心中》获全国“阳光少年热爱党”电脑小报设计优秀奖;曹腾飞、李谋香参赛的《铡美案》、《武家坡》、《泼水》、《千里送京娘》在“2004-2010年度湖南戏剧芙蓉奖”大赛中摘金夺魁;少儿男声独唱《我爱这蓝色海洋》、《妈妈的生日》均获湖南省第八届“三湘蒲公英”赛金奖。
广播电视升级加快。年末全县拥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7.7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8.9%;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个,其中:医院49个,卫生院39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2237张,卫生技术人员2241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73人,注册护士933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211个,其中体育馆2座,运动场195个,游泳池4个,各种训练房6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8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3.12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62个。全县运动员参加国家级比赛夺取冠军3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占补得到平衡。全县批准建设用地14.799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2725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4.339公顷。补充耕地122.5公顷,净增加耕地122.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207公顷。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园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得到保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实现占补平衡。
矿产资源勘探进一步加强。截止年末,全县已发现矿产4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5种。煤炭储量达4300万吨。全年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28个,实施资源危机矿山找矿项目2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1个。
水资源供需平衡。全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3036立方米。总用水量3.51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13.18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1022.7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910万立方米。
城市环保明显好转。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2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5分贝。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区面积为14.2平方公里。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2921.2吨和4130吨;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17.08%。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县现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面积1460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4676公顷;退耕还林176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6.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6%,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31起,同比减少4起,死亡11人,比上年减少8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5人,同比下降58.3%。其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20起,死亡9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连续两年为零。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年末总人口86.56万人(按省市统计局每年开展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核定),常住人口69.75万人(同上),人口出生率为11.37‰,死亡率4.9‰,自然增长率为6.47‰。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906人,发放奖励扶助金65.23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97人,发放扶助金11.424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9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10644元,增长13.1%;居民经营性净收入4268元,增长14.9%;转移性收入2847元,增长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655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工资性收入3473元,增长18.5%;家庭经营纯收入4704元,增长32.2%;转移性收入289元,下降36.9%;财产性收入189元,增长13.8%。
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68元,增长11%,其中食品支出4418元,增长9.4%;衣着支出1393元增长19.7%;居住支出807元,增长18.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31元,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28元,增长25.2%,其中食品、衣着、居住消费支出分别为2856元、253元和1083元,分别增长26.9%、7.5%和26.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65%,比上年降低0.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5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8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31801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90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17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57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7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865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1人。全年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21403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1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8.92万人,参合率达101.67%。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172元和6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5元和21元。全年完成改扩建乡镇敬老院8所;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1000户;发放救灾救济款410万元。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629张,收养各类人员145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个。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方法制度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4、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1年至2010年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因此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
5、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桂阳县统计局2012年3月20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追领步伐,建设幸福桂阳”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谋发展,先行先试扩开放,千方百计促转型,攻坚克难上项目,坚持不懈惠民生,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67.02亿元,增长14.3%。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64%和32.2%,分别拉动GDP增长0.6、10和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1:50.4:33.5,其中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9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21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1%;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6亿元;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504人。城镇污水处理率6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71.6%;新增廉租住房1200套;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摄相机45个。城乡居民就业环境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2.26亿元,增长3.7%,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17.42亿元、1.68亿元、11.73亿元、1.01亿元,分别增长3.7%、5.5%、2.8%、5.1%。粮食种植面积55.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0公顷,产量27.86万吨,增长1.6%;烤烟种植面积15.3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60公顷,产量3.72万吨,增长2.8%;油料种植面积7.58千公顷,增长9.2%,产量1.4万吨,增长9.2%;蔬菜种植面积11.58千公顷,下降8.2%,产量33.3万吨,下降9.8%。全年出栏生猪86.37万头,下降6.8%;出栏牛1.14万头,减少200头;出栏羊5.52万头,下降1.3%;出笼家禽304.6万只,增长2.9%;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增长0.3%。 | RAG-ES | 2024-09-11 |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国家级(享受国家级待遇)1家;省级4家。龙头企业总产值20.18亿元,增长35.5%;带动基地总产值9.13亿元,增长8%;实现销售收入17.14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1.09亿元,增长15%。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合作组织成员9896人。农业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500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亿元,完成土石方480万立方米,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15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2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69万千瓦,同比增长6.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15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5公里,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建设农家书屋210家,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站点14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206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3个、通宽带行政村15个,改造行政村配电网5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0个,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2.61万人。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