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舍窑遗址

共 186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5

历史沿革

白舍窑遗址,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趋于衰落,有1000多年历史。
1984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及南丰县文化馆对白舍窑遗址进行了调查。

遗址特点

综述
白舍窑遗址位置图
白舍窑遗址,距县城25千米,建于红土山冈,濒临旴江。窑包高达4~6米,绵延近2千米,形状似龙,被称为龙窑。古时为方便瓷器产品销售,建有航运码头,从旴江入抚河,再通达远至长江流域。因为白舍窑产销活跃,宋元时期被视为江西境内五大民窑之一。有古窑遗址34座,窑体堆积物20余座。窑址散布于瓦子山、符家山、对门排等处,绵延2千米。
符家山堆积
白舍窑遗址
符家山堆积,土丘地基,后由资密废弃堆垒而成,距旴江百余米,南面有水塘。该堆积北侧早年建房时被切削,露出断面高约4.5米,发现堆积由多层废瓷匣体迭成,并有砖铺痕迹和红烧土层。
瓦子山堆积
瓦子山堆积,在白舍镇西面丘上,后由废瓷匣钵堆成。距旴江600余米。堆积中心厚3~4米。该顶部被破坏,断壁层次清楚。出土器物丰富。该窑瓷器光洁细腻,剔、划花纹流利,印花规则,釉色有粉青、天青等多种,开片均匀。还出土部分迭烧器、芒口器与黑釉器。

文物遗存

综述
白舍窑遗址窑旁遍布瓷片、窑具、垫器、匣钵、炭灰等,遗存丰富。
白、青瓷
北宋粉盒
白舍窑遗址出土白、青两瓷,器型具有地方特殊风格,早期秉承五代遗风,盛行葵瓣、瓜棱,釉色较肥厚,碗型,足矮。中期器物产品推进一步,斗笠碗、碟、盏、缸等,口沿均变薄;釉色晶莹诱人,纹饰设计多样秀美;器形外移,多瓜腹壶,充分运用堆塑、刻、划工艺技法,碗高圈足,器增高。晚期产品多样化,有细、大开片瓷器,产品造型多束颈胍腹,以划花、印花等装饰,开片瓷葵口六瓣碗,人形水注盏,动物金鸡、玉犬、子母粉盒,引人注目的是盏、碟口沿饰褐色边仿金银器,小盏刻折枝梅花纹,上部弯月相配,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北宋刻花温酒壶
白舍窑瓷器从功用方面大致分为以下种类:平常日用品,有折腰碗、斗笠碗、葵口碗、盏、碟、高足杯、执壶、酒柱子、钵,有些产品保留金属器遗风,别具一格。器皿:刻花梳蓖、葵口器工艺居多,剔刻月梅盘、碟为精品之作;陈列瓷器:瓶、香炉、佛像等;礼仪品用瓷:俑、金鸡、玉犬捏制而成,堆塑立体皈依瓶(即魂瓶、立鸟瓶)谷仓等。

历史文化

白舍窑影响
白舍窑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景德镇窑、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窑、白舍窑)之一。古时就有“先有白舍窑,后有景德镇”记载。据《南丰县志》载:“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窑,窑数处,望之如山。”
古时南丰白舍窑的市场占有额居全国第二,金溪窑居第七。鼎盛时期,白舍窑建有窑口99座,整个窑区绵延2千米,场面壮阔。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在元代蒋祁在《陶纪略》一书中清楚地记载:“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白舍窑也”,可见当时白舍窑制瓷工艺水平之高、产销之旺。
白舍窑产品特征
一、胎色洁白细腻,胎体较薄,质密而坚,釉色白中泛青,晶莹润泽。
二、器物以盘碗为主,还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等,壶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属器物造型的遗风。
三、器物均为平底或圈足,装饰以刻花居多,莲瓣纹多见;还有剔刻月梅纹的。酱色釉口刻花碗,为其它青白瓷窑所不见。
北宋四系点彩盖瓶
四、造型、釉色与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相似,区别是白舍窑器物底部垫饼支烧痕不呈黄褐色。白舍窑瓷种类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乏精致高档瓷器,如莲花瓣温酒壶,弧形葵口划花碟、茶盏等,还有青釉台灯、粉盒、瓷枕、堆塑瓷俑、佛像、祭祀供器、墓葬器等。
白舍窑制作工艺
白舍窑从淘泥、制坯、梳篦划花到最后烧制成精美瓷器,工艺繁杂,图案装饰简洁却不单调,迎合了当时人们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趣。

研究价值

白舍窑以烧制白瓷、青白瓷而著称,另有白色泛黄、胎质较精糙的白瓷和少量影青瓷,有“瓷中之玉”美称。其瓷器制作工艺和器形特征,对研究中国瓷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白舍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舍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村西南侧红土山冈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白舍窑遗址,路程约28.9千米,用时约38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