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实施“抢抓机遇,赶超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干事创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6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增速提高4.7个百分点,创历史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30.32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1亿元,增长16.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5.5%和34.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6:44.4:39.0,调整为20.8:45.0:34.2。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处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8.4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强势推进,资产重组取得新成效。一批困难企业借助外地强企盘活资产。如临沂华盛集团完成了对华日集团整体重组和县酒厂改制,改革使工业经济焕发蓬勃生机。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对种粮户实行直补,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民营经济迈向新台阶。2004年底,全县民营企业达到23899家,总资产达到42.3亿元,从业人员15.2万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61家,实现产值12.3亿元,增长32%;实现利税0.85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效。全年引进县外投资项目291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2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41亿元,分别增长4.7%和23.8%。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总量偏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农业
今年以来,受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支持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取得稳步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4.55亿元,增长19.4%,其中农业产值16.05亿元,林业产值0.95亿元,畜牧业产值7.00亿元,渔业产值0.1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8亿元。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粮经比例达到 54.06:45.94。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5.4:3.9:28.5:0.7:1.5。
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为157.78万亩,同比增加9.85万亩。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58万亩,同比增加6.96万亩,增长7.5%,实现粮食总产298983吨,同比增长23.4%。其中,夏粮总产126964吨,同比增长34.7%;秋粮总产172019吨,同比增长16.2%。在秋季粮食作物中,全县今年稻谷面积4.28万亩,实现总产20275吨;玉米播种面积31.69万亩, 实现总产99689吨,同比增长72.5%;地瓜面积12.7万亩,总产43576吨,同比依次下降28.1%和31.2%;花生面积30.09万亩,总产73186吨,比去年面积减少0.52万亩,总产增长33.0%;棉花生产反弹回升,播种面积2.24万亩,总产1923吨,同比分别增长90.9%、99.3%;烤烟面积 4.11万亩, 烤烟总产4717吨,同比依次增长11.8%、5.9%;蔬菜面积20.53万亩,实现总产73.7万吨,同比增长18.9%,水果面积14.92万亩,水果产量9.9万吨。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万亩,幼林抚育面积 28.35万亩,育苗面积0.49万亩,干果产量0.63万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实现5.08万吨,增长17.9%;奶类产量0.21万吨,增长94.7%;禽蛋产量1.16万吨;生猪出栏33.57万头,增长7.5%;家禽出栏1324.58万只,增长80.4%。
渔业生产出现滑坡。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8015亩,与去年持平,水产品产量2386万吨,同比下降5.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49.95万千瓦,增长24.5%,农用拖拉机48389台。农村用电量7573万千瓦时,增长9.6%。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4.04万吨,增长10.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0.29万亩。
三、工业
全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振兴”计划,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狠抓中小企业壮大工程的实施,加强银企对接,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68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增加值8.17亿元,增长20.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57亿元,增长14.0%;集体企业0.35亿元,下降15.3%;股份合作企业5.15亿元,增长1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0.84亿元,增长24.5%。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67亿元和3.5亿元,分别增长14.4%和28.1%。主要工业产品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43亿元,增长36.2%;实现利税1.91亿元,增长39.5%;实现利润0.91亿元,增长3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6.5%,缩小0.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43%上升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0%下降1.2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1.82次加快0.5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8%下降0.07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1.5亿元,增长56.6%。
投资总量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县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22.86亿元,同比增长43.3%。按产业分,一产完成投资0.37亿元,二产完成投资16.06亿元,三产完成6.43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7.3亿元,增长29%;集体投资完成3.68亿元,增长162%;个体投资完成20.5亿元,增长57.4%。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1亿元,增长20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4亿元,下降53%。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313万元,增长160%;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40万元,占房地产投资的45%。销售商品房9504平方米,全部由个人购买。房屋当年施工面积80570平方米,增长348%。竣工商品房面积44000平方米,增长1.3%。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其中三级资质以上18家企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逐渐趋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22亿元,增长1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增长21.0%。城镇、农村同步增长,全县城镇、农村分别完成消费品零售额4.07亿元和11.77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2.2%。全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增长平稳,实现零售额0.84亿元,增长6.8%。个体私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实现零售额12.7亿元,增长14%,市场份额达80.2%。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增长迅猛。全年进出口总额2977万美元,增长53.8%。其中出口2283万美元,增长66.3%;进口694万美元。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1462万美元,增长53.7%,占64%;加工贸易821万美元,增长52.9%,占36%。按企业性质分,三资企业1214万美元,增长35.2%,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内资企业1069万美元。从出口企业看,全县出口过100万美元的5家、过500万美元的1家。出口前三名的企业为大顺皮革、新羽服装和高发工艺品。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个,比上年增加 4个,合同外资额614万美元,增长53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额601.9万美元。全县实际使用外资636万美元,增长9.6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92.9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
全县交通邮电系统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不断改进交通邮电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新突破。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客运量207万人、旅客周转量2139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0%和11.7%;货运量671万吨、货运周转量793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5.6%和8.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进展顺利,全县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70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978个行政村新通了水泥路,新开辟乡村客运线路4条,延伸线路9条,投放客运班车41辆。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年末营运车辆1763辆,其中客车236辆,同比增加12辆,载货汽车776辆、4656吨位,同比分别增加82辆、574吨位。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函件41万件;特快专递8万件,增长12.0%。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005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2.1万户,新增0.9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9.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3部/百人,增加1部/百人。全县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0.29万户。
八、财税金融
税收收入减少。全年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16355万元,下降6.38%。其中,国税收入8951万元,增长11.69%;地税收入7404万元,下降12.3%。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6%。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8.0%。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税、营业税、非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3.9%、-35.0%、-24.8%、-9.2%和80.6%。财政总支出3.9亿元,增长13.1%。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48亿元,增长12.0%。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支农支出增长62.2%,教育事业费增长27.1%,行政管理费增长5.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25亿元,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增长15.1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60亿元,比年初增加0.53亿元,增长2.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2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受理了专利申请14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19亿元,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2%,提高1.2个百分点。
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六、三”学制进一步规范,全年小学招生11197人,初中招生16493人,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达49568人、46487人,适龄人口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普通高中快速发展,县一中、县二中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填补我县空白。全县高中招生学校3所,招生7085人,较上年增加151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2002人增加到16875人。
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县已审批的民办教育学校20所,在校生已达16674人。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全县高考本科进线1656人,高分率、增长率、应届生进线率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创我县高考历史最好成绩。
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中小学新增微机1200台,新建校园网3个,新建多媒体教室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2处,博物馆2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1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卫星接收站124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9%以上。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县医院4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1 处,妇幼保健院1 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1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3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体育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三运会少儿组体育比赛中共派出76人次参加了散打、象棋、举重、体操等八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46枚、银牌8枚、铜牌8枚的好成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4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2个,治理废气项目1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80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80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0.1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800吨、氨氮260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 烟尘1160吨、二氧化硫60吨,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十二、人民生活与人口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8元,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839元,恩格尔系数为42.4%。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3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7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0台;洗衣机13.9台,电冰箱6台,影碟机27.3台,电风扇126台,摩托车39.8辆。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 同比下降5.5%,共发放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 9487元,增长15.8%。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减少4.5% ,共发放职工工资总额2.86亿元,比上年增长9.9%,职工平均工资9664元,增长14.9%。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11.92‰,死亡率 5.37‰,人口自然增长率6.55‰。年末总人口为907319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6%。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7449人,占总人口的11.84%;农业人口799870人,占总人口的88.16%。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3)本公报使用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性别比由县计划生育生局提供,人口为公安局户籍人口。
(4)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实施“抢抓机遇,赶超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干事创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6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增速提高4.7个百分点,创历史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30.32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1亿元,增长16.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5.5%和34.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6:44.4:39.0,调整为20.8:45.0:34.2。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处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8.4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10-23 |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强势推进,资产重组取得新成效。一批困难企业借助外地强企盘活资产。如临沂华盛集团完成了对华日集团整体重组和县酒厂改制,改革使工业经济焕发蓬勃生机。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对种粮户实行直补,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民营经济迈向新台阶。2004年底,全县民营企业达到23899家,总资产达到42.3亿元,从业人员15.2万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61家,实现产值12.3亿元,增长32%;实现利税0.85亿元。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效。全年引进县外投资项目291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2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41亿元,分别增长4.7%和23.8%。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总量偏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 RAG-ES | 2024-10-23 |
二、农业今年以来,受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支持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取得稳步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4.55亿元,增长19.4%,其中农业产值16.05亿元,林业产值0.95亿元,畜牧业产值7.00亿元,渔业产值0.1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8亿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粮经比例达到 54.06:45.94。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5.4:3.9:28.5:0.7:1.5。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为157.78万亩,同比增加9.85万亩。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58万亩,同比增加6.96万亩,增长7.5%,实现粮食总产298983吨,同比增长23.4%。其中,夏粮总产126964吨,同比增长34.7%;秋粮总产172019吨,同比增长16.2%。在秋季粮食作物中,全县今年稻谷面积4.28万亩,实现总产20275吨;玉米播种面积31.69万亩, 实现总产99689吨,同比增长72.5%;地瓜面积12.7万亩,总产43576吨,同比依次下降28.1%和31.2%;花生面积30.09万亩,总产73186吨,比去年面积减少0.52万亩,总产增长33.0%;棉花生产反弹回升,播种面积2.24万亩,总产1923吨,同比分别增长90.9%、99.3%;烤烟面积 4.11万亩, 烤烟总产4717吨,同比依次增长11.8%、5.9%;蔬菜面积20.53万亩,实现总产73.7万吨,同比增长18.9%,水果面积14.92万亩,水果产量9.9万吨。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