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路窑群遗址

大窑路窑群遗址

共 195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修建南京城墙,在无锡南门外的运河畔修建窑群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进犯无锡县,时任无锡知县使用该窑群所产砖瓦修补城墙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窑群规模扩大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窑群为北京紫禁城烧制金砖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乱,窑群停工。
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窑业恢复,无锡人称该处窑群为“老窑头”。
民国十四年(1925年),老窑头规模扩大。
民国十九年(1930年),法国人在无锡查桥修教堂,选用浙江、苏州和无锡的方砖进行破坏性试验,结果无锡老窑头的砖一举夺魁,建教堂所用的4000块方砖全部选用该窑群所产的砖。同年,因无锡老窑头所产的砖糯性好、不会风化剥蚀,其产品便被称为“大窑货”,老窑头又被称为“大窑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大窑坊所在道路得名大窑路
1950年,成立大窑路砖瓦生产合作社
1969年,大窑路窑群停止生产
2009年,在原陈大窑、刘里窑、刘外窑三座古窑的基础上,建成了
大窑路窑群遗址

遗址特点

大窑路窑群原包括108家砖瓦窑,分布在古运河东岸大窑路沿线和伯渎港南岸,长约1.5千米现存古窑遗址44座,比较完整的19座
大窑路窑群遗址现多散落在古运河边民居之中,呈“土包”状,上有青苔覆盖,草木丛生,部分窑顶长有粗壮的树木,将墙体撑开;部分墙面斑驳不堪
大窑路窑群遗址以倒焰窑、环窑为主。其中,倒焰窑主要分为燃烧室、窑膛两部分,窑膛墙边设有烟道,窑顶有天窗。烧窑时,要首先蒙住天窗,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火焰在窑膛内燃烧。砖烧好后,要打开天窗,向窑膛里浇灌大量清水,窑砖冷却,由红色变为青灰色
大窑路窑群选址较为具有特色。之所以选在无锡古运河下塘,是因为下塘堆积有建造运河时挖掘的泥土,可用这些泥土制砖。另外,将窑群建在运河边,可利用运河的水浇窑。第三,可利用运河将成品运输至其他地区
大窑路窑群遗址

文物遗存

主要展览

在大窑路窑群遗址陈大窑、刘里窑、刘外窑3座窑的基础上建有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共有二层,展厅总面积3000平方米,其一层是“无锡砖瓦史”展厅,展示了各类古代砖瓦实物,包括供宫廷使用的“金砖”。博物馆二层陈列的是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砖瓦实物以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反映了中国砖瓦的历史沿革和工艺成就。博物馆内还陈列有嘉庆年间砖块、南京城墙砖块等文物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大窑路窑群被描述为“横十里,竖十里”,表明其规模宏大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无锡县志》对大窑路窑群有“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不远数百里,取给于此”的描述
此外,民间对大窑路窑群还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描述

历史故事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进犯无锡县。时任无锡县令王其勤舍命护城。为了抗击来犯无锡的倭寇,他带领窑兵英勇反抗,在窑中烧砖修补无锡城墙,彰显了无锡人民面对外敌来犯的开展不屈不挠斗争的民族精神

文物价值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一带是无锡砖瓦生产贸易的集散地。作为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无锡砖窑业几乎与无锡“四大码头”同时产生,为众多历史名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南京城墙所用城砖,也是无锡生产的。大窑路的古窑群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瓦历史的博物馆
大窑路窑群遗址

文物保护

2003年,大窑路窑群遗址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无锡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无锡市启动大窑路窑群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主要经过了项目申报、遴选、确定名单三个阶段
2012年,大窑路窑群遗址及窑业公所旧址入选无锡市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3月5日,大窑路窑群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7年7月7日,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发布《关于“大窑路窑群遗址——刘外窑、陈大窑”抢修加固方案的批复》,同意梁溪区文体局抢修方案中对两座古窑所采取的加固和抢险原则
大窑路窑群遗址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江苏省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南侧,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西邻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运河)、南长街,北邻等。

交通信息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