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底山遗址

锅底山遗址

共 138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6

历史沿革

2016年底,在锅底山环壕聚落遗址区域发现部分早期陶片和石器遗物。
2017年下半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抚州市文物博物管理所、宜黄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60平方米。
2020~2021年,考古队发掘区位于遗址的南部,发掘发现房址、堆烧堆积、陶土堆积、灰坑、蓄水池等遗迹,并根据这些遗迹的特征、性质和分布规律,基本可确定该发掘区域为新晚至夏商时期的制陶作坊区。

遗址特点

锅底山遗址由台地、城墙、壕沟及外壕堤4部分组成,分布面积4.2万余平方米。台地(含城墙)高出四周农田约2~5米,平面呈长方形,长105米、宽65米,地势南北高中间低,面积约6800平方米。
锅底山遗址经解剖表明,城墙、壕沟、壕堤均为人工形成。从地层叠压关系及包含物分析,专家推断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过调查,考古人员还发现锅底山环壕遗址周边分布有太坪村、屋沿山、炮沿山、塔前山、杨家山、菜籽山、下寮山、辽家山、朱单界等9处同时期山冈坡地遗址,说明该区域已形成了以锅底山遗址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聚落群。这些遗址、遗迹和遗物的发掘和出土,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宜黄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并创造和延续文明。

文物遗存

锅底山遗址发掘清理出土遗物主要为石器及陶器。石器分锛、斧、镞等;陶器有罐、鼎(足)、豆、鬹、盉等。陶质分印纹硬陶与夹砂陶,印纹硬陶主要为灰色、红色,纹饰较为丰富,常见有方格纹、菱格纹、席纹、绳纹、交错绳纹、雷纹、篮纹等。夹砂陶的陶色有浅灰色、浅黄色、红色,均为素面。

文物价值

锅底山遗址是了解环壕类遗址聚落群的分布规律、文化性质及功能布局的典型遗址,是建立抚河流域先秦文化编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上、下限问题的珍贵实物资料,为重新认识江西及南方片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推进早期中国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考古价值。

保护措施

2018年3月9日,锅底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台地东边墙向外延伸80米,南、西、北各至外壕边缘。保护面积5.28万平方米。
2019年10月7日,锅底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