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老家遗址
共 147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9
历史沿革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后高老家遗址。
1979年,先生确定后高老家遗址为。
1984,文物普查时,后高老家遗址发现许多动物骨骼,其中鱼类占一定数量。
遗址特点
后高老家遗址位置示意图(6)
后高老家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文化层厚1.8~5米。中间有一东西农田路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84米,总面积为68080平方米。1977年、1991年、2000年,文物部门多次对此进行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路旁的断壁上发现有不同时代文化层,上层属仰韶文化,下层为裴李岗文化,遗址还有较多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的遗存。暴露出的遗址和遗物有不规则的圆形灰坑和大量红烧土块。在遗址北部的沟岸上清理出约20米长剖面,发现仰韶时代的6座灰坑。
文物遗存
综述
后高老家遗址发掘有红衣陶钵圆锥形鼎足、釜形鼎等陶片,纹饰以指印纹多见,陶色以红、棕色为大宗,还采集有石磨棒、石磨盘、锯齿、石镰等石器。
陶器
后高老家遗址上部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器,除红褐陶外,出现了部分磨光黑陶和磨光灰陶,用于杯、壶等小型器物。鼎足可分两式,一式圆锥状,足跟有一道刻画印的附加堆纹,有些足跟有两个指窝。二式呈宽扁形,正面中部有凹槽。彩陶发现有红彩,图案不清。
炭化植物遗存
炭化植物遗存图
后高老家遗址获得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有炭化木屑、植物种子和硬果壳核三大类。炭化植物遗存共620粒(块),分属11科17个种属。其中农作物有粟、黍、稻3种,共计323粒,约占植物种子总数84%。野生植物种子来自大豆属、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属、牛筋草、马齿苋属、铁苋菜、莎草科和未知种子。硬果核壳总计234块,包括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遗址发现的少量大豆属遗存,粒型较小,可能为野大豆种子,也是史前时期比较常见的可食用野生植物。粟、黍进行AMS14C年代测年,大致处于仰韶时代中期。
历史文化
裴李岗文化
1979年,先生确定后高老家遗址为。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
是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为约9000~7000年。1958年春,在深河翟庄曾发现石磨棒锯齿石红陶三足钵等,这是首次发现的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遗物。1959年在偃师马涧沟也发现有石磨盘石磨棒。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郑和新密等地发现更多的石磨盘及石腾棒。直到1977年春发掘了新郑裴李岗遗址,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面貌,同时又与仰韶文化早期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后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这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与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研究价值
后高老家遗址是中国裴李岗文化的最东沿。该遗址周边有同时期的遗存分布,尤其是有多处晚于同时期的遗存。遗址中发现有靴形器,与鹿邑栾台遗址出土物相似,内含有安徽双墩文化因素,这对研究裴李岗文化与双墩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该遗址的文化传承关系、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及仰韶文化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后高老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后高老家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高寺镇后高老家村西北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后高老家遗址,路程约25千米,用时约30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