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真寂之寺石窟始建于辽代(907~1125年)。
1974年整修石窟前的庙宇屋顶时,于门楣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字,可知辽代称真寂寺。
建筑格局
真寂之寺有南中北三座石窟,南窟长宽各约3.5米。中窟为主室,与南窟在一个平面上,面阔6.5米、进深5米、高约2.5米,窟中央雕有佛祖释迦牟尼首南脚北面东卧佛一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立于佛祖身后,虚空藏菩萨和地藏菩萨分立于佛祖首脚两端,佛祖身前雕有16弟子像,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2尊。真寂之寺名便取此窟佛祖圆寂之意。北窟高于南、中两窟约2米,分为内外两室。外室与南窟浮雕塑像略同,内室浮雕内容比较丰富,正中雕有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分雕伽叶、阿难两弟子、佛祖像前两侧各雕有一尊供养菩萨、南北两壁各雕一尊护法天王像等。
文物遗存
真寂之寺石窟正中雕刻有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雕有散财童子和龙女、前方左右分别雕有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和乘青狮的文殊菩萨、门侧各雕一尊天王像、南西北三壁雕千佛像45尊。
历史文化
真寂之寺所在山谷是一个箕形山谷,谷底突兀而起一座小山,东、南两面为悬崖峭壁,山顶上矗立着一个巨型桃石,只有三点支撑,摇摇欲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桃石山,真寂之寺便是在桃石山东侧悬崖峭壁下部凿山为窟而成,因之桃石山又被称为灵岩山。
清代巴林王在真寂之寺石窟前接建佛殿取名为善福寺,1974年修缮善福寺时,在中窟上方门楣处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知石窟为辽代真寂之寺。“真寂”两字正与中窟佛祖释迦牟尼涅繁像相合。关于真寂之寺石窟的建筑时间,《辽史》中没有记载,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尚不能确定。只能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加以推测。首先,真寂之寺石窟虽然不能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等中国四大著名石窟相提并论,但也可以从四大石窟的建筑过程得到启示。敦煌石窟是四大石窟中开凿最早的石窟,由僧人乐傅开凿于前秦(366年),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大规模建筑:天水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384年~417年),北魏时期得到辉煌发展:云冈石窟由北魏统治者开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3年),由北魏统治者修建。从中不难发现,四大石窟都有北魏统治者的参与或直接开凿建筑(如云岗和龙门两石窟),这既与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有关系,同时也与财力物力有关系。真寂之寺石窟应是在辽王朝统治者或皇家的参与下开凿的,也就是契丹建国后才有条件开凿这样的石窟。
文物价值
真寂之寺石窟外观虽经年累月遭受风雨,却是一处造像保存较好的辽代佛教石窟寺,是研究契丹民族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遗存。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真寂之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查干哈达苏木。
交通
自驾前往真寂之寺石窟:从巴林左旗城区出发,大约15公里,约需1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