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岩寺塔林

共 133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4

历史沿革

栖岩寺塔林
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始建于北周时期,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改名为栖岩寺。尚存古塔26座,其中唐、五代、宋塔各1座,元塔2座,明、清时期的塔21座,除一座宋塔外,其余皆为僧人墓塔。

遗址特点

综述
栖岩寺,位于永济市韩阳镇下寺村东南5千米处中条山上,与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遥遥相望。隋代时,这里是隋代奉藏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也是隋皇室礼佛的重要场所;唐朝时,玄宗亦曾于寺中避暑。栖岩寺分上、中、下三寺,分别建在山巅、山腰和山脚,三座寺院建筑皆毁,仅存原石门洞、栈道、望川亭、原佛殿等遗址及塔群。
栖岩寺塔林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等不同时期的墓塔,分三处片区,分布在约1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年代跨越长达1100多年,形成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栖岩寺塔林,亦称栖岩寺塔群,是山西省佛教文化重要的建筑遗存。栖岩寺塔林尚存古塔26座,其中唐、五代、宋塔各1座,元塔2座,明、清时期的塔21座,除一座宋塔外,其余皆为僧人墓塔。
唐代
大师塔平面图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建的大师塔为圆形实心,高约8米,基座较高,约占全塔总高的一半。塔南面设假门,门扇及抱框上,用线刻方法刻出各种图案,线条流畅生动。这种唐代的圆形亭阁式砖塔的实物,在中国较少。
五代
五代同光三年(925年)所建的塔为八角形,单层亭阁式。基座为须弥座,雕饰丰富精美,塔身南面辟门,内有塔室。塔门两侧刻2天王,,侧面刻陀罗尼经咒。整个塔身高仅3.5米,体形虽不大,但砌筑严谨,雕刻精美。
宋代
佛舍利塔
宋塔为佛舍利塔,平面呈六角形,五层密檐式,高约17米,第一层塔身高大,南面辟作券式门,檐下刻有仿木构斗拱、椽飞。二层以上,塔檐均用叠涩出檐,简洁整齐,无任何装饰。
元代
元代二塔为六角形亭阁式塔,下为须弥座塔基,檐下刻出斗拱,塔身雕刻出假门窗,共高约6米。
明清时期
21座明、清墓塔,造型和雕刻也各具特色。

文物遗存

2015年,在保护修缮中发现唐、元、明塔铭及碑刻等20余通,记录着栖岩寺及其塔群的历史。

研究价值

栖岩寺塔林
栖岩寺塔林集唐、宋、元、明四代墓塔于一地,建造工艺、石塔形制各有特色,诸多塔铭保存完整,不仅是山西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影响研究的实例,也是晋南地区佛塔建筑形制、工艺演变及各代审美艺术变化的宝贵遗存。塔林的修建,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技术,唐智通禅师墓塔采用泥砌干摆砌法,宋代舍利塔、元代墓塔采用灰砌丝缝砌法,明代墓塔灰砌淌白砌法。这些墓塔结构稳固,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是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6年8月18日,栖岩寺塔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栖岩寺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栖岩寺塔林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条山顶栖岩寺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栖岩寺塔林,路程约9.2千米,用时约18分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