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及塔林

风穴寺及塔林

共 134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0

历史来由

风穴寺及塔林,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
风穴寺及塔林,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风穴山下。创建于东汉初平元年,毁于董卓之乱,复建于北魏。初名香积寺,隋代又名千峰寺,后唐扩建为白云寺,又称风穴寺。
风穴寺及塔林,现存唐金元明清历代遗构。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维有诗《过香积寺》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这里的静谧。

寺内古碑

风穴寺及塔林,坐东北,向西南。寺内有山门、天王殿、钟楼、中佛殿、七祖塔、毗卢殿、方丈院、罗汉殿、望州亭、接圣桥、观音阁、涟漪亭等。寺外建有奎光塔、上塔林、下塔林、长命庵(窑洞群)以及古石桥等。另外,寺内外还保存历代古碑80余通。现存建筑的总体布局有别于一般寺院中常见的中轴对称格局。
寺依山临壑,建筑取山就势,因地而建,很好地利用了山崖溪流等自然条件,如平地建楼阁,高岭造望亭,溪边造小桥、水亭等,是一座很富园林特色的寺院。中佛殿位于寺院的前中部,建于金代。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维修。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栱。殿内构架为彻上明造,其横断面为“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式”。
山墙下部,砌造手法与明、清作法显然不同,一是不讲究上下砖层对缝(即砖层“不岔分”);二是砖层自下而上有收分,墙表显出层层微小的台阶,宋《营造法式》谓之“露龈造”。钟楼原名悬钟阁。
位于中佛殿西南隅。创建于北宋,明代万历十三年 (1585) 重修。楼建在 6米高的石台上,面阔、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大吻和铁凤鸟。

主要结构

钟楼构架,主要由4根上下贯通的内柱承重。梁架上悬挂大铁钟一口,钟上有“大宋宣和七年……化缘铸钟”铭文。七祖塔在中佛殿西北,为高僧贞禅师的墓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平面方形,通高 24.17米。塔身之上为九级塔檐,南面辟券门。塔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密檐之上为塔刹,由刹座、九层相轮和水烟、宝珠等组成。

塔林布局

寺内西北隅小山上的望州亭和寺外东山上的奎光塔遥相呼应,为寺内外的两个至高点。明清时建造的窑洞多在寺外。
风穴寺及塔林
塔林共计83座塔,其中元塔16座,余为明清塔。结构多为砖塔,部分为石塔。砖塔多为单层密檐式小塔,平面多为方形与六边形。至元十七年(1280)建造的“松齐慧公宗师之塔”为最好,平面为六角形,须弥基座,单层密檐式,塔檐 5层,下作砖雕斗栱,塔身各面有造型精美的砖雕假门。石塔以南塔林的“窣堵婆”造型较为别致,高 4.5米,仰伏莲基座,圆球形塔身。
1979年建立文物保管所。1978年整修了钟楼,1982年修缮了毗卢阁,1985年以来又相继整修了观音阁、涟漪亭、接圣桥、喜公池、接官厅和部分围墙、道路等。

修缮工程

2022年2月28日,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文物局获悉,位于该市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风穴寺塔林修缮工程开工。施工工期预计为三个月,将对风穴寺塔林进行全面维修,重点对年久失修,建筑结构老化的塔林进行修缮。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