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山板栗山遗址

角山板栗山遗址

共 122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2

历史沿革

角山发掘现场
1983年,角山板栗山遗址被发现。
1983年至200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鹰潭市博物馆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科学发掘和1次全面钻探,共揭露面积1525平方米,并对已发掘区域均实施了科学回填保护。

遗址特点

角山遗址全景图
角山板栗山遗址处于狭长的童家河二级台地上,北面为童家河古河道及低矮的丘陵,河南岸为角山坡地,为商代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0.6~3米。先后进行五次发掘和一次全面钻探,清理遗迹62处,已发现烧成坑、马蹄形窑和龙窑近20座,作坊区五处。包含陈腐池、练泥池、蓄泥池、排水沟、蓄水沟、烧成坑、马蹄窑、成品库、工棚等。这些遗存清晰地展现了陶瓷生产从取土陈腐、练泥、淘洗沉淀到制坯成型、入窑烧制、成品入库存放的全部过程,全面揭示了角山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这是已发现的中国唯一可以表现古代陶瓷生产完整过程的夏商陶瓷生产作坊遗址,窑场中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角山窑场规模宏大、生产鼎盛,而且连续生产三四百年,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陶器生产基地;是中国已发现夏商代南方地区乃至全国较大的窑场;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贸易化性质的窑场。

文物遗存

角山板栗山遗址发现作坊遗迹14处,窑炉遗迹9处,生活遗迹39处,复原陶器及原始瓷器2000余件,包括大量陶拍、陶垫、陶支座等制陶工具,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三类84种2488个,及数十万片古陶片。陶器器型有甑、罐、钵、杯、纺轮以及陶拍、陶垫、陶支座等。石器有锛、穿孔刀、镞等。较有特色的是鼎,扁凹足,由高大到低矮成一系列。另外一件甑底部有七个孔。流行圆底器和三足器,少见平底器,不少器物带。装饰纹样最多的是篮纹和云雷纹,二者的组合纹样也很普遍,其他还有方格纹、叶脉纹等。有相当数量的陶拍和陶垫,陶拍一种为扁长方形、圆柱状把手,两面均有纹样,或一面为云雷纹,一面为篮纹,或一面为方格纹,一面为篮纹;一种为伞形拍面,圆柱状把手,拍面上刻叶脉纹。这些陶拍均用于陶器表面,根据不同器物或不同部位拍印或滚印纹样。陶垫呈蘑菇形,圆锥状把手。
角山板栗山遗址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角山板栗山遗址是种国商代一处面积较大的印纹陶遗址,同时也是一处年代较早的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陶瓷遗址,为研究南北方窑业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3日,角山板栗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
保护范围:北以张家小道为界,西南以水渠和河道为界,东从粮山桥住北至小道,往南沿山脚到河边。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