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呼机器人电话引起的思考

小七侠

共 173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2-09

上周遇到了一个电话是机器人打过来的,来提醒我去打疫苗。

机器人一开始是告诉我它的身份,来电目的,接着讲了具体流程和地址,最后还在我回复“好的”之后,还重复确认了一遍:你真的记住了吗?搞得我一头雾水,以为是在跟真人对话,说我真的记住了,放心。

整个对话过程设计的很好,比较惊艳,特别是最后那一下的唠叨。所以今天想抓住它的这个唠叨的点,从场景对比、流程以及其他方面思考下为什么这么设计。

【场景对比角度】

首先从场景上来说,这个对话让我想起了家里喜欢唠叨的长辈,当疫情发生到最严重的时候,天天转发抖音、朋友圈的宣传视频文章,提醒自己不要出门;以及有时候老妈会反复让自己吃饱点、穿多点、多运动,当我随意应付说【好的,知道了】,老妈还真的会来一句,你真的记住了吗?

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就通过有点唠叨的方式,多了些接地气,显得很像家里的长辈父母,让用户更加印象深刻。

【流程设计角度】

说到这里,就得提到机器人设计流程的重要部门,定人设。每个机器人其实都需要一个符合其场景的人设,比如金融行业的售后机器人,应该就是专业严肃的客服小姐姐形象;而像智能音箱这类的机器人,由于是闲聊的场景,所以可以是调皮活泼的邻家小姐姐形象(对,都是小姐姐!)

基于设计流,这个对话场景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定人设,设计符合人设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那它的形象人设可能就是唠叨的长辈,反复叮嘱用户要记住打疫苗的时间地点,坊间称为“为你好”。

【生物角度】

除开机器人的设计思路,这个反复确认的动作,确实也加深了我对这件事和具体细节的印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设计,也就是如何让人记住一件事?

这个问题可以从生物学领域来找答案:人类听到、看到、闻到和摸到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靠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记录的。每个人的大脑大约有10亿个神经元,当人们听到一句话时,这句话会通过信息的转换激活,神经元里的基因表达,使突触的活性增强,听到的话就以神经元电活动频率变化的形式储存在了大脑里。反复确认就是一种刺激神经元的动作,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就会更多,突触就会更多,也就记得更牢靠。

【心理学角度】

最后,当我跟机器人确认记住了之后,就仿佛答应了机器人要去打疫苗,还通过机器人发送的短信,确认下具体地点,准备找时间就过去了。这让我想起来《影响力》这本书里提到的承诺-一致性原理。

承诺-一致性原理的定义是:当我们做出了某种决定的时候,往往会倾向性的采取与我们所做的决定保持一致的行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最具有适应性,最受尊重的行为,前后不一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会被说优柔寡断,广东话叫不讲口齿。所以,为了不被人骂,保持一致的愿望是我们行动的底层驱动力之一。

所以,当机器人跟我重复确认之后,也当成了我答应了这件事,从而引起了我的承诺-一致性效应。当然我也可以不去,但内心会迟疑一下,这一下可能就是这个动作带来的效果吧。

【最后的思考】

以上是基于这个对话的设计效果做的分析,在肯定整个对话流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给设计者点赞。作为同样,还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习人家做的好的地方。所以我会再去深入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设计者能有这样的思路?

一般设计一个通知打疫苗的对话,通常做法就是获取名单,确定外呼线路,确认外呼话术有无舆情风险,再设定下时间可以往外打了。而这个设计者不一样,他的思路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结果导向

他先思考了这件事的初衷目的,不是为了打这个电话,而是为了让用户去打疫苗。用户打疫苗这个事情也有很多成本,比如时间确认、地点确认、预约流程等。所以机器人这通电话要能让用户记住时间、地点以及打疫苗本身这件有益的事,所以可以用【为你好】的长辈形象来提醒,让用户感觉是熟悉的长辈给做的提醒,降低防范意识,且通过反复确认,也能让用户提前记住。

另外,我认为设计者可能还用了数据漏斗分析以及AB TEST。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多了这个反复确认,到底有咩有效果是不确定的,而设计者之所以加入了这个feature,可能是由于很多用户虽然听完了机器人的通知,但去的人很少,分析下来可能是用户最后不想去了,或者记不住时间和地点。而通过AB test加入这个feature,可能让漏斗的这个环节漏入比例加大,因此就有了反复确认的环节。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