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
共 146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55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三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衙下集镇寺洼山发现并命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考古学家在寺洼遗址发掘了六座墓葬,后来发表了发掘报告《临洮寺洼山发掘记》,把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寺洼文化。因其特殊的火葬形式,首次提出寺洼文化为古代羌族遗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甘肃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野外考察期间对寺洼文化的调查和发掘,此次考察共清理墓葬1座,出土陶器7件。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寺洼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基本确认了遗址的北部边界,了解到不同时期遗存的堆积情况,发现了大量灰坑、灰沟,部分窑址及墓葬。
遗址特点
寺洼遗址的分布面积约2173300平方米。东至台地边沿,西至二衡坪村庄水渠,南至李范家村庄古洞沟沟沿,北至林家沟。东西长约1030米,南北宽约2110米。遗址所在的台地覆盖着较厚的黄土层,大部分区域早已被开垦为梯田,整个遗址被一道名为“鸦沟”的深沟分为东西两部分,所以该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基本确认了遗址的北部边界,发掘地点选在遗址北部鸦沟两侧的三处不同高度的台地上,其中鸦沟西侧台地共布设探方15个,揭露面积375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灰沟2条、灰坑74个;鸦沟东侧两处台地共布设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出寺洼文化墓葬8座,灰坑2个。两处发掘区均未全部清理至生土,已暴露且尚未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3座、墓葬2座、疑似大灰沟1条以及大量灰坑。
寺洼遗址的土坑墓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寺洼遗址包含多种遗存,对于探讨甘肃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寺洼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寺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衙下村。
交通信息
从临洮县城区出发,经过文峰西路途径马家窑遗址,岳家湾,紫松村到达寺洼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