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4-01-01 00:00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民办九件实事成效显著。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创近年新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快增速。人均GDP为9239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1.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41.8:38.8。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5%;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倍。全市纳入统计的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农户4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长32.7%,上缴税金0.46亿元,增长36.3 %;舜华鸭业、东江渔业晋身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湘面业等5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外出劳务人员达80.3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8.9万人;劳务总收入52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4.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郴资桂地区GDP为206.6亿元,增长13.9%,其中郴州市区(北湖和苏仙)GDP为103.8亿元,增长13.3%,分别比全市快0.9个和0.3个百分点。

九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市9件实事62个考核指标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其中42项指标超额完成,20个指标完成100%;全市11个县(市、区)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0.6万人,增加7.9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3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2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5;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5.1。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刑事案件破案率达81.3%,治安案件查处率92.0%,分别比上年提高27.4个和14.6个百分点;全年交通事故395起,火灾事故210起,分别比上年下降744起和129起。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户人均税费支出40.9元,比上年减少16.8元,下降19.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粮食产量扭转徘徊局面。全市粮食总产量194.7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7.5%,其中:水稻产量达157.0万吨,比上年增加12.4万吨,增长8.6%。主要农产品产量中:油料5.0万吨,增长2.7%;烟叶7.1万吨,增长1.4%;药材2.1万吨,增长57.4%;蔬菜155.5万吨,增长1.6%;茶叶0.2万吨,增长9.3%;水果42.4万吨,增长6.7%。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1.1∶7.8∶35.8∶5.3。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345.6千公顷,增长6.8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47.6千公顷,增长9.8 %。在水稻播种面积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20.0千公顷,增长21.4%,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8.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6.3千公顷,下降6.7%;棉花种植面积0.4千公顷,下降10.9%;蔬菜种植面积68.3千公顷,增长4.4%;药材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11.9%。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市养殖业增加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出栏肉猪530.5万头,出栏牛14.2万头,出笼家禽3040.2万羽,分别增长3.4%、11.0%和2.7%。全年肉类总产量43.7万吨,禽蛋产量2.6万吨,水产品产量8.9万吨,分别增长3.4%、3.7%和10.4%。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万处,投入资金1.48亿元,完成土石方0.27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2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3千公顷;新增机耕面积9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7.5万千瓦,增长14.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万吨,增长0.3%;农村用电量3.9亿千瓦小时,增长13.2%。全年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项目41个、总里程551公里、完成投资2.73亿元;完成123个村的通村公路,总里程547.1公里。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76亿元,共解决贫困农民温饱1.3万人,帮助越过低收入线人数2.0万人。全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5.33 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46万个;完成12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665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为1994年以来最高速度。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6%,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26.5%,其中有色、电力、煤炭、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九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78.6亿元,增长24.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1047.2万吨,增长22.1%;发电量82.9亿千瓦小时,增长30.8%;白银产量1798.7吨,增长90.9%;水泥361万吨,增长1.4%;平板玻璃292.1万重量箱,增长41.5%;十种有色金属107.18万吨,增长16.4%;啤酒7.3万吨,增长17.4%;卷烟1554040万支,增长10.1%;人造板13.0万立方米,增长13.9%。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613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1%,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7.2%,提高49.3个百分点;亏损面为3.3%,降低6.2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9.3亿元,增长122.7%;利税总额43.6亿元,增长72.1%。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9亿元,增长20.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5.2万平方米,增长14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0.4万平方米,增长16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亿元,增长15.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1.7亿元,增长16.9%。国有投资41.4亿元,增长16.3%;非国有投资116.3亿元,增长16.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7.6亿元,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26.3亿元,增长51.1%;其他投资(含城镇私营、集体)8.5亿元,增长16.5%;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4.4亿元,增长21.5%。地方项目投资110.8 亿元,增长36.8%;中央项目投资5.2亿元,下降61.2%。年内新开工项目756个,竣工项目547个。

商品房供需两旺。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2亿元,增长15.0%。商品房施工面积219.6万平方米,增长38.7%;竣工面积89.6万平方米,增长66.5%;销售面积73.4万平方米,增长85.7%;商品房销售额6.9亿元,增长130%。

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47.4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4.0亿元,增长54.8%。按行业分,采掘业投资11.8亿元,增长138.6%;制造业投资23.1亿元,增长42.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4亿元,下降37.8%。农业、环保、公共设施管理和卫生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加强,分别增长39.8%、1541.7%、12.7%和299.5%。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39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5.3亿元,占年计划的55.1%。年内有市污水处理厂、万华商贸城、莽山风景区建设、龙女温泉改建、临武舜华鸭业扩建工程、金磊水泥、桂嘉公路、永兴金银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或投入营运。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发电机组16.5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19.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49公里,原煤开采290.9万吨,新、改建公路668.5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3.1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零售120.3亿元,增长13.9%;农村零售39.0亿元,增长12.7%。各类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2.9亿元, 增长13.8%;餐饮业零售额20.8亿元,增长15.5%;其他零售额5.6亿元, 增长2.5%。

大型商店市场份额增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65家,增加7家;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1亿元,增长41.1%,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的12.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07个,其中亿元市场10家。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67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5%。其中:进口1236万美元,下降54.1%;出口15466万美元,增长119.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14496万美元,增长127.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705万美元,增长39.8%;其他贸易进出口额502万美元,下降76.5%。按企业性质分,外贸公司进出口365万美元,下降60.9%;生产企业7415万美元,增长256.0%;外资企业8927万美元,增长33.2%。出口国别中,对香港、日本、美国、英国、荷兰及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商品中,石墨、白银、鉍、铟、服装、卫星通讯设备等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市全年新批外资项目49个,实际利用外资1988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337万美元。全市内联引资项目1294个,利用内资71.0亿元,其中:利用省外境内资金项目944个,利用省外境内资金57.2亿元,增长46.8%。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97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42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650人,均超额完成年计划。

旅游业发展加快。成功举办中国郴州(莽山)生态旅游节等系列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郴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全年全市旅游人数6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增长19%和32%。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20.55万辆,比上年增长25.8%,其中汽车7.13万辆,增长17.5%;农用运输车1.2万辆,增长43.2%。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7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公路运输76.9亿吨公里,增长13.1 %;水运0.7亿吨公里,增长1.1倍。旅客周转量36.1亿人公里,增长21.2%,其中:公路35.6亿人公里,增长20.9%;水运0.5亿人公里,增长43.2%。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81.5亿吨公里,增长13.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9亿元,增长25.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7亿元,移动业务总量10.7亿元,分别下降9.4%、增长2.8%和4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5.59万户,分别增长17.4%和36.9%。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为31.3%,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6.5%,分别提高6.5个和4.4个百分点。年末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4.85万户,增长98%。

八、财政、金融、证券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4.8亿元,同口径比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2亿元,增长22.5%;上划中央“两税”9.2亿元,增长62.9%;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2.5亿元,增长24.1%。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8.8%,提高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9.3亿元,增长30.5%;农业四税4.2亿元,增长38.3%;企业收入1.8亿元,增长43.4%;其他收入7.4亿元,增长5.6 %。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59.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支出40.6亿元,增长15.8%。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3.6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2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55.3亿元,比年初增加13.0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1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不含政策性剥离5.0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1.1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消费贷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年内郴电国际成为我市在境内第一家上市公司,全年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3.8亿元。已有166人进入期货交易市场,年成交金额40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3个证券营业部和4个县级交易点,开户人数4.2万人,交易量84.9亿元,分别增长3.7%和31.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5.34亿元,增长2.0%;财产险保费收入1.42亿元,增长27.5%。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1亿元,增长38.8%,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23亿元,增长22.5%;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88亿元,增长43.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市财政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0.4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1.8%,提高0.55个百分点;128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2.5%,提高0.5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28家,完成产值41亿元,分别增长24.3%和43.2%。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22家,过亿元企业12家。5户企业、16个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科技厅认定。全年完成专利注册申请230件,实施194件。全市签订技术合同6962项,合同成交金额2.8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在校生29.7万人,入学率100%,辍学率0.28%;初中在校生28.6万人,入学率98.28%,辍学率1.71%。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扩大。高中在校生1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7.5万人,增加1万人;职业高中(中专)3.5万人,增加0.9万人。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幼儿园已达260所,在园幼儿从4.5万人增加到5万人。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民办学校发展到332所,在校学生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1.44万人,录取率为43.7%,其中本科上线0.54万人,上线率27%;全市有2.3万人参加自学考试,全年毕业73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舞蹈《湘南烽火》、《戴架》获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金奖,其中《湘南烽火》还代表全省参加全国舞蹈大赛荣获金奖;湘昆剧团王荔梅等4位演员荣获第九届湖南戏剧芙蓉奖。市歌舞团和湘昆剧团全年演出182场,其中送戏下乡100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物保护卓有成效。新发掘出土近千枚西晋简牍,填补了我国晋代简牍史空白。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广播电视台(站)252座(个);电视转播发射台13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2 座;有线电视入户30.4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2.4%、93.3%和22.4%。广播电视作品《香芋大王》、《一曲金钗品湘昆》获全国广播电视评比三等奖,其中《香芋大王》同时荣获全省广播电视评比一等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5个,其中:医院60个,门诊部7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卫生监督机构12个,卫生院236个。年末全市卫生工作人员1.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6万人,注册护士0.4万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1.1万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体育场19个,体育馆15座,田径场11个,小型运动场288个,足球场4个,游泳池10个。年内新增8处全民健身工程,为预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而在五岭广场举行的万人垫球、签名活动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金牌3枚;获全国比赛金牌6枚,获省级比赛金牌41枚。我市代表中国队参加2004年世界中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进入了世界前15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水资源供应稳定。全市人均水资源6811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477毫米,增长43.4%;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 49.7亿立方米。

耕地面积减少的势头趋缓。全年净减少耕地1558.6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163.6公顷,灾毁耕地22.5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95.1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0.6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49.5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72.7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70分贝的控制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0.5万公顷,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0.26万公顷。市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中心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2平方米。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3万公顷。年末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9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市公安局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457.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56.74万人,乡村人口300.97万人。据市计生委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0‰;死亡率为6.67‰;自然增长率为5.33‰;计划生育率为93.5%。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部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3810元,增长13.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67元,其中:工薪收入7110元,同比分别增长13.3 %和8.6%。农民人平纯收入3161元,比上年增收349元,增长12.4%,自1999年以来再次以两位数增长,扭转了农民人平纯收入5年来的缓慢增幅。其中:因政策性减免及补贴人均增收34元;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民工工资兑现情况好转使人均外出打工收入增收约96元;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人均直接增收约237元;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人均直接增收约16元。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753元,增长25.1%,剔除不可比因素,同口径增长12.6%。其中人均通信支出489元,增加133元;人均旅游消费246元,增加129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376元,增加5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6台,家用汽车1辆,家用电脑32台;移动电话141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元,增长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9%;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8台,电话机48台,移动电话36台。储蓄存款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243元,增加766元,增长17.1%。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到30m2和32.6m2,其中农村居民钢筋混凝土住房比重提高到51.5%,提高0.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1万人,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5万人;机关事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4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9.4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9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8亿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郴州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19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民办九件实事成效显著。一、综合经济增长创近年新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快增速。人均GDP为9239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1.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41.8:38.8。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5%;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倍。全市纳入统计的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农户4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长32.7%,上缴税金0.46亿元,增长36.3 %;舜华鸭业、东江渔业晋身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湘面业等5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外出劳务人员达80.3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8.9万人;劳务总收入52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4.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RAG-ES2024-09-1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郴资桂地区GDP为206.6亿元,增长13.9%,其中郴州市区(北湖和苏仙)GDP为103.8亿元,增长13.3%,分别比全市快0.9个和0.3个百分点。九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市9件实事62个考核指标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其中42项指标超额完成,20个指标完成100%;全市11个县(市、区)均达到目标要求。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0.6万人,增加7.9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3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2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5;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5.1。RAG-ES2024-09-10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刑事案件破案率达81.3%,治安案件查处率92.0%,分别比上年提高27.4个和14.6个百分点;全年交通事故395起,火灾事故210起,分别比上年下降744起和129起。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户人均税费支出40.9元,比上年减少16.8元,下降19.1%。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RAG-ES2024-09-10
浏览 6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