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和情绪价值

共 282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8-16 14:54

最近两年,我逛了大概有 100 家咖啡店,无论是在上海还是成都,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总不自觉打开大众点评,寻一处美妙的咖啡店,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泡一下午。

我对于咖啡店的喜爱,源自咖啡、咖啡店和老板。

写这篇文章的时刻,我正好就在咖啡店的一角,补充这一周的情绪价值,顺便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咖啡店的一些碎碎念。

就咖啡来说,我算不上行家,虽然能够品味一番手冲和意式的区别,能够闻出浅烘豆和深烘豆的区分,但要细论起其中的门道,其实我是不知道的。

但这不妨碍我去不同的门店品味咖啡,毕竟我对咖啡品质的期望没有那么高,美式、拿铁等经典款在大多数门店的出品品质还是非常稳定的。偶尔碰上老板用比较好的豆子做一款门店的独家特调,就会觉得像中彩票一样。

咖啡给予我的惊喜,就藏在稳定品质中的那一点点独特口味。

与咖啡不同,咖啡店的风格却天差地别。

我习惯将咖啡店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商业咖啡连锁店,例如星巴克、COSTA 等,这类咖啡店在各大商场经常可以见到,他们充斥着典型的商业风,皮沙发、深色桌椅,让你进门就不由得在脑海中冒出一幅画面,我应该穿着西服出现在这里,喝一口拿铁,与对面的人聊着几百万的生意。

第二类是精品咖啡网红店。这类门店可能会出现在你想不到的任何地方,他们的装修往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更偏好工业风或北欧风,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元素。老板们专注于自己的机器,无声地忙碌着,手臂上若隐若现的纹身,似乎在告诉你,他们的故事并不简单。

这样的网红店,我一般也就是去感受一次,因为太闹了。每到周末,网红店里装满了相机的快门声,大家摆 pose 的速度,比他们喝咖啡的速度快多了。

毕竟 pose 是摆不完的,但咖啡喝完了就没了,你想再来第二杯,还得掂量着晚上能不能睡得着。

第三类是独立社区店。它们往往在社区的底商或者房租偏低的街道两侧,这也是我最喜欢去的那一类咖啡店。社区店的灵魂,不在于他们有多么惊艳的咖啡饮品,也不在于他们有多么让人着迷的环境氛围。

独立社区店的灵魂,在于他们的老板。

开独立社区店并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因为收益和成本都是明确且固定的。对一家独立社区店来说,每天的出杯量一定有他们的上限,加上咖啡行业愈来愈卷,如果你的定价太高,除非是你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否则出杯量一定会受到影响。

由于房租、水电、机器损耗等成本都是固定的,很多社区店都是一人经营。主理人是老板也是员工,是咖啡师也是服务员。他们就是这家店,这家店充满着他们的烙印。

但是,社区店的老板们确实是最快乐的一批从业者,也是最接地气的一批从业者,这是我逛了 100 多家咖啡店之后的感受。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一家社区咖啡店「月海咖啡」,主理人是一位小姐姐,之前在其他店做咖啡师,后来因为不方便照顾小孩,所以自己开了一家咖啡店。

月海咖啡的营业时间是 11 点 30 到 17 点,她说这是完全契合她生活节奏的营业时间。早上送小孩去学校,晚上接小孩子下班。

开业不到两年,他们家就已经冲到了春熙路咖啡店的口味榜第1名,要知道,春熙路可是成都的商业中心。

我正纳闷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候老板问我是开车过来的么,我说是的。她说,太可惜了,我自己调制了一杯青梅酒,准备请你一起品尝一下的。

那一瞬间,我想我知道答案了。

月海咖啡的新品

写到这里,我必须要写一写另一位老板的故事。

我常去的一家咖啡店叫 short,是成都万象城地区环境榜第1名。short 的老板叫 kevin,是一个非常年轻但是对顾客很热情的男生。

每次去 short,老板都会热情地跟你打个招呼:“hello~“,等你坐下来之后,给你倒一杯冰柠檬水。

kevin 不会催促你点单,而是等你走到吧台时,给你介绍他们的拿手品类。等你选中饮品之后,再给你耐心地介绍不同风味豆子之间的差别。

short 的环境非常好,当你置身于其中时,并不会觉得是因为装修多么有特点,桌椅多么名贵,而是会感觉到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我想了很久该如何描述,最后我想,大概是一种感觉:

温柔有边界。

他们的整体色调是偏日系的黄色,座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门店不大,但每一家门店都有卫生间。你想待一天,那就待一天好了。

short 的灯饰

short 一角

short 是轮班制,kevin 下班的时候,会跟每一个还在店里的顾客打招呼,说一声”byebye“。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独立社区店的老板们,都比我们这些打工人要快乐得多。

要说薪水的话,他们不一定比我们高;要说时间,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从早到晚,做六休一。

我们有舒服的人体工学椅,有免费的三餐,有定时补充的零食盒子,但我周围的年轻人,却经常在座位上发呆,眼神空洞,仿佛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

而那些老板们,他们热情地跟每一个顾客相处,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对他们来说,我们去喝咖啡,不是去消费,而是去他们店里玩。

是的,他们在跟一群喜欢喝咖啡的人一起玩。

很多人说是热爱,但这个答案有点模糊。

事实上,打工人未必不爱他们的工作。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他不热爱做产品,那他是注定无法忍受做产品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打击与失败。就像一位咖啡师,如果他不热爱咖啡,那他也注定无法认真做好每一杯咖啡。

打工人与咖啡店老板,他们对于手头的工作都是热爱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即时的情绪价值。

大厂里的打工人,情绪价值的来源基本不来自他们所交付的产品,而是来自薪水和老板的认可。我们常用搬砖人来自嘲,而搬砖人的情绪价值并不来自入住大楼的住户对他们夸赞,没有人买房子的时候会说,”哇,这个大楼真结实啊“。

但咖啡店老板的情绪价值,来自每一位顾客对饮品的夸赞,来自大家在不由自主中拿起相机留念的那一刻,来自一位新客变成了回头客,来自他们日常工作的每一天。

情绪价值对打工人来说是奢侈品,对咖啡店老板来说是日常。

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想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不一定是真的要追求经济独立,而是更多地去追求情绪独立。

情绪独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好好写写它。

情绪独立并不意味着永远开心,永远充满正能量,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情绪独立的要义,在于:

我的情绪,来自于我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探索。

当我看了一部悲伤的电影,我会难过;当我看到我的咖啡被顾客喜欢,我就很开心。

在情绪独立的状态下,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是主宰的,我们是自我世界的绝对主体,这也接近了尼采所说的超级个体状态。

而情绪不独立时,周围世界给予我们的反馈,会主宰我们的反应。我们是被动做出应激反应的客体,就像木偶一样被牵着线走。

打工人更容易陷入情绪不独立的状态,因为没有即时的情绪价值,也就没有动力支撑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积极探索。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发工资的那一天是最开心的一天,从第二天开始的 29 天里,我们可能又成了眼神空洞的工具人。


这篇写得有点碎,如果你没有耐心看完以上的所有,也无所谓。

我只想说:不如找一家温暖的社区咖啡店,点上一杯,然后静静地坐下就好。



浏览 8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