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黄氏祠堂
共 4301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4-05-24 10:47
历史沿革
福安黄氏祠堂,又称察阳黄氏宗祠,为门徒黄干祠堂,是家族祠堂建筑。现存的建筑为清代仿明建筑,属于黄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阳头黄氏先人良壁自唐末随入闽,几度迁,至徙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迁入阳头定居,已传40多世,繁衍近千户,近万人,成为福安韩阳望族。
宋末始建福安黄氏祠堂,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焚于火,仅留后座。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戏楼、前座。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后座。
民国九年(1920年),修建戏楼并重修大厅,并维修室内地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安黄氏祠堂的建筑、文物、环境等受较好的重视和保护。
建筑格局
结构
仪门面阔4.13米、高3.95米,为青砖墙体。中间开一门洞,阔2米,卷顶高2.73米,不设门扇。门洞上方为歇山式瓦脊。门洞正上方瓦脊比两边肩墙高约0.5米,瓦脊两端设雀尾。仪门前额书有“示我周行”。
古井位于泮池前13.5米处。井圈由青石板拼砌,呈六边形,高0.51米。井身圆形,井壁青砖直砌,直径0.8米,井深9米。现已被周边建筑包围。
泮池占地约95平方米,半月形,周壁用毛石砌筑。
祠堂前埕为长方形,占地约945平方米。该前埕原为石埕(条石铺面),1987年3月重修时改为混凝土地面。
经祠堂前埕是祠堂正门,正门墙体与四周墙体将祠堂主体围合,两侧与后侧墙体为鞍式封火山墙。 祠堂南侧为祭祀厅,祭祀厅北侧墙体与祠堂共墙之三山五岳式青砖墙体砌于祠堂前座与后座南侧鞍式墙体之上。祠堂北侧及后侧墙外有小弄,小弄地面高于北侧入口处室内地面。正门处有三扇大门,中间大门上有“黄氏宗祠” 匾额;匾额之下,青石大门框,镌两副楹联,正联曰: “一带溪环流世泽,千秋典祀重名贤”,侧联曰:“源承江夏,派衍环溪”,书法雄劲;侧门额上写着“蹈规”“履矩”。
前天井上3级台阶至前座主座。主座面阔五开间17.67米,进深七柱14檩14.34米。前廊及明间、 次间为开敞式。明间设有屏门,现只存留连盈及抱框卯口;次间设有门扇,现只存留抱框卯口,形成“凹” 字形门扇。两侧梢间前步柱与后步柱间设有门扇。 后廊柱与后步柱间为后廊,后廊左右两侧有门洞且设门,左侧可通室外小弄,右侧可通往祭祀厅。明间、次间廊柱与步柱之间设有轩顶及简易藻井,中间梁架采用减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厅,明间次间为假屋面做法,露明处为穿斗式木构架,复水椽之上木柱有进行墩接以及加柱做法进行抬升且为人字架, 屋面高于梢间屋面,前檐两侧设有翼角。与两侧梢间硬山屋面形成三段式硬山屋面。
福安黄氏祠堂两侧为廊,廊为卷棚顶,卷棚上为草架。廊与厅之间有天井两个,面积约18.5平方米。
特点
福安黄氏祠堂整体建筑按孔庙建筑规制建造,祠前建照壁、泮池,体现了立庙于学的寓意;戏楼屋顶建有牌楼式太子亭,飞瓦重檐,气势磅礴,祠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厅堂、寝堂之间的天井上的雨亭独具一格,寝堂正中设太祖龛,两侧廊屋设各支派祖龛,堂后有庭院,南侧有祭祀房。整个建筑规模庞大、布局完整、保存完好,在福建传统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
照壁
照壁面阔27米,为青砖墙体,上方为歇山式瓦脊,瓦脊两端设雀尾,中间比两侧高约0.5米。两侧有门洞,门洞旁有二匹石雕马。砖墙前额中部饰做灰雕,横匾内书“理学名宗”,后额写有“世德作求”。两侧门洞额书分别为“出弟”“入孝”,背额写“三凤”“五经”。
戏楼戏台
戏楼与左右观戏台及前座围合成前天井。前天井现为混凝土地面,低于戏台一层地面0.24米,面积约47.5平方米。天井正中有过道,过道连接戏台一层地面与前座台阶,过道低于戏台一层地面0.08米。
覆龟亭
福安黄氏祠堂前、后座之间正中建有覆龟亭,四柱、五脊顶,檐下四角施雕刻花纹的垂柱,柱间用弓梁,亭正中通道两侧设“鹅项椅”(美人靠)。覆龟亭前两柱支撑前座后挑檐檩,与前座结构连为一体。整个亭结构用材较小,小巧精致。
祖堂
祖堂是祠堂重点建筑,是供奉祖先灵位的地方。祖堂面阔五开间17.34米(墙中至墙中),进深七柱14檩12.39米(檩中对檩中不含前后挑檐檩)。前廊及明间、次间为开敞式,明间次间前廊为轩廊与主座屋面形成重檐,两侧梢间前廊上部设有简易藻井各一个。明间、次间采用减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厅,正中减柱位置设有斗栱藻井,藻井之上及次间边间榀架为穿斗式木构架。主座正中屏门前设太祖龛,楼阁式祖宗,制作精美豪华。梢间设各支派祖龛为“碧纱橱”式,其龛窗棂刻花精细,上部以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明或暗的“卍”字与变化多样的其他花纹组成富有变化而精美的图案,中部为人物故事剔底高突木雕,下部裙板以浮雕花卉图案组成边框,皆描金傅彩。因支撑祖龛木柱落于梢间正中,梢间入口处双开门,一扇未能开启。
屏门后为后廊,后廊两侧为厢房并设有门扇,也可经两侧梢间后门至厢房内。左右梢间外侧靠墙有边弄,地面现存除右侧边弄为三合土地面外其余皆为混凝土地面。左侧边弄设有木楼梯至二层。二层除左侧后廊柱、后步柱至墙围合房间地面为三合土地面外,其余皆为木地板。
祖堂建筑用材硕大,制作极为讲究。其屋面双坡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正间施八角藻井,前廊轩顶。明间悬挂横、竖匾各一方,横匾书颂朱熹门徒黄干的文章,款识:“乾隆辛丑孟夏,温麻使者沈阳范宜恒敬书并识”。竖匾额书:“钦点”, 竖书:“翰林国子监”,上款:“嘉庆已巳恩科会试”,下款:“辛未黄天恩立”。明间两侧设神龛, 龛台格扇雕刻精美。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黄干(1174年~1264年),字尚质,长溪察阳(阳头)人,为南宋理学家朱熹著名弟子。朱熹死后,黄干四处讲学,宏扬理学思想,后入朝为官,官至宋直学士,成为朱子传人,理学名家。黄干一生著作颇丰,可考的专 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诲鉴语》等。
黄钏,字珍夫,号后谷阳头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人,任浙江温州同知,善诗文,著有《堕樵录》等集。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扰闽浙沿海地带,上任后即修缮城墙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进犯温州,黄钏率兵击退倭寇。次年倭寇又犯,兵尽被擒,英勇捐躯,嘉靖帝亲自表彰抚恤,追赠他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并建祠纪念。一代名臣文学家王世贞为之撰写墓志铭。
文物价值
福安黄氏祠堂保存着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戏台戏楼、前座主要为清代建筑,后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结构。围墙、照壁均采用门洞式青砖牌楼形式,戏楼之上四柱三组庑殿式牌楼,加强了建筑屋面层层叠叠的外观效果;大量采用砖雕彩绘装饰是该祠堂一大特色,技艺精湛,对于研究不同时期地域间建筑文化交流提供实物资料。
福安黄氏祠堂的突出之处还在于门窗、雀替、锯花、 屏风等木构件上的花鸟人物动物雕刻图案精美,后座的花窗甚至贴金箔,堪称文物雕刻艺术品宝库,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
福安黄氏祠堂内保存有几十方牌匾,是研究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木制匾额有明刑部尚书王世贞赠浙江布政使司右参议黄钏的“浙闽两祀”牌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制作、由赐进士铨录内阁中书吴瑞焉述书、乾隆元年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御使卢焯题送的“理学传薪”,以及清代名人提送的“文魁”“进士”等匾额。灰塑匾额有:“黄氏宗祠”“紫阳一脉”“春秋崇祀”“彞伦攸叙”“源承江夏”“派衍环溪”“示我周行”“绳其祖武”“理学名宗”“世德作求”“入孝”“出悌”“三风”“五经”等。大量木雕、楹联、匾额琳琅满目,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福安黄氏祠堂是福安市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福安黄氏祠堂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中国祠堂建筑的类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特例,体现了闽东地区优秀的古建筑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1999年,福安黄氏祠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5月,福安黄氏祠堂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福安黄氏祠堂被列入名单。
旅游信息
地址
福安黄氏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安市阳头街道阳中社区黄厝上巷58号。
交通
自驾前往福安黄氏祠堂:从福安站出发,路程大约39千米,约需3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