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中的變革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9:14

人類創造了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正在面臨這些創造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文化信念的巨大變革!

現今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信念:真理、道德意義、自我價值、未來期望……幾近毀滅;民主、宗教、教育制度以及國家觀念,亦受到嚴重威脅。傳統信念面對今日的全球化,已然捉襟見肘,缺乏生機;科學、宗教、政治與教育制度為支配者的利益背書,不僅目標狹隘,甚至成為環境惡化和戰爭侵略的助緣。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是社會建構理論大師的跨學科力作,肯尼斯•格根從後現代主義立場,逐一解構現代文化的核心信念與迷思,反映當代社會的劇烈變革,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重大轉向。他最關注的,是社會的實踐與革新。

對社會建構論來說,「問題」並非獨立存在於世間的事實,而是我們先建構了有好壞之分的世界,再將任何阻礙達成目標的事物都視作「問題」。我們的行動並不受傳統認知的...

人類創造了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正在面臨這些創造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文化信念的巨大變革!

現今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信念:真理、道德意義、自我價值、未來期望……幾近毀滅;民主、宗教、教育制度以及國家觀念,亦受到嚴重威脅。傳統信念面對今日的全球化,已然捉襟見肘,缺乏生機;科學、宗教、政治與教育制度為支配者的利益背書,不僅目標狹隘,甚至成為環境惡化和戰爭侵略的助緣。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是社會建構理論大師的跨學科力作,肯尼斯•格根從後現代主義立場,逐一解構現代文化的核心信念與迷思,反映當代社會的劇烈變革,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重大轉向。他最關注的,是社會的實踐與革新。

對社會建構論來說,「問題」並非獨立存在於世間的事實,而是我們先建構了有好壞之分的世界,再將任何阻礙達成目標的事物都視作「問題」。我們的行動並不受傳統認知的真理、理性與正確所約束。對話可以修改,所有我們建構成「問題」的事物,都能重構成「機會」;藉由對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為我們引進一個蘊含巨大潛力的後現代視野,邀請我們進入新的認知空間,開啟無止盡的創新,建構前景更為光明的世界。

名人推薦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宋文里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葉啟政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肯尼斯•格根在西方心理學界影響深遠,從上個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他的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就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探討議題。1982年以《邁向社會知識的轉型》(Toward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knowledge)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他和其他響應「社會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合作,編撰許多不同主題的著作,被視為社會建構運動的領軍人物。

格根主...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肯尼斯•格根在西方心理學界影響深遠,從上個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他的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就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探討議題。1982年以《邁向社會知識的轉型》(Toward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knowledge)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他和其他響應「社會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合作,編撰許多不同主題的著作,被視為社會建構運動的領軍人物。

格根主張解構心理學中的「經驗實證論」或「邏輯實證論」,提議以不同源流的學術路線,來共同搭建美國學術所需的「新科學」。他的著作集詮釋學、辯證法、批判論述、後現代主義與關係論之大成,為美國心理學界引進一個更寬廣的視域及對話可能。格根教授更將其社會建構理論實際應用於社會變革的實踐,他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自我、技術、公民社會、組織變革與發展、心理治療、教育實踐、老年化問題和政治衝突。

格根的著作豐富,在期刊和雜誌發表了超過三百篇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飽和的自我》(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1991)、《關係的責任》(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1999)、《實在與關係》(Relational Being, 1994)、《語境中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2001)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