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與教化

联合创作 · 2023-10-03 21:44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它們不屬宗教團體,也不屬某一家族,而是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的長期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十六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的歷史。它們遍布全國,由清代各方志看來,幾乎全國各省均有,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新現象,其中滲透了複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此現象,不但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要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了解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因此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透過民間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改變的關係;另一課題是公共範圍的問題,並探討中國有無「福利國家」的傳統。

本書除追溯明清慈善組織的淵源,描述其組織型態、主要活動外,...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它們不屬宗教團體,也不屬某一家族,而是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的長期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十六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的歷史。它們遍布全國,由清代各方志看來,幾乎全國各省均有,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新現象,其中滲透了複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此現象,不但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要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了解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因此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透過民間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改變的關係;另一課題是公共範圍的問題,並探討中國有無「福利國家」的傳統。

本書除追溯明清慈善組織的淵源,描述其組織型態、主要活動外,並探索這個新歷史現象與明清社會經濟及思想發展的關係。希望為明清社會描繪一幅較活潑的關係,糾正一般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刻板概念。

梁其姿,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她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曾發表論文多篇載於國內外學術期刊及論文集裡;亦曾編譯《年鑑史學論文集》(1989)一書,及翻譯史學論文多篇。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