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鉴卷第五

轻识古籍

共 2764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2-04 15:05

申鉴卷第五

吴郡黄省曾注

杂言下第五

衣裳服者,不昧于尘涂,爱也。衣裳爱焉而不爱其容止,外矣;容止爱焉而不爱其言行,末矣;言行爱焉而不爱其明,浅矣。故君子本神为贵,神和德平而道通,是为保真。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贞,二曰达,三曰志。贞以为质,达以行之,志以成之,君子哉!必不得已也。守一于兹,贞其主也。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心诚则神明应之,况于万民乎?志正则天地顺之,况于万物乎?事实则功立,分定则不淫。曰:才之实也,行可为,才不可也。曰:古之所以谓才也本,今之所谓才也末也。然则以行之贵也,无失其才,而才有失。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逺矣。遵路而骋,应方而动,君子有行,行必至矣。

或问:圣人所以为贵者才乎?曰:合而用之,以才为贵;分而行之,以行为贵。舜禹之才而不为邪,甚于矣。舜禹之仁,虽亡其才,不失为良人哉。

或问:进諌受諌孰难?曰:后之进諌难也,以受之难故也。若受諌不难,则进諌斯易矣。

或问:知人自知孰难?曰:自知者,求诸内而近者也;知人者,求诸外而逺者也。知人难哉!若极其数也,明有内,以识有外以暗全有内,以隐,有外以显。然则知人自知人,则可以自知,未可以知人也。急哉用已者,不为异则异矣。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权为茂矣,其几不若经。辩为美矣,其理不若绌。文为显矣,其中不若朴;博为盛矣,其正不若约。莫不为道,知道之体,大之至也。莫不为妙,知神之几,妙之至也。莫不为正,知之正之至也。故君子必存乎三至,弗至,斯有守无誖焉。

或问守,曰:圣典而已矣。若夫百家者,是谓无守。莫不为言,要其至矣。莫不为徳,玄其奥矣。莫不为道,圣人其弘矣。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是为九达。

或曰:辞逹而已矣。圣人以文,其隩也有五:曰玄,曰妙,曰包、曰要、曰文。幽深谓之玄,理微谓之妙,数愽谓之包,辞约谓之要,章成谓之文。圣人之文,成此五者,故曰不得已。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若乃所忧,惧则有之,忧已不能成天性也;惧已惑之,忧不能免天命,无惑焉。

或问性命。曰: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终生者之谓命也,吉凶是也。夫生,我之制性命存□尔。君子循其性以辅其命,休斯承,否斯守,□无务焉,无怨焉。好宠者乘天命以骄,好恶者违天命以滥。故骄则奉之不成,滥则守之不终。好以取怠,恶以取甚,务以取福,恶以成祸,斯惑矣。或问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命相近也,事相逺也,则吉凶殊矣。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曰:问其理。曰:性善则无四凶,性恶则无三仁。人无善恶,文王之教一也,则无周公、管蔡。性善情悪,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性善恶皆浑,是上智怀惠而下愚挟善也。理也,未究矣,唯向言为然。

或曰:仁义,性也,好恶,情也。仁义常善,而好恶或有恶,故有情恶也。曰:不然。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仁义者,善之诚者也,何嫌其常善?好恶者,善恶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恶?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故人有情,由气之有形也。气有白黑,神有善恶。形与白黑偕,情与善恶偕,故气黒非形之咎,情恶非情之罪也。

或曰:人之于利,见而好之,能以仁义为节者,是性割其情也。性少情多,性不能割其棈,则情独行为恶矣。曰:不然,是善恶有多少也,非情也。有人于此,嗜酒嗜肉,肉胜则食焉,酒胜则饮焉,此二者相与争,胜者行矣,非情欲得酒,性欲得肉也。有人于此好利好义,义胜则义取焉,利胜则利取焉,此二者相与争,胜者行矣,非情欲得利,性欲得义也。其可兼者则兼取之,其不可兼者则只取重焉。若苟只好而已,虽可兼取矣。若二好钧平,无分轻重,则一俯一仰,乍进乍退。或曰:请折于经。曰:易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言万物各有性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是言情者应感而动者也。昆虫草木皆有性焉,不尽善也。天地圣人皆称情焉,不主恶也。又曰:爻彖以情言,亦如之。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名也。情见乎辞,是称情也。言不尽意,是称意也。中心好之,是称心也。以制其志,是称志也。惟所冝各称其名而巳。情何主恶之有。故曰必也正名。

或曰:善恶皆性也,则法教何施。曰: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恶交争。于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恶,得施之九品,从教者半,畏?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数,九分之一也。一分之中,又有微移者矣。然则法教之于化民也,几尽之矣。及法教之失也,其为乱亦如之。

或曰:法教得则治,法教失则乱。若无得无失,纵民之情,则治乱其中乎?曰:凡阳性升,隂性降,升难而降易。善阳也,恶隂也,故善难而恶易。纵民之情,使自由之,则降于下者多矣。曰:中焉在?曰:法教不纯,有得有失,则治乱其中矣。纯德无慝,其上善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逺,逺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者,逺而不近也。凡此皆人性也。制之者则心也。动而抑之,行而止之,与上同性也;行而弗止,逺而弗近,与下同终也。

君子嘉仁而不责惠,尊礼而不责意,贵德而不责怨。其责也,先已而行也先人。淫惠、曲意、私怨,此三者,实枉贞道,乱大德。然成败得失,莫匪由之,救病不给其竟,奚暇于道德哉?此之谓末俗。故君子有常交,曰义也;有常誓,曰信也。交而后亲,誓而后故,狭矣。大上不异古今,其次不异海内,同天下之志者,其盛德乎!大人之志,不可见也。浩然而同于道,众人之志,不可掩也,察然而流于俗。同于道,故不与俗浮沈。

或曰:修行者不为人耻诸神明,其至也乎?曰:未也。自耻者,本也;耻诸神明,其次也。耻诸人,外矣。夫唯外,则慝积于内矣。故君子审乎自耻。

或曰:耻者,其志者乎?曰:未也。夫志者,自然由人,何耻之有?赴谷必坠,失水必溺,人见之也;赴穽必陷,失道必沈,人不见之也。不察之,故君子慎乎所不察。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思唐虞于上世,瞻仲尼于中古,而知夫小道者之足羞也。想伯夷于首阳,省四皓于商山,而知夫秽志者之足耻也。存张骞于西极,念苏武于朔垂,而知怀闾室者之足鄙也。推斯类也,无所不至矣。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徳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耻而知之,则圣贤其可几。知足而已,则固陋其可安也。圣贤斯几,况其为慝乎。固陋斯安,况其为侈乎。是谓有检,纯乎纯哉,其上也。其次得概而已矣。莫匪概也,得其概,苟无邪,斯可矣。君子四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义也。

申鉴卷第五终。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