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轻识古籍

共 261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2-04 22:01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歧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胷痛引背,下则两脇胠满。帝曰:善。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歧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歧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

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沈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淸,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歧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歧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竒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舎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舎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舎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舎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舎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隂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痺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剌而去之。弗治,病入舎于肺,名曰肺痺,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脇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乗矣,怒则肝气乗矣,悲则肺气乗矣,恐则脾气乗矣,忧则心气乗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乗之名也。

大骨枯槀,大肉陷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槀,大肉䧟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槀,大肉䧟下,胷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槀,大肉䧟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槀,大肉䧟下,胷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䐃脱肉,目匡䧟,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靑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踈,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歧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隂,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隂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隂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隂。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巳,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巳。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沈濇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沈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歧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歧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