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粹卷第四十四古文乙

共 155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5 07:15

唐文粹卷第四十四古文乙

吴兴姚  铉  纂。

复性书三篇

平赋书一篇

复性书上篇李翶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统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淸;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淸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统矣。性与情不相先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因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卒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也?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徃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隂阳,虽有情也,未甞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覩其性焉。火之濳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泉于山,非不存也。石弗㪣,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䟽,则弗能为江、为河、为济、为淮,东汇大壑,浩浩汤汤,为弗测之深;情之动静弗息,则弗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㓕,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言无不处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巳者也,不巳则能归其源矣。勿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徳,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含其序,与鬼神合其吉。㐫!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曰巳矣。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賛天地之化育;可以賛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㳄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为天下至诚为能化。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安于仁,乐之本也;动而中,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和鸾之声,行步则闻佩玊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诚而不息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人可以及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昔者圣人以传于颜子,颜子得之,奉拳不失,不逺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囬也,其庶乎!屡空。其所以未到于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盖皆传也,一气之所春,一雨之所膏,而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子路之死也,石乞、盂黡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由非好勇而无惧也,其心寂然不动故也。曽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巳矣。此正性命之言也。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孟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焚书,中庸之弗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惟节文章句、威仪击劒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自六岁读书,但为词句之学,志于道者四年矣。与人言之,未甞有是我者也。南观涛江入于越,而吴郡陆参存焉。与之言,陆参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东方有圣人焉,不岀乎此也。南方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唯子行之不息。而巳矣。呜呼。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于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丗。命曰复性。书以治乎心。以传乎人。于戯,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