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徐成之书

轻识古籍

共 791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6 15:30

答徐成之书

壬午

承以朱陆同异见询,学术不明于世久矣,此正吾侪今日之所宜明辩者。细观来教,则舆庵之主?山、既夫,而吾兄之主晦庵,亦未为得也。是朱非陆,天下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他虽微吾兄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故仆以为二兄今日之论,正不必求胜。务求?山之所以。非晦庵之所以。是穷本极源。真有以见其几微得失于毫忽之间。若明者之听讼。其事之曲者。既有以辩其情之不得巳。而辞之直者。复有以察其处之或未当。使受罪者得以伸其情。而获伸者亦有所不得辞其责,则有以尽夫事理之公,即夫人心之安,而可以俟圣人于百世矣。今二兄之论,乃若出于求胜者,求胜则是动于气也。动于气,则于义理之正何啻千里,而又何是非之论乎。凡论古人得失,决不可以意度而悬断之。今舆庵之论?山曰:虽其专以尊德性为主,未免堕于禅学之虚空,而其持守端实,终不失为圣人之徒。若晦庵之一于道问学,则支离决裂,非复圣门诚意正心之学矣。吾兄之论晦庵日:虽其专以道问学为主,未免失于俗学之支离,而其循序渐进,终不背于大学之训。若?山之一于尊德性,则虚无寂灭,非复大学格物致知之学矣。夫既曰尊德性,则不可谓堕于禅学之虚空;堕于禅学之虚空,则不可谓之尊德性矣。既日道问学,则不可谓失于俗学之支离;失于俗学之支离,则不可谓道问学矣。二者之辩,问不容发,然则二兄之论,皆未免于意度也。昔者子思之论学葢不下千百言,而括之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一语。即如二兄之辩,一以尊德性为主,一以道问学为事,则是二者固皆未免于一偏,而是非之论尚未有所定也,乌得各持一是而遽以相非为乎?故仆愿二兄置心于公平正大之地,无务求胜。夫论学而务以求胜。岂所谓尊德性乎。岂所谓道问学乎。以某所见,非独吾兄之非?山。舆庵之非晦庵,皆失之非。而吾兄之是晦庵,舆庵之是?山,亦皆未得其所以是也。稍暇当面悉,姑务养心息辩,毋遽耳食声,寻以意度为是非,此学者之通病。先生此论,直彻底里。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