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共 744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7 02:47
跋
四庫著錄唐子西集二十四卷,據雍正汪亮采刊本。按宋史本傳,文集二十卷,陳氏齋書錄解題卷數同。宋史藝文志曰二十二卷,文獻通考曰十五卷,晁氏郡齋讀書志曰十卷。是本乃三十卷,與汪本編次全異。卷首鄭總、呂榮義及弟庾序,均不記卷數。卷末鄭康佐跋,謂其父所序者文四十五首,詩賦一百八十有五首。嗣自在惠陽閱寓公集,續得文十二首、詩賦一百十有一首。旣又得閩本文五十六首、詩賦二百八十七首。最後又於蜀得文一百四十二首、詩賦三百一十首。因屬教授王維則讐校,旁援博取,因其名勒爲三十卷刻板云云。總計是本文凡一百五十五首,詩賦三百十七首,又羼入三國雜事三十六則,篇數與康佐跋所舉不合。
余友傅沅叔嘗見吳尺鳧手抄本,據以校於汪亮采刊本上爲卷二十,中缺卷九,無鄭康佐及唐文若跋。全書編次與是本略同。桓字注御名,或淵聖御名,構字注今上御名亦同,蓋皆從宋本岀者。然何以卷數不合?以意度之,是蓋爲全集最初刊本。維則奉命讐校,僅僅綜合各本,汰其重複,並未重加編定,故諸體前後迭岀,且有同屬一體雜入他卷者。吳氏抄本,或爲後人整倂重刊,冀與本傳卷數相合。至遺去康佐文若二跋,則爲寫官與第九卷同時脫漏,而非必原書如是也。尤有證者,卷十六先君眞贊、卷二十七送王觀復序,是本均有闕文。吳、汪二本均不闕,而文字彼此不同。是必以此爲祖本,又不欲仍其殘闕,遂各以意補之,故互見違異也。
四庫總目以作者不及見歐陽修,疑汪本所收別永叔詩爲他人誤入,或別指一人,是本却作別句永叔。又汪本諭幽燕檄有目無文,書三謝詩後黎氏權厝銘有文無目,是本俱完善無漏。他如議賞論、史夫人墓銘,各有訛奪,均賴是本糾正。然汪本亦自有佳處。
余旣見傅氏校本,又假閱瞿氏藏本,視此均各有異同,因互相勘訂,彙錄校記,附印卷末,俾讀者有所抉擇焉。
海鹽張元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