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臨漳所刋四經後

共 142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7 09:23

書臨漳所刋四經後

世傳孔安國尚書序,言伏生口傳書二十八篇。堯典臯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髙宗肜日、西伯戡?、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吕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孔氏壁中書増多二十五篇。大禹謨、五子之歌、㣧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徳。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㤗誓上、㤗誓中、㤗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分伏生書中四篇爲九篇,又増多五篇。舜典益稷盤庚中、盤庚下,康王之誥并序一篇,合之凡五十九篇。及安國作傳,遂引序以冠其篇首,而定爲五十八篇,今世所行公?版本是也。然漢儒以伏生之書爲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爲古文,以今考之,則今文多艱澁,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爲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錯時失之,則先秦古書所引之文皆巳如此。或者以爲記録之實語難工,而潤色之雅詞易好,則暗誦者不應偏得所難,而考文者反專得其所易,是皆有不可知者。至諸序之文,或頗與經不合,如康誥、酒誥、梓材之?,而安國之序又絶不?西京文字,亦皆可疑。獨諸序之本不先經,則頼安國之序而可見,故今别定此本,一以諸篇本文爲經,而復合序篇於後,使覽者得見聖經之舊,而不亂乎諸儒之說。又論其所以不可知者如此,使讀者姑務沉潜反復乎其所易,而不必穿鑿傳㑹於其所難者云。紹熈庚戌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識詩、

鄭康成說南陔等篇,遭秦而亡,其義則與衆篇之義合編,故存。至毛公爲詁訓傳,乃分衆篇之義各置於其篇端。愚按:鄭氏謂三篇之義本與衆篇之義合編者,是也。然遂以爲詩與義皆出於先秦,詩亡而義獨存。至毛公乃分衆義各置篇端,則失之矣。後漢衛宏傳明言宏作毛詩序,則序豈得爲與經並出而分於毛公之手哉?然序之本不冠於篇端,則因鄭氏此說而可見。熹嘗病今之讀詩者知有序而不知有詩也,故因其說而更定此本,以復于其?,猶懼覽者之惑也,又備論於其後云。紹熈庚戌冬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識易。

右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亡友東萊吕祖謙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之所筆受也。熹嘗以謂易經本爲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巳。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爲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爲一事,而易之爲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熹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爲其章句之近古而巳也。音訓則妄,意其猶或有所遺脫。莘叟蓋言書甫畢而伯恭父沒,是則固宜,然亦不敢輒?也,爲之别見于篇後云。淳熈九年夏六月庚子朔旦,新安朱熹謹書春秋。

熹之先君子好左氏書,毎夕讀之,必盡一卷乃就寢,故熹自㓜未受學時,巳耳熟焉。及長,稍從諸先生長者問春秋義例,時亦窺其一二大者,而終不能有以自信於其心,以故未嘗敢輒措一詞於其間,而獨於其君臣父子大倫大法之際,爲有感也。近刻易、詩、書於郡帑,易用吕氏本古經傳十二篇,而絀詩書之序置之經後,以撓當世,使得復見古書之舊,而不錮於後世諸儒之說。顧三禮體大,未能緒正,獨念春秋大訓,聖筆所刋,不敢廢塞。而河南邵氏皇極經世學又以易、詩、書、春秋爲皇帝王覇之書, 不可以不備,乃復出左氏經文,别爲一書,以踵三經之後。其公、穀二經所以異者?多、人名、地名,而非大義之所繋,故不能悉具。異時有能放吕氏之法而爲三經之音訓者,尚有以成吾之志也哉。紹熈庚戌冬十月壬辰,新安朱熹謹書。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