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第四十一
共 8900字,需浏览 18分钟
·
2023-12-06 03:28
儒行第四十一
正義曰案鄭目録云名曰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此於别録屬通論。案下文云:儒有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搏猛引重,不程勇力。此?剛猛得爲儒者伹?儒行不同,或以遜讓爲儒,或以剛猛爲儒,其與人交接,常能優柔,故以儒表名。魯哀公問於孔子者,言夫子自衞反魯,哀公館於孔子,問以儒行之事,記者録之,以爲儒行之篇。孔子說儒凡十七條,其從上以來至下十五條,?明賢人之儒。其第十六儒明聖人之儒,包上十五條賢人儒也。其十七條之儒,是夫子自謂也。今此一節明哀公至孔子之家,見孔子衣服之異,疑其儒服,遂問儒行,爲孔子命帟方說儒行之事也。
君子之學也博者,言徧知今古之事也。
其服也郷者,□冠服湏□所居之郷也。
丘不□儒服者,□□□□□言□□服,但衣其郷之服,不知儒服。言此者,譏哀公意不 儒,欲侮?其服,故以此言非之。
注逢猶至二寸。
正義曰:謂逢猶盛大之貌。詩云: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是逢爲盛大之貌也。云大掖之衣,大袂禪衣也者,掖謂肘掖之所寛大,故云大袂禪衣也。禮,大夫以上,其服侈袂。鄭注司服云:侈之者,半而益一,袂三尺三寸,祛尺八寸。朝祭之服,必表裏不禪也。孔子若依尋常侈袂之服,則哀公無由怪之,以其大袂禪衣異於士大夫常服,故問之。云非哀公意不在於儒者,今若在儒,孔子新來,則應問以儒行,今乃問其服,是意欲侮戲夫子,故下文云不敢以儒爲戯,明此時意以爲戯也。云庶人禪衣袂二尺二寸者,庶人無朝祭之事,故知禪衣袂二尺二寸。云祛尺二寸者,玉藻文,言深衣之制如此,今夫子著禪衣,與庶人同,其袂大與庶人異,故謂衣爲逢掖也,則此大袂深衣也。長居宋,冠章甫之冠,言夫子生於魯,長於宋,魯有大袂禪衣,宋有章甫之冠,故知大袂之衣,是少所居之服也,章甫之冠,是長所居之冠。案曲禮云:去國三丗,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孔子曽祖防叔,防叔生木金,木金生伯夏,伯夏生良紇,良紇生孔子。防叔奔魯,至孔子五丗,應從魯冠,而猶著殷章甫冠者,以丘爲制法之主,故有異於人,所行之事,多用殷禮,不與尋常同也。且曲禮從新國之法,秖謂禮儀法用,未必衣服盡從也。禮,臣朝於君,應著朝服,而著常服者,時孔子自衞新還,哀公館之,非是常朝,故衣冠異也。遽數之,不能終其物者,遽,卒也。數,說也。終,盡也。物,事也。孔子荅言儒行深逺,非可造次,若急而說,則不能盡事也。
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者,留,乆也。若委細悉說之,則乃大乆也。更僕者,更,代也。僕,大僕也。君燕朝,則大僕正位掌?相也。言若委細悉說之,則大乆僕侍疲倦,冝更代之,未可終也。若不代僕,則事未可盡也。
哀公命席者,哀公旣聞孔子所荅稱儒行,不敢造次而盡,故命掌筵者爲夫子布席也。故注云爲孔子布席於堂,與之坐也。君適其臣,升自阼階,所在如主。
孔子侍者,此一經明孔子侍坐於哀公,說儒行,脩立已身終始之事。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者,席,猶鋪陳也。珍,謂美善之道,言儒能鋪陳上古堯、舜美善之道,以待君上聘召也。盧云:儒是侍坐席之珍司,重也。此經論儒者自學脩餙 事,六應直云席上之珍可□,故鄭不從也。
力行以待取□言已脩身勵力行之,擬待進取榮位也。
其自立有如此者,謂自脩立已身有如此行在上之諸事也。
儒有衣冠中者,此明儒者容貌之事。儒有衣冠中者,中間,言儒者所服衣冠在尋常人之中間,不嚴勵自異也。動作愼者,謂舉動興作恒謹愼也。
其大讓如慢,謂有人以大物與已,已之讓此大物之時,辭貌寛緩如慠慢然。
小讓如僞者,言讓其小物,如似詐僞,亦謂寛緩不急切也,言儒不以利動也。
大則如威者,言有大事之時,形貌則如似有所畏懼也。
小則如愧者,言行小事之時,則如似有所慙愧。如威如愧,?謂重愼自貶損。粥粥若無能也者,粥粥是柔弱專愚之貌,言形貌粥粥然,如無所能也。
注中中至所畏。
正義曰:中,中間者,言儒者衣冠在常人中間,則孔子逢掖之衣是也。云如慢如僞,言之不愊怚也者,愊怚,謂急促之意。言語之時,不愊怚切急,如似慢然,如似僞然。?氏云:讓大物不受,拒於人,如似慠慢;讓小物之時,初讓後受,如似僞然,與注意不合,非鄭旨也。
儒有居處齊難者,此明儒行先以善道豫防備患難之事。
居處齊難者,凡所居處,容貌齊莊,可畏難也。貌旣如此,人則無由慢之也。
道塗不爭險易之利者,?,路也。君子行道路,不與人爭平易之地,而避險阻以利巳也。
冬夏不爭隂陽之和者,冬温夏涼,是隂陽之和處,冬日暖處則暄,夏日隂處則涼,此並爲丗人所競,唯儒者讓而不爭也。故注云行不争道,止不選處,所以逺?訟也。
愛其死以有待也者,此解不爭也,言愛死以待明時。養其身以有爲也者,言養身爲行道德也。
其備豫有如此者,言儒者先行善道,豫防患害,有如此在上諸事也。
儒有不寳金玉而忠信以爲寳者,此一經明儒者懷忠信義之事也。
儒有不寳金玉而忠信以爲寳者,言儒懷忠信仁義以與人交,不貪金玉利禄以與人競,人則親而近之, 不祈土地,立義以爲土地者,言儒者祈土之福,以義自居,故云以爲土地。
不祈多積多文以爲富者,積,積聚財物也。儒以多學文章技藝爲富,不求財積以利其身也。難得而易禄也。非道之丗則不仕,是難得也。先事後食,是易禄也。易禄而難畜也者,無義則去,是難畜也。
非時□□不亦難得手者,非時,謂非明時則不見,是不亦難得乎? 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者,君有義而與之合,無義則去,是難畜也。
其近人有如此者,言儒者親近於人,有如此在上之諸事也。
儒有委之以貨財者,此明儒者之行有異於衆,挺特而立,不與同羣之事。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者,言儒者之行,人或委聚之以貨財,謂多以貨財委之。淹之以樂好,謂他人淹漬之以愛樂華好之事,言以愛樂玩好浸漬之也。
見利不虧其義者,謂儒者執持操行?,見貨財樂好之利,不虧損已之義事,苟且而愛也。劫之以衆,沮之以兵者,謂他人劫脅以軍,衆沮恐之以兵刄也。
見死不更其守者,言儒者?見劫見沮,以致於死,終不更改其所守之志,而茍從之免死也。鷙蟲攫搏不程勇者,言儒者若逢鷙猛之蟲,則身往攫搏,不程量武勇堪當以否,遇即行也。
引重鼎不程其力者,言引重鼎不豫前商量已力堪引以否,言見則引之。此攫搏引鼎,喻艱難之事,言儒者見艱難之事,遇則行之,不豫度量也。此實暴虎之事,而得爲儒者,孔子此言?託儒爲事,其實自述也。若春秋夾谷之㑹,孔子欲斬齊之優儒是也。案定十年,公與齊侯㑹於夾谷之地,於時孔子爲都禮之事,齊人欲劫辱魯君,孔子使人拒之,而又齊人之樂併優及侏儒者,於魯幕下弄魯君,孔子命誅之,斷其手足,異門而出。齊侯不敢輕魯,還汶陽之田及所侵之地,並歸於魯,是夫子之功。儒者亦有勇,不避艱難,引之者,言儒者有勇。
往者不悔者,言儒者有往過之事,?有敗負,不如其意,亦不追悔也。
來者不豫者,謂將來之事,其所未見,亦不豫前防備,言巳往及未來,平行自若也。
過,言不再者,再,更也。言儒者有愆過之言,不更爲之。
流言不極者,極謂窮極,若聞流傳之言,不窮其根本所從出處也。言儒者識慮深逺,聞之則解,故不窮極其所出也。
不斷其威者,斷,絶也。言儒者不蹔絶其威嚴容止當可畏也。
不習其謀者,逢事則謀,不豫習也。其特立有如此者,言餘人不能,唯儒者獨能特立,有如此之行也。注淹謂至順也。
正義曰:淹謂浸漬之者,言樂好之事,民之所嗜,易以溺人。云淹之樂好,故知淹爲浸漬也。云沮謂恐怖之也,以沮謂敗壞於人,是恐怖之也。俗本沮或爲阻字,謂阻難之事。云鷙蟲、猛鳥、猛獸也者,蟲是鳥獸通名,故爲猛鳥猛獸。云字從鳥,鷙省聲也者,言鷙蟲旣是猛鳥猛獸,伹獸摯從執下著手,鳥鷙從執下著鳥。今一鷙包兩義,以獸鷙從鳥,故云省也。執下著鳥,執下著手,俱是鷙聲,故云聲也。但以脚取之謂之攫,以翼擊之謂之傅。云雖有負者,後不悔也者,身行往過之事,?有負敗,不追悔也。云平行自若者,若,如也。言?有敗負及未見之事,不恥愧憂慮,但平常而行,志意自如也。云不習其謀,口及則言,不豫其說而順也者,口及則言,謂口及其事,則言論謀度之不豫,前備其言說,而順從所謀之也。
儒有至此者,此明儒有剛毅之事。居處不淫者,淫,謂傾邪也。言儒者性旣剛毅,故居處不傾邪也。
飲食不溽者,溽之言欲也,即濃厚也。言儒性旣剛儉,故飲食常質不濃厚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言儒者其剛强嚴毅有如此諸事。
儒有忠信至此者, 此明儒者自立之事也。
忠信以爲甲胄,注云:甲,鎧;胄,兠鍪也。千櫓,小盾。大盾也。甲胄,干櫓,所以禦其患難。儒者以忠信禮義亦禦其患難,謂有忠信禮義,則人不敢侵侮也。
戴仁而行仁之盛, 抱義而處,義不離身。
雖有暴政,不更其所者,更,改也。不改其志操,逈然自成立也。?與前自立文同,其意異於上也。其自立有如此者。初第一儒言自立者,謂強學力行而自脩立也。此經自立者,謂獨懷仁義忠信也。儒有一?之宫至此者, 此明儒者仕官,能自執其操也。儒有一?之宫者,一?,謂徑一歩,長百歩爲?,若折而方之,則東西南北各十歩爲宅也。牆方六丈,故云一?之宫。宫,謂牆垣也。環堵之室者,環,謂周迴也,東西南北唯一堵。
篳門圭窬,篳門,謂以荆竹織門也。杜氏云:柴門也。圭窬,門旁窬也,穿牆爲之,如圭矣,故云圭窬。說文云:穿木爲户。左傳作竇,謂門旁小戸也,上銳下方,狀如圭也。
蓬戸甕牖者,蓬戸,謂編蓬爲戸,又以蓬塞門,謂之蓬戸。甕牖者,謂牖牎圎如甕口也。又云以敗甕口爲牖。
易衣而出者,王云更相衣而後可以出。如王之意,是合家共一衣,故言出更著之也。
并曰而食者,謂不日日得食,或三日、二日并得一日之食,故注云二日用一日食也。
上荅之,不敢以疑者,上,君也。荅之,謂已有言語,君應荅而用之。不敢以疑,謂已決竭心力,不敢疑貳於君也。亦謂雖被信任用,不敢猜疑於君上也。言儒者□官盡忠 上□荅。不敢以諂者,已有言語而君不用,及不見使,則已冝靜黙,不敢諂媚求進也。
注貧窮至爲雉。
正義曰:貧窮屈道,仕爲小官也者,以經云其仕有如此者,是仕官之人,今乃篳門圭窬,仕爲小官。儒有大德而仕小官,故知貧窮屈道也。云五板爲堵,五堵爲雉者,定十二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堵之大小。髙一丈、長三丈爲雉。儒有今人與居至此者, 此明儒者?身不居明代,猶能憂思愛及於人之事也。
今人與居,古人與稽者,言儒與今丗小人共居住,與古人之君子意合同也。
今丗行之,後丗以爲楷者,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爲後丗楷模法式。
適弗逢丗者,適,之也。謂已之生於澆薄之時,不逢明丗也。
上弗援者,援,引也,取也。旣不逢明時,又不爲君上之所引取也。
下弗推者,下,謂民人也。推謂進舉也。言身在下不遇之時,又不爲民下所薦舉也。
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危謂毀害也。旣不爲君所引,又不爲民所薦,唯有讒諂之民,其羣黨連比,共危亡已者也。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者,言身乃可危,而心志不可變奪也。故論語云守死善道是也。
?危起居,竟信其志者,起居,猶舉動也。竟,終也。信讀爲伸。?比黨之民共危矣,而行事舉動猶能終伸我已之志操不變易也。
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者,猶,圖也。身?不遇其丗所圖謀,不忘百姓之所憂病也,言常念之也。
其憂思有如者,謂儒者身雖不遇,猶能憂思於人,有如在上之事也。
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正義曰:此是信字,義當如舒伸之伸。伹古之字,?假借此信字以爲屈伸之伸也。儒有愽學至此者, 此明儒有寛?之事。
愽學而不窮者,謂廣愽學問而不窮止。
篤行而不倦者,篤猶純也,又有純壹之行,而行之不疲倦也。
幽居而不淫者,幽居,謂未仕獨處也。淫,謂傾邪也。君子?復隱處,常自脩整,不傾邪也。
上通而不困者,上通,謂身得通達於君,有道德被用也。不困,謂旣在其位,必行其正,使德位相稱,不爲困弊不足也。以儒,德之備也, 禮之以和爲貴者,禮以體别爲理,人用之當患於貴賤有隔,尊卑不親,儒者用之,則貴賤有禮而無間隔,故云以和爲貴也。
忠信之美者,見人有忠信則已美之。
優游之法者,優柔者,和柔也,見人和軟,則已法之。慕賢而容衆者,以見賢思齊,是慕賢也。汎愛一切,是容衆也。毀方而瓦合者,方,謂物之方正,有圭角鋒鋩也。瓦合,謂瓦器破而相合也。言儒者身?方正,毀屈已之方正,下同瓦細,如破去圭角,與瓦器相合也。
注不窮至逺人。
正義曰:不窮,不止也者,恐爲困窮,故云不止,謂不窮巳。云幽居,謂獨處時也者,旣未仕,對己仕者爲獨處也。云去已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也者,圭角,謂圭之鋒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衆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下與衆人小合,儒者不與衆人之合,亦於細碎小事而相合也,則大義之事不?合也。云必瓦合者,亦君子爲道不逺人者,言儒者必湏瓦合,爲屈已同凡,亦是君子爲道不逺離於人,與常人小合,若破圭角與瓦之相合,故云不逺人也。皇氏云:毀巳之圭角與瓦礫而相合,義亦通也。
儒有内稱至此者, 此明儒者舉賢能之事。
儒有内稱,不辟親者,稱,舉也。不辟親,舉人以理,若祁奚舉子祁午是。不辟親, 外舉不辟怨者,若祁奚舉讎人解狐也。案襄三年左傳云:祁奚請老致仕,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稱其讎,不爲諂;立其子,不爲比。但審知其賢,故不辟也。
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舊至此絶句。皇氏以達之連下爲句,言儒者欲舉人之時,必程效其功,積累其事,知其事堪可,乃推而進達之,不妄舉人也。
不望其報者,言?進達賢人於君,不求望其報也。
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者,君得其志者,謂君任此儒者,輔助其君,使君得其志意所欲?成。此儒者推賢達士,無所求爲,唯苟在利益國家,不於身上自求富貴也。
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言儒者進逹引能,有如此在上諸事也。
儒有聞善至此者, 此明儒者舉任同?之屬。前經舉賢援能,謂䟽逺者,此經任舉,謂親近者也。
爵位相先也者,相先,謂相讓,言儒者見爵位之事,必先相推讓於朋友也。
患難相死也,儒者有患難相爲致死也。
乆,相待也者,謂朋友乆在下位不升,已則待之而乃進也。
逺相致也者,謂已得明君而仕,朋友在小國不同得志,則□相招致共仕明君也。
其任舉有如此者,謂朋友更相委□□□□如此在上諸事, 儒有澡身至此者, 此□儒者□異於人特立獨行之事。
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絜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
陳言而伏者,謂陳設其言,而伏聽君命也。
靜而正之者,謂靜退自居,而尋常守正,不傾躁也。
上弗知也,謂已有善言正行,君上所不知。
麤而翹之者,麤,䟽也。翹,起發也。言儒者事君,己有善言正行,君上旣不知,當伺?君上顔色,因縁有事微䟽而起發之,令君上得知也。
又不急爲也者,謂起發之時,不急速而爲之也。
不臨深而爲髙者,地旣髙矣。不臨此衆人深下之處,更増髙大,猶言不臨此衆人卑賤處而自尊顯也。又臨衆人不以己位髙尊而自振貴,言儒者卑以自牧。不加少而爲多者,謂已有謀事少勝,不加増少勝,自以爲多以矜大也。丗治不輕者,丗治之時,?與羣賢並處,不自輕也,言常自重愛也。丗亂不沮者,沮猶廢壞也,言丗亂之時,道?不行,亦不沮壞巳之本志也。
同弗與者,言儒之仕,彼位?與齊同,若行不是善,則不與之相親合也。
異弗非也,謂彼人與已之䟽異,所爲是善,則不非毀之也。
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言獨能特立,獨有此行,如此所云之事也。前第五儒旣明特立,此又云特立獨行者,前云特立,但明一身勇武,不論行之所爲。此經所云,非但身所特立,又獨有此行爲獨行,故更言特立也。
注麤猶至志也。
正義曰:麤猶䟽也,微也。君不知已,有善言正行者,釋經文上不知也。云則觀色縁事而微,翹發其意,使知之者,釋經麤而翹之也。云又必舒而脫脫焉,已爲之疾,則君納之速,君納之速,怪妬所由生也者,釋經又不急爲也。若納已言速疾,則被衆人所怪,妬所由生也。云丗治不輕,不以賢者,並衆不自重愛也者,言凡人之情,見衆人無知已之獨賢,則盡心用力,若衆人?賢,或自替廢,儒者不以如此恒自重愛也。
儒有上不臣天子至此者, 此明儒者志操規爲之事。
上不臣天子,伯夷、叔齊是也。下不事諸侯,長沮、桀溺是也。
愼靜而寛者,旣愼而靜,所尚寛緩也。強毅以與人者,若有人與已辨言行,而彼人道不正,則已不苟屈從之,是用剛毅以與人也。
愽學以知服者,謂廣愽學問,猶知服畏先代賢人,言不以已之愽學凌跨前賢也。
近文章砥厲廉隅者,言儒者習近文章以自磨厲,使□已廉隅也。
?分國如錙銖者,言君?分國以禄之,視之輕如錙銖,不貴重也。
不臣不仕者,謂不與人爲臣,不求仕官,但自規度所爲之事而行,故云其規爲有如此者也。
注強毅至日錙。
正義曰:強毅以與人,彼來辨言行而不正,不苟屈以順之也者,解經強毅以與人之事,謂彼人來至,與巳辨爭言行,而彼人爲道不正,巳則不苟且屈橈以順從之。云不用已之知,勝於先丗賢知之所言也者,解經愽學以知服,謂不用已之所知,勝於先丗賢知者之所言,服從之也。云八兩曰錙者,案筭法,十黍爲參,十參爲銖,二十四銖爲兩,八兩爲錙。
儒有合志至此者, 此明儒者與人交友之事。
合志同方者,方,猶法也。言儒者與交友合齊志意,而同於法則也。
營道同術者,謂經營道藝,同齊於術,同術則同方也。但合志同方,據所懷志意也。營道同術,據所習道藝也。
並立則樂者,謂與知友並齊而立,俱同仕官,則歡樂也。
相下不厭者,謂遞相卑下,不厭賤也。
乆不相見聞,流言不信者,?有朋友,乆不相見聞流謗之言,欲?毀朋友,則巳不信其言也。
其行本方亡義者,?氏言其行所本必方正,所立必存義也。
同而進不同而退者,謂朋友所爲與已同,則進而從之,若不與已同,則退而避之。其交友有如此者,言其結交爲朋友,有如此在上諸事也。自此以上,凡有十五儒所陳之事,亦有前後乖異者,此上經云不臣不仕第一,儒云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則有仕官之志也。第十儒云寛?,第六儒云剛毅,與寛?亦别也。第三儒云愛其死,養其身,備豫禍患,第五儒云劫之以衆,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亦不同也。如此儒之乖違,上下不一,略舉一二言也。所以如此不同者,言儒包百行,事非一揆,量事制冝,隨機而發,當其剛毅之節,則守死不移,論其營養之道,則寛而容衆,逢有道之丗,則進而事君,遇無道之時,則退而不仕。且賢有優劣,儒有大小,大儒則理包百行,小儒則或偏守一邊。所以尚書皐陶,九德不一,德多則爲天子諸侯,德少則爲大大卿士。苟逹於此,儒行亦然,?或不同,無所怪也。
温良者,仁之本至此者, 此明聖人之儒,兼上十五儒之行,亦是孔子嫌其斥已,假言仁者之儒以□之。
温良者,仁之本也者,言温良之性,是仁之儒行之本,言仁者之儒,先從温良而起,故云仁之本也。
敬愼者,仁之地也者,亦言仁者之儒以敬愼爲地,地所以居止萬物,仁者之儒亦居止敬愼,故云仁之地。
寛裕者,仁之作也者,言儒者之動作必以寛裕,故云仁之作也。
孫接者,仁之能也,言孫辭接物,是仁儒之技能。禮節者,仁之貌也,言禮儀樽節,是仁儒之外貌。
言談者仁之文也。言語談說是仁儒之文章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言歌舞喜樂是仁儒之和恱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言分散蓄積而振貧窮是仁儒之恩施也。
儒?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言儒者旣兼有此行,猶尚遜讓,不敢自謂已仁也。
其尊讓有如此者,尊,謂恭敬。讓,謂卑謙,謂尊敬於物,卑讓於人,有此之行也。此謂聖人之儒。但聖人理極,不可爲名言,仁亞於聖,故假仁以論聖人之儒也。儒有至日儒, 此明孔子自言已之儒所行如此,故繫於諸儒之末也。
不隕穫於貧賤者,隕,穫,是困迫失志之貌,言已?遇貧賤,不隕穫失志也。
不充詘於富貴者,充詘,是歡喜失節之貌,言?得富貴,不歡喜失節。
不慁君王者,慁,辱也,言不見慁辱於君王而違道也。
不累長上者,累,猶係也。長上,謂卿大夫。言不以累係於長上而失志也。
不閔有司者,閔,病也。有司謂羣吏。言儒者不以困病於有司而失常,謂不以羣吏所困迫。
注閔病至自謂。正義曰:閔,病也,釋詁文。云不爲天子、諸侯、卿大夫、羣吏所困迫而違道者,言天子、諸侯,解經君王也。云卿大夫,解經長上也;羣吏,解經有司也。案史記孔子丗家云:在魯,哀公不用;在齊,犂鉏所毀;入楚,子西所譛;適晉,趙□欲害;伐樹於宋,削跡於衞,畏匡厄陳,則身被辱累多矣。鄭以其如此,故釋云不以慁累閔病而違道。云孔子自謂也。鄭知者,以此一儒在衆儒之末,聖人儒後,特更說此一條事,與孔子相㑹,故知孔子自謂也。
今衆人之命儒也妄常者,此一節明孔子說儒旣畢,遂言今丗賤儒,以譏哀公也。命,名也。妄,無也。言今丗衆人名之爲儒者,無復常人,遭人則謂之爲儒。
以儒相詬病者,詬病,猶耻辱也。言今丗以命之爲儒,是相恥辱。時丗如此,故哀公輕儒也。注以儒靳故相戲。
正義曰:在魯莊公十一年,宋人戰於乘丘,長萬爲魯所獲,宋人請之,魯人歸之,宋公靳之。長萬,宋大夫也。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不敬子矣。長萬病之,後弑閔公。杜云:戲而相愧曰靳。
孔子至舎,哀公館之,聞此言也。
此經明孔子自衞反魯,歸至其家,哀公就而舘之,聞孔子之言,遂敬於儒也。
言加信,行加義者,是記所録也。
終没吾丗,不敢以儒爲戲者,是哀公之言,記者述而録之。
注儒行至服。
正義曰:儒行之作,蓋孔子自衞初反魯時也。案左傳哀十一年冬,衞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甞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文子遽止之。將止,魯人以幣召之,孔子乃歸。以傳文無館事,故鄭稱蓋以疑之也。云不敢以儒爲戲,當時服者,以哀公終竟不能用孔子,故孔子卒,哀公誄之。傳云: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是終竟輕儒。此云不敢以儒爲戯,是當時蹔服,非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