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國文正公文集卷第三十

共 246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6 23:20

温國文正公文集卷第三十

章奏十五

貢院乞逐路取人狀

上殿劄子

擇帥劄子

延訪群臣第四劄子

任守忠劄子

第二劄子

第三劄子

奉養劄子

内侍差遣劄子

貢院乞逐路取人狀

准中書批送下太子中舎知封州軍州事柳材奏:伏見國家間歳一開科場,詔下州郡,使之郷舉里選,遣詣京師,覆試於禮部。雖幽逺之士,咸與其進,然而天下發解進士到省常不下二千餘人,南省取者?及二伯,而開封國學鏁㕔預奏名者殆將太半。其諸路州軍所得者僅百餘人爾。惟陜西、河東、河北、荆湖北、廣南東西等路州軍舉人,近年中第者或一二。竊以科舉旣頻,天下之士誠奔走之不易,而嶺外尤爲遐僻,毎隨計動經五七千里,往来不啻百餘程,跋履道塗,蒙犯風雪。比至京師,扶持困躓之不暇,使與郊圻安燕之士角其藝能,固不可得也。旣而不第,孤寒之路,最爲蹭蹬,千進且難,往往廢學,於臣愚見,似有未均。欲乞今後南省考試進士,將開封國學鎻㕔舉人試卷衮同糊名。其諸道州府舉人試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弥官於試卷上題以在京逐路字用印,送考試官。其南省所放合格進士,乞於在京、逐路以分數裁定取人。所貴國家科苐均及中外。如允所請,伏乞下兩制詳定者。右謹具如前。當院今將簿籍勘㑹近?三次科場内嘉祐三年國子監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一十八人,及第者二十二人,約五人中取一人,開封府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百七十八人,及第者四十四人,約六人中取一人。河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二人,及第者五人,約三十人中取一人。京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七人,及第者五人;梓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六十三人,及第者二人,並約三十一人中取一人。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九十七人,及第者三人,約三十二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九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中取一人。廣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三十八人,利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六人;?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八人,及第者各只一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四十四人,全無人及第。嘉祐五年,國子監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八人,及第者二十八人。開封府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百六十六人,及第者六十九人,並約四人中取一人。京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人,及第者五人,約三十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九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中取一人。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八十四人,及第者二人,約四十二人中取一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四十一人。陜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二十三人,及第者各只一人。荆湖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四人,廣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三人,夔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三十二人,並全無人及第。嘉祐七年,國子監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一十一人,及第者三十人,約四人中取一人。開封府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三百七人,及第者六十六人,約五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六十八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中取一人。陜西路得解及免解者進士共一百二十四人,及第者二人,約六十二人中取一人。河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四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四十五人;荆湖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三人,及第者各一人。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七十七人,廣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三人,利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八人,並全無人及第。以此比較,在京及諸路舉人得失多少之數,顯然大叚不均。蓋以朝廷毎次科場所差試官,率皆兩制、二館之人,其所好尚,即成風俗。在京舉人追趣時好易知體靣,淵原漸染,文采自下,使僻逺孤陋之人與之為敵,混同封彌,考較長短,勢不侔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言雖微陋之處,必有賢才,不可誣也。是以古之取士。以郡國户口多少爲率,或以徳行,或以材能,隨其所長,各有所取。近自族姻,逺及夷狄,無小無大,不可遺也。今或數路之中,全無一人及第,則所遺多矣。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爲賦詩論䇿者,不得及第,非遊學京師者,不善爲賦詩論䇿,以此之故,使四方學者皆棄背郷里,違去二親,老於京師,不復更歸。其間亦有身負過惡,或隱憂匿服,不敢於郷里取解者,往往私買監牒,妄冒户貫,於京師取解。自間歳開科場以來,逺方舉人憚於往還,只在京師寄應者,比舊尤多。國家雖重爲科禁,至於不用䕃贖,然冒犯之人歳歳滋甚。所以然者,盖由毎次科場及第進士,大率是國子監、開封府解送之人,則人之常情,誰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設美官厚利進取之塗以誘人於前,而以苛法空文禁之於後,是猶决洪河之尾而捧?以塞之,其勢必不行矣。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國家設賢能之科,以俟四方之士,豈可使京師詐妄之人獨得取之。今來栁材所起請科場事件,若依而行之,委得中外均平,事理允當,可使狐逺者有望進逹,僑寓者各思還夲土矣。難者必曰:國家比設封彌謄録,以盡至公,其諸路舉人所以及第少於在京者,自以文藝踈拙,長短相形,理冝黜退。今若於封彌試卷上題在京逐路字号,必慮試官挾私者因此得以用情,是大不然。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徳器識以弼諧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勇果,以扞禦外侮,小者刑獄錢榖,以供給役使。豈可專取文藝之人,欲以備百官濟萬事邪?然則四方之人,雖於文藝或有所短,而其餘所長,有益於公家之用者,盖亦多矣,安可盡加棄斥,使終身不仕邪?凡試官挾私者,不過徇其親知郷黨。今雖題逐路字號,若試官欲徇其親知,則一路之人共聚一處,不知何者爲其親知。若欲徇其郷黨,則一路之中所取自有分數,豈敢偏於夲路剩取一人。以此言之,雖題逐路字號,試官亦無所容其私也。今欲乞依柳材起請,今後南省考試,裁定取人,若朝廷尚以爲有所嫌疑,即乞令封彌官將國子監、開封府及十八路臨時各以一字爲偏傍立號。假若國子監盡用乾字,開封府盡用坤字,京東路盡用离字,京西路盡用坎字爲偏傍,其餘路分,並依此例。知貢舉官於逐號之中考校文理善惡,各隨其長短,毎十人中取一人奏名。其不滿十人者,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更不取人。其親戚舉人别試者,縁人數至少,更不分别立號,只依舊條混同封彌分數取人。其合該奏名者,更不入南省奏名數内。如允所奏,乞降指揮下貢院遵守施行。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