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仙直指語録卷上

共 369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7 19:19

真仙直指語録卷上

海天秋月道人玄全子集

丹陽師父在龍門山重陽會上,謂衆曰:日用不得欺瞞天地人三才,常謹謹行,寸陰可惜,莫虚度也。睡眠亦人之所欲,須是減省。不得專打坐,行住坐卧,只要心定皆是道。諸公休要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别休生疑心,此是真實端的言語。惟常清静難行,但悟萬緣虚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住,丹自結,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遥自在。弟子若不是師父說破,不敢認此爲妙法。今則得効,傳與他人。諸公但請休疑心,常處無爲清静自然之理,不發烟火,便爲得道也。

又曰:十二時辰,天道運行斡旋,造化還有息否?行道之人,須象天道,亦要十二時中無暫息停住,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静,不起纖毫塵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未有一箇時辰專心在道,將來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養,如何還得?一朝合眼,死墮酆都,長劫受苦,永無出期。我今叮嚀,說與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萬緣不掛,神氣沖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錯了。你每行持不到,却不得言掌教真人不是。豈不念七祖生前造無邊之業,受無極之苦,望子孫成道,憑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門下弟子,自今後不可虚度,耐久不退,抱道而歸,此所謂願也。

又曰: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守清静所以養道,名不係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彀,與天爲徒。

又曰:專一學道,人人可得。人仙不同世俗,進取有黜落也。但清静無爲,最爲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過養氣。夫人汩没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氣。學道者别無他事,只在至清至静,頤神養氣而已。心液下降,腎氣上升至於脾,念想絶,神自靈,丹自結,仙自做。若行不得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静無爲,逍遥自在,不染不著,十二時中,但能行徹,必不誤爾。

又曰:氣難住,迅若奔馬,惟静可以御之。當先去其外,儻若在衆人中,如在深山谷裏,方是道人。若不到無心田地,難以制御。

又曰:守清静恬淡,所以養道;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去嗔怒滅無明,所以養性;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然後性定則情忘,形虚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住坐卧,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虚,坐則調息於綿綿,卧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頭頭無事,萬緣都放下,六門下不人。少語言,不著一物,十二時中常要不昧,減省睡眠,一齊放下。雖是六門,只是一箇主人,常常無物,便是補也。

又曰:初學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掛心,專心至志,始終如一,切莫中路而廢之。若有毫末不除,則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來事不可念。且據日前爲見在,便是無事之人。兒女情多,烟霞志少,則非學道者也。

又曰:汝等聽予言,不可忘内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見他人過,自誇己德,妬賢嫉能,起無明俗念,欲心種種之過。内日用,真清真静,不染不著,調氣養神,逍遥自在,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詩曰:大道人情遠,無爲妙本基。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又曰:清静者,清謂清其心源,静謂静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静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故澄心如澄水,萬物自鑑。養氣如護嬰兒,莫令有損。氣透則神靈,神靈則氣變,此清静所到也。

又曰:無爲者不可思慮愛念嗔恚,盖積利害,其間雖有爲而常無爲,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静意,養氣全神,飄飄然遊於逍遥之場,適於無何有之郷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爲之功,盡是術法,若行無心無爲之功,乃無盡清虚也。

又曰:酒爲亂性之漿,肉爲斷命之物,直須不喫爲上。酒肉犯之,愆猶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誅。盖色之害人,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損軀,故爲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無心爲體,忘言爲用,柔弱爲本,清静爲基。若施於心身,節飲食,絶思慮,静坐以調息,安然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虚,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户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過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經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識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體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虚不别,是真澄心也。無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靈源妙覺,本來清静,因爲萬塵汙其定水,塵多則水濁,心多則性暗。所以澄心損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淺者,動則塵生,澄光深者,縱有風浪動摇,其水不渾。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學道不貴實功實行,不驗自己清濁,多將古人言句爲用,便說本來無修無證。且道性雖無修無證,塵心日要損消,到忘心忘性,方契無修無證。故道德經云:

經云: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是也。

自古學道之人,體到實際真空,得無心真定,纔說自然。且道如何是體空處?夫體空者,心體念滅,絶盡毫思,内無所知,外無所覺,内外俱寂,色空雙泯,目視其色,不著於色,耳聽其聲,非聞於聲。故聲色不能入者,自然攝性歸性,混合杳冥,化爲一點靈光,内外圓融,到此處方契自然體空之道也。夫自然體空者,若有所體,即是所不體;若無所體,即無所不體。豈不聞學仙記曰:殊不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門無旁,四達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無所在,即無所不在。

又云:身不勞而功不大,行不廣而心不死。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此兩者於道最上。然既出家,心却未死,中間不可虚費光陰,積功累行,一志無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妄想。師祖云任從天斷,是也。

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即氣便是根元,豈不知鼻中出者是也。

又曰:夫道但務清静無爲,逍遥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箇徹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爾諸年少。

又曰:師在縣西高馬從仁庵,高唱:縱日消萬兩黃金,止好粗衣淡飰。言去歲過關外,聞人誦此語,喜其有理,故記之。

師曰:清静經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指外覆載之天地也,盖指身中之天地。人之身以上爲天,以下爲地,若天氣降,地脉通,上下沖和,真氣自固矣。又曰:儒家云: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晉真人云:以信結交,以恩復讎。可以至矣。

又曰:無心者,非同猫狗木石,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静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静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猫狗一般也。

又曰:不生不滅見如來,悟了之時,免却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陰神,若到天庭,忽有天花飛,方出陽神。此乃初地也。

龔道昇問曰:湛然常寂如何?師曰:將來和湛然都不用。

于清風問曰:弟子修行數年,道眼不明,心地不靈何也?師曰:别無他事,行道不精爾。

師曰: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若河上公註道德經,金陵子註陰符經,時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讀,觜盧都地養氣,最爲上乘。

又曰: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或問曰:何由得氣不散?師曰:身無爲。又問:何由得神不昧?師曰:心無事。師曰:張潤子有一句甚好。每道往來,但要照顧潤身之寳。師自笑曰:他開鋪席,話却勸别人。

又云:詩曰深藏白雪非爲貴廣種黃芽不屬貧。欲要養氣全神,須當屏盡萬緣,表裏清静,綿綿固守,用之不勤。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是九轉丹成,亦名三千功滿。

又十勸云:一不得犯國法。二見教門人,須當先作禮,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輪迴,皆父母也。三斷酒色財氣,是非人我。四除憂愁思慮,攀緣愛念,如有一念纔起,速當撥之,十二時中常搜己過,稍覺偏頗,即當改正。五遇寵若驚,不得詐作好人,受人供養。六戒無明業火,常行忍辱,以恩復讎,與萬物無私。七慎言語,節飲食,薄滋味,棄榮華,絶憎愛。八不得學奇異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爲生,莫惹纖毫塵勞。九居庵不過三間,道伴不過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爾死我埋,我死爾埋。或有見不到處,逓相指教,不得生異心。十不得起勝心,常行方便,損己利他,雖居暗室,如對聖賢,清貧柔弱,恭順於人,隨緣度日,絶盡貪嗔,逍遥自在,志在修行。始終如一,慎勿怠惰,心清無爲是真,意浄無惡是善,養氣全神,常起慈悲,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長真譚先生示門人語錄

凡人輪迴,生死不停,只爲有心。德山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則脱生死。何爲有心?蓋緣衆生貪嗔癡三毒孽,無明心火。師云跳出三山口,是也。所以悟人修行,割情棄愛,摧强剉鋭,降伏除滅衆生不善心,要見父母未生時真性,本來面目是也。何爲不善心?一切境上起無明慳貪嫉妬財色心,種種計較,意念生滅不停,被此業障舊來熟境,朦昧真源,不得解脱。要除滅盡,即見自性。如何名見自性?十二時中念念清静,不被一切舊愛境界矇昧真源,常如虚空,逍遥自在,自然神氣交姤沖和。修行如了此一事,更有何生死可怖,更有何罪業可懼。如稍生一念,不爲清静,即是罣礙,不名自在。如何到得?只要諸公一志如山,不動不摇,向前去逢大魔,盡此一身永無迴顧,前期必了。晉真人云: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亂心荒地獄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