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語録上

轻识古籍-繁体

共 4369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3-12-06 20:43

四部叢刊續編子部張子語錄

三卷,後録二卷

上海?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劔

樓蔵宋刋本景印。

原書板髙二十一

公分,?十六公分。

張子語録上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曾聞夫子言性與天道,但子貢自不曉,故曰不可得而聞也。若夫子之文章,則子貢自暁。聖人語動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

不可使知之,以其愚無如之何,不能使知之耳。聖人設學校以教育之,豈不欲使知善道?其不知,愚也後丗以爲民使由之而不使知之,則其待聖人也淺。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則爲上智,安於見聞則爲下愚。不移者,安於所執而不移也。母固者,不變於後母;必者,不變於前母。四者則心虚。虛者,止善之本也。若實,則無由納善矣。

先之,勞之,身先之,必勞之,愛之。能勿勞乎?愛之則已,湏勤勞以求其養之之道。

子貢謂夫子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旣云: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爲已任,不以苟知爲得,必以了悟爲聞,因有是說,明賢思之,生知有小大之殊,如賢不肖,莫不有文武之道也。忠信如丘,生知也。克念作聖,學知也。仲尼謂我非生知,豈學而知之者歟?以其盡學之奥,同生知之歸,此其所以過堯舜之逺也。

舜好問,仲尼毎事問德同矣,學亦同否,

仲尼發憤而化至于聖耶,抑毎有悟而忘食遺老耶。

仁者夀安静而乆長,夀之象也。

信近於義,猶言言近於義則信可復也。復,踐也。

仲尼自志學至老,德進何晚。竊意仲尼自志學。固巳明道。其立固巳成性。就上益進。蓋由天之不巳爲天巳定。而所以爲天不窮。如有成性則止。則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將至。且歎其㐮不復夢見周公。由此觀之。學之進德可知矣。

擇不處仁。焉得智。是擇善也。孔子所擇。亦不過乎而仁也,又有守得處在求之。

舜非致曲而至于聖人,何以以孝聞?曰:不幸舜之父母異於人之父母,故以孝著也。

夫子之門,父子共學而賢者,㸃與參也。㸃好學樂道,

禹、吾無間然,無間?也,故其下所舉之事皆善也。聖人猶看之無?,衆人則可知。

顔子問爲邦,三代之文章,顔淵固皆知之,故於其所知而去取之,曰:行夏之時,乗啇之輅,服周之冕。又曰:放鄭聲,逺佞人。此則法外意,如道千乗之國之意,不與巳舉行者故事相干。鄭聲佞人最爲治之害,亦人之所難。

論語問同而荅異者至多,或因人才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言語及所居之位。誦詩三百止,亦奚以爲?誦詩?多,若不心解而行之?,授之以政則不逹,使於四方言語亦不能,如此,則?,誦之多,奚以爲?

大武可以爲也,盡見武王之事便可爲。看了武,特地知虞舜,舜之時又好德性,又備禮文,又備

文而静,孔子言弗可及也,更不說可知。

揖遜而升下,或以爲絶句,謂揖遜而升降也。及以射禮,不勝者亦飲之堂上,故不言下而飲,非也。升而遜,可也;下而遜,無此理也。禮文?不說下而飲,不勝者自下而請飲勝者,又不可於下,故升飲也。

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試矣。言於人之毀譽,誰爲毁,誰爲譽,若有所來譽者,則我將有所試矣。不言試所毀,此義正與采苓問人之爲言者,茍亦無信,舎旃舎?,茍亦無然。惟下言人之爲言,胡得焉,亦不考其舎?之言,獨於人之爲言者考其實。仲尼未嘗見毀人,其於弟子有所進退者,止是言其實耳。

聖之時,當其可之謂時,取時中也。可以行,可以止,此岀處之時也。至於言語動作皆有時也。

顔孟有無優劣同異,

顔子用舎與聖人同,孟子辨伯夷、伊尹而願學孔子,較其趨固無異矣。考孟子之言,其岀處固巳立於無過之地。顔子於仁,三月不違,於過不貳,如有望而未至者,由不幸短命故歟。

時雨化之,春誦夏弦。又言當其可之謂時成德,因人之有心,當成說之,如好貨好勇,因爲其說以教之。私淑艾,大人正已而物正,

形色如生色也。睟然見於靣。舜三十而徴庸,是有聞于朝也。成聖之速,自古無如舜也。舜爲仁之大端也。

學者至于與孟子之心同,然後能盡其義而不疑。

告子不動心,必未有以取材也。

必有事焉四字,更求之

四詞,以溢、侈、偏、妄四字推之,

賢人當爲天下知,聖人尚受命,?不受知不受命?然爲聖爲賢,乃吾性分當勉耳。

事實到如此,則更何須言天何言哉?成德者,如孟子語宋牼之言是也。本有是善意,因而成之。荅問者,必問而後荅也。

古之人亦有仕而不受禄者,仕者未嘗遽受其禄,以觀可否,在上者亦不欲便臣,使之

有所不爲,而後可以有爲。不爲,不爲不義也。不爲不義,則可以爲義。

孟子於聖人猶是粗者。

以善服人者,要得以善勝人也,然其術未至者,又烏能服人?以善養之者,凡教之養之,皆養人也。夷子謂愛無差等,非也。謂施由親始,則施愛固由親始矣。孟子之說,闢其無差等也。無差等即夷子之二本也。彼有取焉耳,謂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所取者在此。

存心養性以事天,盡人道則可以事天。

忘勢之人,不資其力而利其有,則能忘人之勢,若資仰其冨貴而欲有所取,則不能忘人之勢。五人者,能忘獻子之家也。不能忘獻子之家,則爲所輕,獻子亦不肯與之爲友矣。

盡天之物,且未須道窮理,只是人㝷常據所聞,有拘管局殺心,便以此爲心,如此則耳目安能盡天下之物?盡耳目之才,如是而巳。須知耳目外更有物,盡得物,方去窮理盡心了。性又大於心,方知得性,便未說盡性,須有次叙,便去知得性。性即天也。

冨貴者,貧賤命也。今有人均爲勤苦,有冨貴者,有終身窮餓者。其冨貴者,只是幸㑹也。求而有不得,則是求無益於得也。道義則不可言命,是求在我者也。

賢者在堯舜之丗,亦有不得遇者否?亦有甚不幸者,亦有命也。臨時却智之於賢者,則不獲知也。

學者須要識所惡,

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

不常者與常者處,則十事必十次怒,爲他常是過九次。未怒,巳是大叚包忍十次則須怒。

觀虞書禮大樂備,然則禮樂之盛,直自虞以來。古者?有崩壞之時,然不直至於泯絶。天下或得之於此國,或得之於彼國,互相見也。假令宫、縣、?、鍾、皷四靣同設,其四隅必別,各有皷

人有隂疾者先雨,必有驗,斯可?雨,此動乎四體也。

天地之道,可以一言而盡也。凡言是皆能盡天地,但不得其理。至如可欲,皆可以至聖神,但不嘗得聖神滋味。天地之道,以術知者,却是妄。

又有人語恠爲人所難,理不勝,則就上更說將去,是質疑事。如此,則過益過,非可遂非也。?用分至啓閉,取其隂陽往來,又得其氣之中,又貴時之均也。

大凡禮不可大叚駭俗,不知者以爲恠且難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故禮亦當有漸於不可知者,少行之巳爲多矣。但不出户庭,親行之可也。母強其人爲之,已德性充實,人自化矣。正已而物正也。

食則遇毒,不悟凡食不義,便是遇毒。其岀處則岀而足以利天下亦可岀,爲免死之仕亦可岀。今人過憂盗賊禍難,妄動避之,多致自傷者。又禍未必然而自禍者,此惡溺而投河之?也。

古之衣服器皿之?,必要知者,以其作之者古人道古物,故盡物之象,然後經義可說也。無證不言

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

若以聞見爲心,則止是感得所聞見,亦有不聞不見,自然静生感者,亦縁自昔聞見無有,勿事空感者。

聞見不足以盡物,然又須要他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聞不見,又何驗?

訂頑之作,只爲學者而言,是所以訂頑。天地更分甚父母,只欲學者忠於天道。若語道,則不須如是言。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觀之方均。故人有見一物而悟者,有終身而悟之者。

以巳孝友施于有政之人,是亦已爲政之道。如以温良恭儉遜化於國君,猶國君重信之,是以温良恭儉遜施于有政也。

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泰山之神不歆享也。

路鼔鼔鬼享必在北近堂,天子五門,路正在北。路,大也。路門、路寢皆特大。路鼔之名,恐由此得之。

擊石拊石獨擊謂之擊,若編磬則聲有髙下,擊之不齊,故謂之拊。今謂之拊,響然也。琴瑟亦謂之拊,以其聲不同也。

物怪,衆見之即是理也,神也。偏見之者,非病即僞,豈有有一物有不見者,有見者,偏見者即病也。人心病則耳目亦病,今日月之明神也,誰有不見者?又如殞石于宋,是昔無今有,分明在地上皆見之,此是理也。

人言不信,恠,須是於實事上不信,又曉其理,方是了當。茍不然者,才刼之不測,又早是信也。

質疑,非遁辭之比也。遁辭者無情,只是他自信,元無所執守。見人說有,已即說無,反入於太無。見人說無,巳則說有,反入於至下。或太髙,或太下,只在外靣走,元不曽入中道。此釋老之?。故遁辭者本無情。自信如此而巳。若質疑者。則有情。實遂其非也。

凡言自信與不動心同,亦有差等。告子不動心,孟子亦不動心,勇亦然。

孔子所不語恠者,只謂人難信,所以不語也。

十詩之作,信知不濟事,然不敢决道不濟事。若孔子於石門,是知其不可而爲之。然且爲之者何也?仁術也。如周禮救日之弓,救月之矢,豈不知無益於救,但不可坐視其薄蝕而不救,意不安也。救之不過失數矢而巳,故此詩但可免不言之失。今同者固不言,不同者又一向不言,不言且多故識,言之亦使知不同者,不徒閑過而巳,極只是有一不同耳。

禮但去其不可者,其他取力能爲之者。

寒食,周禮禁火,惟季春最嚴,以其大火心星髙其時禁之,以防其太盛,野人郷里尤甚。旣禁火須爲數日糧,旣有食,因重其?祀。十月一展墓,亦可用,以其草木?生?死。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此是也。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此則非也。聖人豈有不仁,所患者不患也。天地則何意於仁?

鼔舞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聖人則仁,此其爲能洪道也。

人則可以管攝於道,道則管攝人,此人能洪道,非道洪人也。

人則可以推洪於道,道則何情,豈能洪人也?

勿謂小兒無記性,隔日事皆能不忘,故善養子者,必自嬰孩始,鞠之使得所養,令其和氣,乃至長性美,教之便示以好惡有常。至如不欲犬之上堂,則時其上堂而扑之。若或不常,旣撻其上堂,又食之於堂,則使孰適從??曰:撻而求不升堂,不可得也。是施之妄。莊生有言:養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爲殺之之怒。不敢以全物與之,爲其有决之之怒。養異?尚爾。况於人乎。故養正者,聖人也。

人言四月一日爲麥受胎,殆不知受胎也乆矣。草木之實,自其?結時巳受胎也。

教之而不受則?,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不納也。今石田?水潤之,不納,其乾可立而待者,以其不納故也。莊子謂内無受者不入,外無正者不行。知之爲用甚大,若知,則以下來都了。只爲知包着心性、識,知者,一如心性之關轄然也。今學者正惟知心性、識,不知如何,安可言知?知及仁守,只是心到處,便謂之知。守者,守其所知。知有所極,而人知則有限,故所謂知及,只言心到處。

狎大人,大人寛容有德度者,以其有德度容人,故狎。狎,侮之也,侮聖人之言。聖人之言直是可畏,少犯之,便有君子小人之別。

張子語録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