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語録中
共 432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3-12-06 20:43
張子語録中
温、良、恭、儉、遜,何以盡夫子之德?人只爲少他名。道德之字不推廣見得小。温、良、恭、儉遜,聖人惟恐不能盡此五德。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巳,聖人惟憂不能盡忠恕,聖人豈敢自謂盡忠恕也?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實未能,道何嘗有盡?聖人,人也,人則有限,是誠不能盡道也。聖人之心則直欲盡道,事則安能得盡?如愽施濟衆,堯舜實病諸。堯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無窮,方爲愽施。言朔南曁聲教,西被于流沙,是猶有限。此外更有去處,亦未可以言衆,然安得若是?修巳以安百姓,是亦堯舜實病之。欲得人人如已然,安得如此?
某比來所得義理,儘彌乆而不能變,必是屢中於其間。只是昔日所難,今日所易,昔日見得心煩,今日見得心約,到近上更約,必是精處尤更約也。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於禮,庶人之禮至略,直是不責之。難責也。盖財不足用,智不能及。若學者則不在此限,爲已之所得所行,己之所識也。某以爲先進之說,只是行巳之志,不願乎其外,誠盡而止。若孔子必要行大夫之?,當其退時,直是不可爲也,故須爲野人。無奈何,又不可不爲,故以禮樂爲急。刑不上大夫?,在禮有之,然而是刑不上大夫,官有士師而巳。
有虞氏止以其身而得天下,自庶人言,堯舜只是納于大麓,元不曾有封大麓,如後丗,尚書之任。夏后氏謂以君而得天下,商人、周人謂以衆而得天下。以君者,止以其君之身,以衆者,謂以其國之衆。有此分別,各以其所以得天下名之。
昔謂顔子不遷怒爲以此加彼,恐顔子未至此地,處之太髙。此則直是天神,顔子未必能寂然而感,故後復以爲不遷他人之怒於已。不貳過,不貳已之過。然則容有過,但不貳也,聖人則無過。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聖人取善,顔子亦在此術中,然猶着心以取益,比聖人差別。聖人則所見是益。母意。母,常心也。無常心,無所?也。?者,有所偏而係着處也。率性之謂道,則無意也。性何嘗有意?無意乃天下之良心也。聖人則直是無意求斯良心也。顔子之心,直欲求爲聖人學者,亦湏無心,故孔子教人絶四,自始學至成聖,皆須無此,非是聖人獨無此四者,故言母,禁止之辭也。所謂?者,如夷清恵和,猶有?也。夷恵亦未變其氣,然而不害成性者,於其氣上成性也。清和爲德,亦聖人之節,於聖人之道収得最近上,直隣近聖人之德也。聖人之清,直如伯夷之清,聖人之和,直如下恵之和。但聖人不?着於此,只是臨時應變,用清和取其冝。若言聖人不清,聖人焉有濁?聖人不和,聖人焉有惡?
禹稷顔回,易地皆然。顔固可以爲禹稷之事。顔子不伐善,不施勞,是禹稷之事也。顔子勿用者也,顔子當禹稷之丗,禹禝當顔子之丗,處與不處,此則更觀人臨時志如何也。?同時人,出處有不同,然當平丗,賢者自顯,夫子豈有棄顔子而不用?同室郷隣之別,有責無責之異耳。孔顔出處自異,當亂丗德性未成,則人亦尚未信,茍出則妄動也。孔子其時德望天下巳信之矣。
作者七人。伏?也。神農也。黃帝也。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所謂作者上丗。未有作而作之者也。伏?始服牛乗馬者也。神農始教民稼穡者也。黃帝始正名百物者也。堯始推位者也。舜始封禪者也。堯以德。禹以功。故別數之。湯始革命者也。若謂武王爲作。則巳是述湯事也。若以伊尹爲作。則當數周公。恐不肯以人臣謂之作。若孔子自數爲作。則自古以來實未有如孔子者。然孔子巳是言述而不作也。
果哉末之難矣。言爲言之果容易發言也。無所難。是易其言也。彼之有心哉,亦未必知音如此,蓋素知孔子德望,故往來云耳。爲命,猶成人之爲我。爲命則須是討論修飾,潤色乃善,取此衆人之長,方盡其善。鄭介於大國之間,其時得以不屈辱,特由爲命之善也。言此時未有能兼備此衆善以爲命者。成人之義,亦謂兼此衆善,可以爲成人。孟公綽,趙魏?大家,然令不出家,事不至大。滕薛?小國,蓋具國體,有禮樂征伐之事,其事亦大,須才足以治之。此評人品也。
林放問禮之本。禮之本,所以制奢也。凡禮皆所以致奢,獨喪則情異,故特舉之。喪只爲人易忘,所以勉人之難。孔子猶曰:喪事不敢不勉。
二十博學,内而不出,不敢遽爲成人之事也。三十博學無方,猶智慮通逹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言戰栗,孔子罪其穿鑿也。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若以不知爲知,則所知亦不知也。成事不說,遂事不諌,旣往不咎,此皆言其不可救。且言有淺深,亊巳成,何須說,事巳遂不可復諌止旣往何必咎之。
近臣守和,和,平也。和其心以備顧對,不可徇其喜怒好惡。
紅紫不以爲褻服近身衣也。以紅紫爲之不冝也,非爲以間色而賤之。?䙝服不用也。禮服非止用五色之正?,間色亦有爲之者
寗?武子其愚不可及也,言非所取也。無道則愚,近於詐,不可學也。攻乎異端,攻難闢之義也。觀孔子未嘗攻異端也,道不同謂之異端,若孟子自有攻異端之事,故時人以爲好辨。
?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小道,道之小成者也,若言必信,行必果是也。小人反中庸亦是也。此?甚多。小道非爲惡,但致逺恐泥。信果者,亦謂士之次反中庸而無忌憚者,自以爲是,然而非中庸所謂小道,但道之小耳,非直謂惡。
笙鏞以間,謂東西鏞磬間作也。
樂言拊者,大凡雜音謂之拊。獨者,爲擊笙鏞鍾磬,皆可言拊。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道,爲去聖繼絶學,爲萬丗開太平。
所思所存,益以堅瑩。
萬物生死成壞,均爲有知,
不礙於物,而物亦不能礙。
學者當須立人之性。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學者學所以爲人,
爲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爲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奥。學者觀書,毎見毎知新意,則學進矣。
義理有礙,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權量冝而行,義之精,道之極者,故非常人所及。取名則近,取材則難。即道也,不可妄分,
多求新意,以開昏䝉。吾學不振,非強有力者不能自?。足下信篤持謹,何患不至?正惟求自粹美,得之最近。
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釋氏便不窮理,皆以爲見病所致。莊生儘能明理,反至窮極,亦以爲夢。故稱孔子與顔淵語曰:吾與爾皆夢也。蓋不知易之窮理也。
有志於學者,都更不論氣之美惡,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奪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
學須以三年爲期。孔子曰:朞月可也,三年有成。大凡事如此,亦是一時節。朞月是一?之事,舉偏也。至三年事,大綱慣說。學者又且須以自朝及晝至夜爲三節,積累功夫。更有勤學,則於時又以爲恨。
義理無形體,要說則且說得去,其行持則索人工夫,故下學者所以鞭後而趨齊也。人與動植之?,巳是大分不齊,於其?中又極有不齊。某嘗謂天下之物,無兩箇有相似者,?則一件物亦有隂陽左右。譬之人一身中兩手爲相似,然而有左右,一手之中五指而復有長短,直至於毛髪之?,亦無有一相似。至如同父母之兄弟,不惟其心之不相似,以至聲音形狀亦莫有同者,以此見直無一同者。
人一巳百,人十巳千,如此不至者,猶難罪性。語氣可也。同行報異。猶難語命。語遇可也。氣與遇性與命切近矣。猶未易言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費日用隱不知也。匹夫匹婦。可以與知與行。是人所常用。故曰費。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知不能。是隱也。聖人若夷恵之徒。亦未知君子之道。若知君子之道,亦不入於偏。
望道而未之見,望太平也。
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言其體也。言其大則天下莫能載,言其小,則天下莫能破,此所以見其虚之大也。凡觀書,不可以相?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與詩之言美,輕重不同。
郷原徇欲而畏人,其心乃穿窬之心也。苟徇欲而不畏人,乃明道耳。遁辭乃郷原之辭也,無執守,故其辭妄。
當自立說以明性,不可以遺言附㑹解之。若孟子言不成章,不逹及所性,四體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是心解也。
丗學不明千五百年。大丞相言之於書。吾軰治之於巳。聖人之言。庶可期乎。顧所憂謀之太迫。則心勞而不虛。質之太煩。則泥文而滋弊。此僕所以未置懷於學者也。
凡可狀皆有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體物而不可遺也。
志於道,道者無窮,志之而巳。據於德,據,守也。得寸守寸,得尺守尺。依於仁者,居仁也。游於藝,藏脩息,游
利,利於民,則可謂利,利於身,利於國,皆非利也。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爲美。利誠難言,不可以槩而言。
樂山樂水,言其成德之 仁者如山之安静,智者如水之不窮,非謂仁智之必有所樂,言其性相類。
詖淫、邪遁之辭,古語熟近。詖辭徇難,近於並耕爲我;淫辭放侈,近於兼愛齊物;邪辭離正,近於隘與不恭;遁辭無守,近於揣摩說難。四者可以盡天下之狂言。
孟子之言性情皆一也,亦觀其文勢如何。情未必爲惡,哀樂喜怒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中節則爲惡。
可欲之謂善,凡丗俗之所謂善事可欲者,未盡可欲之理,聖賢之所願,乃爲可欲也。若夷惠尚不願言,君子不由也。清和亦可言善,然聖賢猶以爲未足,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釋氏之說所以䧟爲小人者,以其待天下萬物之性爲一,猶告子生之謂性。今之言性者,汚漫無所執守,所以臨事不精。學者先須立本。隂陽者,天之氣也;剛柔緩速,人之氣也。生成覆露,天之道也;仁義禮智,人之道也;損益盈虚,天之理也;夀夭貴賤,人之理也。天授於人則爲命,人受於天則爲性。形得之備,氣得之偏,道得之同,理得之異。此非學造至約,不能區別,故互相發明,貴不碌碌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逺。
子夏未盡反身處,可更求之。告子所止,到己言所不及處。孟子所止,到己所難名處。然則吿子所見所言,與孟子所守所見可知矣。不知命則大無信,故命立而後心誠,誠則實也。太虚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於太虛,人亦出於太虛。太虚者,心之實也。誠者,虛中求岀。實
虛者,仁之原。忠恕者,與仁俱生。禮義者,仁之用。
敦厚虚静,仁之本。敬和接物,仁之用。
太虚者,自然之道。行之要在思,故又曰思誠。虚心然後能盡。心
虚則生仁,仁在理以成之,虚心則無外以爲累。
人生固有天道,人之事在行,不行則無誠,不誠則無物,故須行實事。惟聖人踐形爲實之至,得人之形,可離非道也。
與天同原謂之虛,須事實故謂之實。此叩其兩端而竭焉,更無去處。
天地之道,無非以至虚爲實,人須於虛中求岀實。聖人虚之至,故擇善自精。心之不能虚,由有物榛礙。金鐡有時而腐,山岳有時而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壊,惟太虛處無動摇,故爲至實。詩云:德輶如毛,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言虚者,未論隂陽之道。
静者善之本,虛者静之本。静猶對動,虚則至一。
氣之蒼蒼,目之所止也。日月星辰,象之著也。當以心求天之虚。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今不可知也,以其虚也。
天地以虚爲德,至善者虛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從虚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