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共 9630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3-12-08 00:16
建置沿革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古粤地。禹貢掦州之南境。翼軫之分。 秦漢晉宋齊隋晉興郡爲晉興縣。屬簡州。又罷晉興縣。於此更置晉興縣。開皇十八年。攺唐五年析置武縁晉興朗寧横山四縣。貞觀人年改爲邕州。天寳元年改永五代宋寳四年更晉興爲樂昌。六年省朗陵入宣化。封陵入武縁。思龍入如和景元國朝爲南寧府。屬廣西布政司。《南寧府志》唐武徳四年。立爲南晉州。貞觀六年改爲邕州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爲永寧郡。乾元元年復爲邕州。乾寧元年改爲建武軍。元朝攺爲南寧路。至元十年而有征交之役。欽承特旨立爲廣西西道宣慰司。分閫于邕。又至元二十九年。改立左右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國朝改路爲府。至洪武二年改分司帥府爲南寧衛指揮司。原管宣化武縁二縣。洪武十年八月添撥潯州府。横州收併。永淳縣。通作横縣。撥付本府管屬。今見管三縣。宣化武縁横縣。僻在遐陬。接連溪洞。地土淺狹。人民稀少。凡戸口之多寡。賦稅之重輕。比之中國。大不侔矣。洪武九年夏四月。憲司委官到来。起取前代應有圖經誌書。本府當時㑹集耆儒。將本學舊存書板一付考究。中間多有損壊缺略不存。於本處住人程士真家。尋得舊有誌書一部。比對刋補完備起解。今洪武十年冬。又奉上司公文。㑹集所屬耆儒人等。用心考究。不曽該載事理。重别另行編類。書寫成冊。考之物産。多在兩江本境所出之物。在處有之。今以所屬三縣。地理逺近。風土人物。戸口錢粮。土産物色。總爲一冊編《太平寰宇記》邕州朗寧郡。今理宣化縣。古南越地。秦爲桂林郡地。漢改桂林爲欝林郡。又爲欝林之嶺方縣地。晉置晉興郡。隋開皇初。廢郡爲宣化縣。屬簡州。大業三年。州廢以縣屬欝林郡。唐武徳四年。於此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貞觀六年攺爲邕州。近邕溪因名。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爲朗寧郡。乾元元年復爲邕州。長慶二年以安南經略副使崔結爲剌史。充本州經略等使。自此邕州獨置經略使。其州邉在鬱江。百姓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溢。郭邑沉溺。景雲年中。司馬吕仁於南岸。引開小水。若有泛溢分流而過。不沒人家。今百姓兩岸分居。晉天福七年攺爲諴州。以避廟諱。漢初復舊。宋朝平廣南後。開寳五年。廢朗寧封陵思籠三縣。入宣化武縁如和三縣。至太平興國二年。邕州上言管内左江谿峒。七源州狀稱廣源武勒南源西農萬涯覆和温弄等州古。拂八?二峒。計一十處首領。乞依七源州例。歸屬當州。輸納租稅。朝廷因授首領官。今爲建武軍節度。《郡縣志》唐天寳元年。攺爲永寧郡。十四載置管内經略使。領十三州。乾元元年復爲邕州。兼都防禦使。二年陞節度使。上元元年廢節度。置都防禦經略使。廣徳廢。大暦復置。元和廢。長慶復置。咸通三年。陞爲嶺南西道節度使。尋置建武軍節度。晉天福七年攺爲誠州。漢初復名邕州。宋因之。尋領羈縻州四十四。《重修邕州志》州在禹貢九州之外。蓋掦州之南。號爲百粤。秦始皇略定其地。分爲南海桂林象郡。漢元鼎五年。粤相吕嘉反。六年討平之。以其地爲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唐庚所謂山川禹貢外。城郭漢兵餘是也。自秦迄漢。州未之建。晉元帝分鬱林郡嶺方縣地。立爲晉興郡。乃今之州矣。至隋而郡廢。以其地入簡州。今之横州。開皇十八年。改爲宣化縣。隷寧浦郡。至唐武徳四年。立爲南晉州。貞觀六年攺爲邕州都督府。永徽後以廣桂容邕安南五府。皆隷于廣。謂之五府節度。韓文公送工部尚書鄭權帥南海。其序曰。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隷嶺南節度府。其四十餘分四府。府各置帥。天寳元年改爲永寧郡。乾元元年復爲邕州。上元後置經略使。後罷長慶二年復置剌史領之。咸通四年分嶺南爲東西道。廣州爲東道。邕州爲西道。乾寧元年。陞爲建武軍節度。嶺南西道觀察使。五代時。劉隱據其地。宋朝開寳四年平廣遂入職方焉。隷廣南西路。充兵馬鈐轄安撫都監。兼㳂邉溪洞都廵檢使。紹興三年如命置司市馬于州之横山寨。後置以本路經略安撫總其事。州同提㸃買馬。專任以武臣。隆興以来。始命文武通羌。此州建置之大略也。《元一統志》初宋平嶺南。以邕州守臣。充兵馬鈐轄安撫都監。兼沿邉溪洞都廵檢使。寳祐元年。兼邕宜欽融鎮撫使。至元十三年十二月。既克静江府。諸州皆下。邕守馬成旺。始挈城歸附。初立安撫司。十六年攺爲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今親領縣二。兼管寨五。今領州三十八。縣一十八。洞二十六。 邕州遷龍寨。 忠州。 思恩州。 上思州。 羅陽縣。 永康縣。 羅百縣。 水口洞玉龍洞。地接交趾。亦所貢越地千里之内。號爲覊縻。歸附以来。見於左江鎮駐劄隷邕州路節制。今領州三。縣三。洞二。古萬寨。左州。 江州。 武黎縣。 陁陵縣。 崇善縣。 呉洞。 永安洞。 坡陵洞。博龍洞。 粟洞。 古樂洞。 古欖。 思婪洞。 還婪洞。 卓洞。 博喝洞。 上浪洞。 安禮洞。 與遷龍寨相同。宋景祐四年立寨歸以来。見於思隷團沿居地面駐劄。隷邕州路節制。今領州二。縣三。洞一十三。 太平寨。 龍州。 上凍州。 下凍州。 萬城州。 七源州。 恩城州。 龍英州。養利州。 上懷恩州。 上思明州。 下思明州。 安平州。古甑洞。 武徳洞。 武安洞。 皮陵洞。 武盈洞。 羅徊洞。 上聳洞。下聳洞。 與遷龍寨相同宋太平興國立寨歸附以来見於古甑等洞地面駐劄。隷邕州路節制。今領州一十三洞八。永平寨。 上石西州。 下石西州。 固陵州。 禄州。 如嶅縣。 武乙洞。 寧康洞 憑洞 西平洞上寧洞。 安寳洞。 上影洞。 下影洞。 都結洞 結安洞。 舊洞。倘甲洞 結綸洞 思栗洞。 武能洞。 勞洞。 武允洞。 射鰲洞。 洗甲洞。 都康洞。 榜免洞。 尊洞。 與横山遷龍等寨相同。宋景祐四年立寨歸附以来。見於西平州駐劄。隷邕州 節制。今領州四。縣一。洞二十二。宣化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漢晉隋唐爲南晉州。併六縣爲宣化一縣。五年析置武縁晉興朗寧横山四縣。尋省横山入焉。貞觀八年改南晉爲邕州。乾元元年。以本縣思龍郷如洪里。置宋元國朝爲南寧府。倚郭縣。《南寧府志》唐武徳四年。至宋治平四年。將永寧郷武顒里。隷武縁縣。轉撥武縁上東下南二郷。隷于縣。元朝不曾更改。國朝本縣。仍舊見管五隅九郷二里。《輿地廣記》宣化縣。本漢嶺方縣地。故朗寧縣。唐武徳五年析宣化。置故思龍縣。唐乾元後。開山洞置二縣。開寳五年省入故如和縣。唐武徳五年。析南賔安京置屬欽州景。龍二年来屬。宋景祐二年省入有如和山鬱水。水即夜郎豚水也。與温水合。又與歡水合。亦名駱越水。自蠻境七源州流出。州民常苦之。唐景雲中。司馬吕仁引渠分流。以殺水勢。自是無漂溺之害。民乃夾水而居。有邕水。武縁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梁隋唐宋元國朝屬南寧府。《南寧府志》唐武徳五年置。宋開寳八年廢永寧縣。併入宣化縣。景祐三年又廢樂昌縣。併入本縣。至治平四年撥本縣上東下南二郷。隷宣化縣。復以宣化縣永寧郷武顒里。及賔州上林縣止戈郷。撥隷本縣。本朝洪武四年廣西省。又撥慶逺府宜山縣管下。述昆郷大小安定里。隷本縣。今見管五郷一十二里。《輿地廣記》武縁縣。隋屬鬱林郡。犬業初。省入嶺山。唐武徳五年復置。故豐陵縣唐乾元後開山洞置。宋開寳五年省入故樂昌縣。本晉興。唐武徳五年析宣化置。開寳五年更名。景祐三年省入武縁。水西有都稜鎮。《元一統志》宋會要云。武縁縣距州凡兩程。又昌樂縣。舊名晉興。開寳五年攺名昌樂。景祐三年廢昌樂入武縁。又開寳五年廢封陵入武縁。治平四年割本縣上東下南隷宣化。却以宣化之永寧郷武顒里。及賔州山林縣止戈郷。隷于本縣歸附。元遷西郷立爲縣治。横州舊路領縣二。 親領縣一。 永淳。《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古粤地。翼軫之分。 漢晉宋齊梁隋唐之寧浦樂山二縣。置簡州。貞觀十八年。改曰横州。天寳元年改寧浦郡。乾五代宋元本朝爲横州。屬南寧府。《横州志》横古南粤秦屬桂林。漢鬱林郡。廣鬱縣地也。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析鬱林立寧浦郡。晉地理志。統縣五。寧浦連道吳安昌平平山。屬廣州。宋領縣六。簡陽興道寧浦呉安平山始平。南齊領縣八。簡陽興道寧浦始平昌平吳安平山安廣。梁分置簡陽郡。隋平陳廢二郡。爲寧浦。尋置簡州。開皇間。攺爲縁州。大業二年州廢。以其地屬鬱林郡。唐武徳四年。平蕭銑以鬱林郡之寧浦樂山縣。復置簡州。析置蒙澤淳風縣。隷南尹州總管府。五年以南尹州之嶺山縣來屬。六年改爲南簡州貞觀六年。隷桂州都督府。八年改爲横州。十二年省蒙澤縣。後廢嶺山縣。天寳元年改爲寧浦郡。領縣三。寧浦。淳風。樂山。乾元元年復爲横州。上元後隷容管經略使。
永貞元年改淳風縣爲從化。梁貞明三年僞漢劉隱據其地。宋開寳四年嶺南平。五年併淳風從化二縣爲寧浦縣。又以廢蠻州爲永寧縣来屬。熈寧四年省永定。元祐三年復置。崇寧四年改永定曰永淳。元朝至元十四年。立横州安撫司。十五年改横州路總管府。領縣二。大徳年間改爲横州。本朝洪武三年。始撥隷潯州府。領縣二。曰寧浦。曰永淳。是年省寧浦縣。洪武十年七月内奉上司明文。歸併永淳縣入横州。将本州改爲横縣。撥隷南寧府。管七郷五里。今復爲州。仍領永淳縣一。《横州路郡志》横古南粤。秦屬桂林郡。漢鬱林郡。廣鬱縣地也。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呉析鬱林立寧浦郡。晉地理志統縣五。寧浦連道呉安昌平平山。戸一千二百二十屬廣州。宋領縣六。簡陽興道寧浦呉安平山始平。南齊領縣八。簡陽興道寧浦始平昌平吳安平山安廣。梁分置簡陽。隋平陳。廢二郡爲寧浦。尋置簡州。開皇間改爲縁州。大業二年州廢。以其地屬鬱林郡唐武徳四年平蕭銑。以鬱林郡之寧浦樂山縣。復置簡州。析置蒙澤淳風隷南尹州總管府。五年以南尹州之嶺山縣来屬六年攺爲南簡州。正觀六年。隷桂州都督府八年改爲横州。十二年省蒙澤縣。凡領戸一萬一百二十八。口一萬七千三十四。後廢嶺山縣。天寳元年改爲寧浦郡。領縣三寧浦淳風樂山。戸一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乾元元年復元横州。上元後隷容管經略使永正元年。改淳風縣爲從化。梁正明三年。僞漢劉隱據其地。宋開寳四年嶺南平。五年併淳風從化二縣爲寧浦縣。又以廢巒州爲永定縣来屬。熈寧四年省永定元祐三年復置。崇寧四年改永定。曰永淳。領縣二。寧浦户五千二百一十九。主戸三千九百六十四。客戸一千二百五十五。丁一萬二千三百三十六。主丁九千五百三十。客丁二千八百單六。稅錢六百一十四貫八百。六十四文。粮一千一百三十一石一斗九升三合。夏稅兩料免役錢。各一千三百七十九貫五百文。免役米一千二百二十四石九斗一升七合。永淳戶。一千六百八十一。主戸一千二百八十九。客戸二百九十二。丁四千九百七十五。主丁四千六百九十三。客丁二百八十二。稅錢四百二十貫七百六十七文。粮九百六十五石三斗四升九合。夏秋兩料免役錢。各九百貫。免役米五百四十九石五斗八升零二合。宋舊法。不以民戸應當差役。只收免役錢米。元朝至元十四年。立横州安撫司。十五年改横州路總管府。仍領縣二。《輿地紀勝》寧浦郡軍事。古百越之地。牽牛婺女之分野。趙佗王越地亦屬之。志。漢平南越。置合浦合州。即漢合浦郡之髙凉縣地今在髙州界。呉孫休分合浦郡。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領之。合浦北部。以都尉領之。又宋志引吳録云。孫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爲合晉武平呉。攺合浦屬國都尉。立寧浦郡。尉。立寧浦郡。晉志云。吳置寧浦郡。圖經序亦云。吳建安二十三年。吴立寧浦郡。與晉志合。而沈約宋志以爲晉武平吳。立寧浦郡。與吳録合。寧浦建宋齊因之。梁分立簡陽郡。隋平陳。廢寧浦簡陽二郡。仍於寧浦縣置簡州。攺簡州爲縁州。焬帝初。州廢爲寧浦縣。屬鬱林郡。唐平蕭銑。以鬱林郡之寧浦樂山縣。置簡州。攺南簡州。又攺南簡州曰横州。以横槎爲名。攺寧浦郡。復爲横州。五代爲南漢所有。輿宋平嶺南。地歸版圖。併樂山從化二縣入寧浦縣。又廢巒州。以武羅靈竹二縣。入永定縣來屬。今領縣二治寧浦。《元一統志》至元十三年冬。征取廣西。既克静江府。明年春横州遂納土焉。初立按撫司。十六年攺爲總管府。領寧浦永淳二縣。寧浦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國。晉梁隋唐宋本朝併入横州。《元一統志》唐志云。寧浦。州所治也。圖經云。吳立昌平縣。晉更名寧浦。沈約宋志云。寧浦今晉太康地記云。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呉録亦有此縣。則昌平縣恐是呉立也。元和郡縣志。以爲吳置寧浦縣。寰宇記。以隋煬帝置寧浦縣。然晉太康地及吳録以爲呉置昌平縣。晉攺曰寧浦。非吳及隋置寧浦也。輿地廣記云。梁分立簡陽郡。隋於此立簡州改爲縁州。唐爲南簡州。攺曰横州。皆以縣屬焉。宋㑹要云。開寳五年廢樂山嶺山從化三縣。隷寧浦。建炎以来不攺。元因之。 寧浦縣總叙。 寧浦本呉置昌平縣。屬寧浦郡。晉太康元年更曰寧浦縣。宋齊因之。梁屬簡陽郡。隋平陳。隷簡州開皇間。屬縁州。大業間。縁州廢。以縣屬蔚林郡。唐武徳四年爲簡州治所。貞觀八年屬横州。永正初。以寧浦樂山從化爲三縣。宋開寳五年。併樂山從化入寧浦。今管樂山從化南郷北鄉。元因之。永淳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宋永定。熈寧四年。省永定入寜浦。元祐三年復置永定。崇寧四年改曰永淳。本朝因之。《南寧府志》永淳縣本巒州。唐地理志。巒州永定郡下本淳州。武徳四年以秦桂林郡地置。五代爲僞漢劉隠所據。宋開寳四年嶺南平。廢巒州爲永定縣。屬横州。熈寧四年。省入寧浦。元祐三年復置。崇寧四年避章聖陵名。改永淳。管武羅脩徳靈竹南里四郷。 永淳縣總叙。 永淳縣。本巒州。唐地理志。巒州永定郡下木淳州。武徳四年以故秦桂林郡地。置永正元年。改名折納輕賁户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縣三。永定武羅靈竹。五代爲劉隠所據。宋開寳四年嶺南平。廢巒州爲永平縣屬横州。熈寧四年省入寧浦。元祐三年復置。崇寧四年避章聖陵名。改曰永淳。管武羅修徳靈竹南里四郷。元因之。分野《邕州志》本府前漢天文志。以牽牛婺女爲掦州。及觀地理志云。粤地牽牛婺女之分壄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界九州之掦。乃十三國之粤地。唐天文志亦云。自廬江南渉越門訖蒼梧。南海逾嶺表。自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爲星紀之分。韓文公送南海從事竇平序。亦曰。踰甌閩而南。皆百粤之地。於天文其次星紀。其星牽牛。則星紀言其次。牛女言其星。其實一也。近有杜光復者。爲州風士歌。又以爲雲南頭楚分尾者。據漢地理志云。越後爲楚所滅。豈以其地嘗屬楚乎。州之溪洞。外與西蜀接境。每嵗有蜀客至永平寨。故陶弼自邕州送唐觀外生歸洪井。其詩曰。家寄滕王閣。天南伴我遊。山川通益部。星斗近交州。州之分野。其大略如此。至到《郡縣志》本府東西八百六十二里。 南北三百七里。 東至京四千六百里。 東至賔州二百四十三里。 西至湳江隘五百二十里。 南至欽州二百四十五里。 北至冝州二百九十里。 東南至横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覊縻蘇茂州。三百三十五里。 東北至賔州。三伯五十二里。 西北至覊縻俄州。五百七十五里。《重修建武志》東北至州界。二百二十二里。又六十里至賔州。鏌鎁寨武縁縣北至州界。一百五十里。又八十里至宜州龍水縣。右江鎮横山寨太平寨東至州界一百二十里。又二十五里至横州永淳縣。崑崙關魚歩鎮建武軍境東西八百六十二里。南北三百七里。至京四千六百里。至行在六十一程。至静江府十五程。宣化縣遷隆鎮古萬寨左江鎮永平寨東南至州界一百三十里。又一百二十五里至横州。上八南至州界八十里。又一百五十五里至欽州。西北至州界横山寨七程。又西北無里堠皆覊縻州洞。西至州界四百七十里。又一百七十里至溪洞。西南至州界永平寨九程。又西南三十里抵外界。州境東西八百六十二里。南北三百七里至京四千六百里。至行在所六十有一程。至静江府一十有五程。 東至州界一百二十里。又二十五里。至横州永淳縣。 西至州界四百七十里。又一百七十里。至溪洞。南至州界八十里。又一百五十里至欽州。 北至州界一百五十里。又一百八十里至宜州龍水縣。 東南至州界一百三里。又一百一十五里至横州。西南至州界永平寨九程。又西南三十里抵外界。 東北至州界二百二十二里。又六十四里至賔州。 西北至州界横山寨七程。又西北無里地皆覊縻州洞。《元一統志》南寧府東北至上六千六百九十里。 東北至大都五千六百九十里。 東至横州永淳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欽州安逺縣界八十里。 西至左江古萬寨管下溪洞界九十里。 北至慶逺路龍水縣一百五十里。 東到横州永淳縣一百四十五里。 南到欽州二百三十五里。 西到左江古萬寨四百七十里。 北到慶逺路龍水縣三百三十里。 東南到横州二百一十里。 東北到賔州一百九十八里。西南到左江永平寨交趾界七百九十里。 西北到右江横山寨自杞國二千五十里。 横山寨。 東北至上都七千四百八十里。 東北至大都六千四百八十里。 東南至本路總管府五百二十里。 東至武縁縣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宣化縣界二百里。 西至特磨道界郍温縣八百里。北至歸仁州三百里。 東到慶逺府龍水縣城四百五十里。 南到本路宣化縣四百九十里。 西到特磨道九百里。 北到自祀國城一千六百五十里。 東南到武縁縣三百九十里。 東北到大理國界善闡府一千八百里。 西北到羅殿蠻國一千七百三十里。 西南到左江古萬寨三百一十里。 遷龍寨。 東北至上都六千九百里。東北至大都五千九百里。 東至本路總管府二百里。 東至本路宣化縣界六十里。 南至欽州靈山縣界三百四十里。 西至古萬寨吳洞界一百里。 北至宣化縣一百里。 東到本路城一百里。 南到欽州靈山縣四百里。 西到左江太平寨管下上思明州四百里。 北到武縁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南到欽州城四百五十里。 東北到宣化縣金城寨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左江太平寨四百八十里。 西北到古萬寨二百四十里。 古萬寨。東北至上都七千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大都六千一百五十里。 東至本路總管府四百六十里。 東至宣化縣如禾郷左江鎮一百五十里。南至遷龍寨界玉龍洞一百三十里。 西至太平寨界龍州一百里。 北至右江溪洞向武州界七百里。 東到本路城四百六十里。 南到遷龍寨城一百五十里。 西到交趾蘇茂州界一百五十里。 北到太平府一百六十里。 東南到遷龍寨二百里。 東北到右江横山寨三百一十里。西南到太平寨管下思明州五十里。 西北到太平寨一百二十里。太平寨。 北至上都七千二百七十里。 北至大都六千二百七十里。東北至本路總管府五百八十里。 東至古萬寨管卞安禮洞一百里。南至永平寨管下思凌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交趾排欄縣界一百里。北至太平府一百里。 東到本路城五百八十里。 南到交趾界太平柵二百里。 西到交趾排欄縣二百里。 北到左江古萬寨一百里。 東南到遷龍寨四百里。 東北到右江横山寨四百三十里。 西南到永平寨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交趾丘温縣一百八十里。 永平寨。 北至上都七千二百九十里。 北至大都六千二百九十里。 東北至本路總管府七百里。 東至交趾界太平柵一百里。 南至交趾丘温縣界九十里。西至太平寨龍州界六十里。 北至太平寨上思明州一百二十里。東到交趾交源州界一百里。 南到交趾丘温縣一百二十里。 西到太平寨龍州八十里。 北到古萬寨江州三百五十里。 東南到交趾廣源州二百里。 東北到太平寨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交趾國城七百五十里。 西北到太平寨一百里。宣化縣《南寧府志》東至潯州府貴縣界首管村庄三百零四里。自界首到潯州府三百里。共計六百零四里。 南至廣東欽州界團楊村四十里。自界首到欽縣二百二十里。共計二百六十里。 西至太平府羅陽縣界髙嶺六十里。自界首到太平府四百四十里。共計五百里。 北至慶逺府冝山縣楊村二百三十里。自界首到慶逺府三百里。共計五百三十里。 東北到栁州府賔州界首鋪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栁州府四百里。共計五百二十里。 東南到廣東欽州靈山縣界那旺村五十里。自界首到靈山縣二百三十里。共計二百八十里。 西北到田州府歸徳州界首武仕鋪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田州府三百里。共計四百七十里。 西南到思明府上思州界那蒙嶺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上思州一百五十里。共計三百里。東北至上都六千六百九十里。 東北至大都五千六百九十里。 東至横州永淳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左江古萬寨管下溪洞界九十里。南至欽州安逺縣界八十里。 北至武縁縣界二十五里。 東到横州永淳縣二百四十五里。 南到欽州安逺縣二百三十五里。 西到左江遷龍寨一百五十里。 北到武縁縣一百里 東南到横州寧浦縣二百一十里。 東北到賔州領方縣一百九十八里。 西南到永平寨七百六十里。 西北到右江橫山寨四百九十里。武縁縣《南寧府志》上至右江田州府强山縣三百二十里。 下至南寧府宣化縣一百里。 東至栁州府賔州思籠鋪一百一十里。 南至宣化縣髙峯嶺五十里。 西至右江田州府强山縣武士小江二百七十里。 北至慶逺府宜山縣楊村三百里。 東到栁州府賔州二百里。 南到南寧府宣化縣一百里。 西到田州府强山縣二百八十里。 北到慶逺府冝山縣五百七十里。 東南到南寧府長山驛一百里。 西南到南寧府宣化縣那龍寨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栁州府賔州上林縣羅降鎮一百四十里。 西北到田州府武籠峒二百里。《元一統志》東北至上都七千六十里。 東北至大都六千六十里。 東南至本路總管府一百里。 東至賔州上林縣界一百里。 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 西至右江横山寨溪洞歸徳州一百四十里。 北至慶逺路龍水縣一百里。 東到賔州上林縣一百七十里。 南到宣化縣三百里。 西到宣化縣那樓寨一百五十里。北到慶路龍水縣一百五十里。 東南到宣化縣金城寨一百二十里。東北到慶逺路二百三十里。 西南到左江古萬山寨三百九十里。横州《横州志》東至貴州界首村六十里。自界首村到貴州一百八十里。共一百八十里。 南至欽州立石村界一百二十五里。自立石村到欽州五十五里。共一百八十里。 西至永淳縣梁鷄村界一百里。自梁鷄村到永淳縣二十五里共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賔州學田村界一百二十五里。自學田村到賔州二十五里。共一百五十里。 東南到貴州界首村界六十里。自界首村到貴州一十二里。共七十二里。 東比到賔州解塘李村界六十里。自解塘李村到賔州四十里。共一百里。 西北到南寧府那晃村到南寧府五十里。共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欽州立石村界一百二十五里。自立村到欽州五十五里。共一百八十里。《元一統志》北至上都五千四百六十一里。 北至大都四千四百六十一里。 東至貴州界八十里西至邕州路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欽州路界六十里。 北至賔州路界一百四十里。 東到貴州一百三十五里。 西到邕州路二百二十里。南到欽州路二百四十里。 北到賔州路一百九十七里。 東南到欽州路二百九十里。 東北到貴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邕州路二百七十里。 西北到邕州路二百一十里。寧浦縣《横州郡志》東西各一百里。 南北各九十五里。 東至貴州界首五十里。 西至永淳界五十里。 南至欽州界首五十里。 北至永淳界四十五里。《元一統志》北至上都五千四百六十一里。 北至大都四千四百六十一里。 東至鬱林縣界八十里。 西至永淳縣界五十里。 南至靈山縣界六十里。 北至嶺方縣界一百四十七里。 東到鬱林縣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到永淳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到靈山縣一百八十里。北到嶺方縣二百四十里。 東北到鬱林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到嶺方縣二百四十里。 東南到宣化縣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靈山縣一百九十里。永淳縣《横州至》東至橫州蘇光蒙村界二十五里。到横州通計七十五里。南至欽州界臨枝村一百二十里。到欽州通計三百三十里。 西至南寧府界那晃村三十里。到南寧府通計一百九十五里。 北至賔州界學田村一百二十里。到賔州六十里。 東南到横州界蘇光蒙村二十五里。到横州七十五里。 東北到賔州界學田村一百二十里。到賔州六十里。西北到南寧府界那晃村三十里。到南寧府一百九十五里。 西南到欽州界臨枝村一百二十里。到欽州計三百三十里。《元一統志》北至上都五千五百八十一里。 北至大都四千五百八十一里。 東北至本路一百二十里。 東至寧浦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宣化縣界五十里。 南至靈山縣界八十里。 北至嶺方縣界一百里。 東到寧浦縣一百五十里。 西到宣化縣一百五十里。 南到靈山縣一百五十里。 北到嶺方縣一百三十里。 東南到寧浦縣一百三十里。 東北到嶺方縣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靈山縣一百七十里。 西北到宣化縣一百六十里。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五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