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第十

轻识古籍-繁体

共 5196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3-12-06 00:00

謀篇第十

爲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得其所因,則其情可求。見情而謀則事無不濟。

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言審情之,術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叅以驗之,然後竒計可得而生。竒計既生,莫不通達。故不知其所擁蔽。然此竒計非自今也乃始於古。之順道而動者蓋從於順也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爲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諸同情,欲共謀立事。事若俱成,後必相親;若乃一成一害,後必相疏,理之常也。

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同惡,謂同爲彼所惡。後若俱害,情必相親;若乃,  理必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

同異之分,用此而察。

故墻壞於其。隙,木毁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墻木毁由於隙節,况於人事之變生於同異。故曰斯蓋其分。

故變生於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言事有本根,各有從來,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條花葉,故曰變隙,然後生於事業。生事業者,必須計謀。成計謀者,必須議說。議說必有當否,故須進退之。既有黜陟,須事以爲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數一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使輕貨者出費,則費可全;使輕難者據危,則危可安;使達數者立功,則功可成。總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豈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術,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謀者因事興慮,宜知之而裁之。故曰因事而裁之。

故爲强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柔弱勝於剛强,故積弱可以爲强大。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爲直。少則得衆,故積不足可以爲有餘。然則以弱爲强,以曲爲直,以不足爲有餘,斯道術之所行,故曰道術行也。

故外親而内疏者說内,内親而外疏者說

外。

外。陽相親而内實疏者,說内以除其内疏。内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

若内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

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惡患,則因其惡也,以權量之;因其患也,爲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患惡既除,或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微而正之,符而應之,

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爲設符驗以應之。

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雖有爲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則或深不可救也,使

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計謀之用也。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公者揚于王庭,名爲聚訟,莫執其咎,其事難成。私者不出門庭,愼宻無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雖復潛謀,不如與彼要結。二人同心,物莫之間,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奇者,反經合義,事同機發。故正不如奇。奇計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巨者必與之言私。

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臣言私,則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見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見危也。

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莫强與之,將生恨怒也。教人當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爲益哉。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隂道而陽取之也。

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隂自爲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悅,明言以報之。故曰:隂道而陽取之也。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將欲去之,必先聽縱,令極其過惡。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縱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謂彼情寬宻,可令知者,可爲用謀,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寬宻,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爲用謀也,故曰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爲人所制也。

故聖人之道隂,愚人之道陽,

聖人之道内陽而外隂,愚人之道内隂而外陽。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爲存,而危不可以爲安,然而無爲而貴智矣。

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莫得申其計畫,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爲,惟智者可矣。故曰:無爲而貴智矣。

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衆人之所不能見。

衆人所不能知,衆人所不能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於智矣。

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爲之,所以自爲也;見不可,擇事而爲之,所以爲人也。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爲之,將此自爲;所不可見,擇事而爲之,將此爲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隂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貴於隂宻。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聖人之制道唯在隱匿。所隱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故曰:非獨忠信仁義。

道理達於此義之,則可與言。

言謀者曉達道理,能於此義達暢,則可與語至而言極矣。

由能得此,則可與穀遠近之義。

穀,養也。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寳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仁壽之域也。決篇第十一

爲人凡决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善至於誘也。有疑然後决,故曰必托於疑者。凡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患則惡。福患之理未眀,疑之所由生。故曰善其用福,惡其有患。然善於决疑者,必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

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懷疑曰惑,不正曰偏。决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後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受其决。

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謂疑者本其利善,而决者隱其利善之情,反託之於惡,則不受其决,更致疏遠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託於惡,疑者既不受其决,則所行罔能通濟。故有失利罹害之敗。凡此皆决事之失也。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隂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聖人善變通,窮物理,凡所决事期於必成。事成理著:者,以陽德决之;情隱言僞者,以隂賊决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决之;姦小禍微者,以蔽匿决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决之。

陽勵於一言,隂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勵,勉也。陽爲君道,故所言必勵於一。一,無爲也。隂爲臣道,故所言必勵於二。二,有爲也。君道無爲,故以平素爲主。臣道有爲,故以樞機爲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爲,必精微而契妙,然後事行而理不難。

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决之;

君臣既有定分,然後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於理既可,則爲之决也。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决之;

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爲决之。

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决之;

所謂惠而不費,故爲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爲之者,則可决之;

所謂知之所無奈何,,安之若命,故爲之决。

去患者,可則决之;從福者,可則决之。

去患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爲决之也。

故夫决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决成敗,難爲者。

治亂以之正,成敗之决,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爲。

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决也。夫以先王之聖智,無所不通,猶用蓍龜以自决,况自斯已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於通識者哉。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

被,及也。肉,肥也,謂饒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靜,則所及人節度無不饒裕。

善與而不靜,虚心平意,以待傾損,

言人君善與事結,而不安靜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傾損之期必至矣。有主位。

主於位者安徐正靜而已。

目貴明,耳貴聦,心貴智。

目明則視無不見,耳聦則聽無不聞,心智則思無不通。是三者無擁,則何措而非當也。

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

昔在帝堯,聦明文思,光宅天下,蓋用此道也。

輻凑並進,則明不可塞。

夫聖人不自用,其聦明思慮而任之天下。故明者爲之視,聦者爲之聽,智者爲之謀。若雲從龍,風從虎,霈然而莫之禦。輻凑並進,不亦宜乎。若日月照臨,其可塞哉。故曰:明不可塞也。

有主明。

主於明者以天下之目視也。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

崇德之術在於恢弘博納。山不讓塵,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流,故能成其深,聖人不拒衆,故能成其大。故曰:勿堅而拒之也。

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

言許而容之,衆必歸而防守。拒而逆之,衆必違而閉塞。歸而防守,則危可安,違而閉塞,則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納哉。

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

高莫過山猶可極,深莫過淵猶可測。若乃神明之位德術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其可測量乎哉。

有主德。

主於德者在於含弘而勿距也。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賞信,則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則受戮之人没齒無怨也。

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闇化矣。

言施恩行賞,耳目所見聞,則能驗察不謬,動必當功。如此,則信在言前,雖不見聞者,莫不闇化也。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姦者干君。

言每賞從信,則至誠暢於天下,神明保之如赤子,天禄不傾如泰山。又況不逞之徒,欲奮其姦謀,干於君位者哉。此猶腐肉之齒,利劎鋒接必無事矣。

有主賞。

主於賞者貴於信也。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

天有逆順之紀,地有孤虚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有隂陽向背之宜,有國從事者不可不知。又熒惑,天之法星,所居災眚,吉凶尤著。故曰:雖有明天子,必察熒惑之所在。故亦須知也。

有主問。

主於問者須辨三才之道。

心爲九竅之治,君爲五官之長。

九竅運爲心之所,使五官動作,君之所命。爲善者君與之賞,爲非者君與之罰。

賞善罰非爲政之大經也。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

與者,應彼所求。求者,應而無得。應求,則取施不妄;得應,則行之無怠。循性而動,何勞之有。

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乆長。

因求而與,悅莫大焉。雖無玉帛,勸同賞矣。然因逆理,禍莫速焉。因之循理,固能長乆者也。

有主因。

主於因者貴於循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羣臣生亂。

周謂遍知物理。於理不周,故羣臣亂也。

家于其無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開。

家,猶業也。羣臣既亂,故所業者無常,而内外閉塞,觸途多礙,何如知所開乎。

開閉不善,不見原也。

開閉,即捭闔也。既不用捭闔之理,不見爲善之源也。

有主周。

主於周者在於遍知物理。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用天下之目視,故曰長視。用天下之耳聽,故曰飛耳。用天下之心慮,故曰樹明者也。

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姦莫不闇變更。

言用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故千里之外,隱微之中,莫不玄覽。既察隱微,故爲姦之徒絶邪於心胷,故曰:莫不闇變更也。

有主恭。

主於恭者在於聦明文思。

循名而爲實,安而完。

實既副名,所以安全。

名實相生,反相爲情。

循名而爲實,因實而生名。名實不虧,則情在其中。

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

名當自生於實,實立自生於理。

理生於名實之德,

無理不當,則名實之德自生也。

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有德必和,能和自當。

有主名。

主於名者在於稱實。

轉丸、胠亂二篇皆亡。

或有莊周胠篋而充次第者。按:鬼谷之書崇尚計謀,祖述聖智。而莊周胠篋乃以聖人爲大盜之資,聖法爲桀跖之失,亂天下者聖人之由也。蓋欲縱聖棄智,驅一代於混茫之中,殊非此書之意,蓋無取焉。或曰轉丸、胠篋者,本經中經是也。

鬼谷子卷中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