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先生文集卷第六十九
共 843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6 22:51
臨川先生文集卷第六十九
論議
祿隱
太古
原敎
原過
進說
取材
興賢
委任
知人
風俗
閔習
祿隱
孔子叙逸民,先伯夷、叔齊而後栁下惠,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也。栁下惠,降志辱身矣。孟子叙三聖人者,亦以伯夷居伊尹之前。而揚子亦曰:孔子高餓顯,下祿隱。夫聖人之所言高者,是所取於人而所行於已者也;所言下者,是所非於人而所棄於已者也。然而孔、孟生於可避之世,而未嘗避也,蓋其不合則去,則可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矣。至於揚子,則吾竊有疑焉爾。當王莽之亂,雖鄕里自喜者知逺其辱,而揚子親屈其體,爲其左右之臣,豈君子固多能言而不能行乎?抑亦有以處之,非必出於此言乎?曰:聖賢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豈固欲爲此不同哉?蓋時不同,則言行不得無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時不同而固欲爲之同,則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於聖人而道不同,則其爲小人也孰禦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聖賢之宗於道,猶水之宗於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嘗同也,至其宗於海,則同矣。聖賢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甞同也,至其宗於道,則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於海;聖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於道。孟子曰:伯夷、栁下惠,聖人也,百世之師也。如其高餓顯,下祿隱,而必其出於所高,則栁下惠安擬伯夷哉。楊子曰: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蓋言事雖曲而通諸道,則亦君子所當同也。由是而言之,餓顯之高,祿隱之下,皆迹矣,豈足以求聖賢哉?唯其能無係累於迹,是以大過於人也。如聖賢之道,皆出於一,而無權時之變,則又何聖賢之足稱乎?聖者,知權之大者也;賢者,知權之小者也。昔紂之時,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此三人者,道同也,而其去就若此者,蓋亦所謂迹不必同矣。易曰:或岀或處,或黙或語。言君子之無可無不可也。使揚子寧不至于耽祿於弊時哉?蓋於時爲不可去必去,則揚子之所知亦巳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