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轻识古籍-繁体

共 3767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6 01:01

序跋

景祐元年九月,祕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所印兩漢書,文字舛譌,恐誤後學。臣謹叅括衆夲,旁据它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

詔送翰林學士張區觀等詳定聞奏,又命國子監直講王洙與靖偕赴崇文院讎對。二年三月,靖又上言:案顔師古叙例,去班固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劭等各著音義,自名其家。至西晉晉灼集爲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辨二學當否,號曰漢書集注。永嘉之亂,此書不至江,尤有臣瓉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揔集諸家音義,稍以已見續廁其末,掎摭前說,多引汲冡竹書,凡二十四卷,分爲兩帙,凡稱集解音義,即其書也。蔡謨全取此書,散入衆篇,自是以來,始有注夲。至唐太宗時,皇太子承乾命顔師古更加刊整,删繁補略,裁以已說,儒者伏其詳博,遂成一家。揔先儒注解名姓可見者二十有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闕載者殆半。考其附著及舊說所承,注釋源流,名爵年次,謹條件以聞,望徳刻于夲書之末,庶令學者啓卷具知。奏可。今列之如尤。

荀恱,字豫,頴川人,後漢祕書監。

服䖍,字子愼,榮陽人,後漢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

應劭,字仲瑗。汝南南頓人,後漢蕭令、御史營令、泰山太守。

伏儼,字景宏,琅邪人。

劉德,北海人。

鄭氏舊傳晉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瓉以爲鄭德,今書伹稱鄭氏。

李斐不詳所居郡縣。

李竒,南陽人。

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爲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後漢末荆州從事,魏建安中爲甘陵府丞。

張揖,字稚讓,清河人。魏太和中爲博士。

蘇林,字孝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祕書監、散騎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成侯。

張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侍郎、兵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後轉爲監,封廣陵亭侯。

瓉昭,不詳何郡縣人。

韋昭,字洪嗣,吳郡雲陽人,爲吳尚書郎、太史令、中書郎、博士祭酒、中書僕射,封高陵亭侯。

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

劉寳,字道宇,高平人,晉吏部侍郎。

臣瓉,不知何姓。案裴駰史記序云:莫知氏姓,韋稜續訓又言未詳。而劉孝摽類苑以爲干瓉,鄭元注水經以爲薛瓉。姚察訓纂云:案庾翼集,干瓉爲翼主簿、兵曹叅軍,後爲建威將軍。晉中興書云:翼病卒,而大將干瓉等作亂,翼長史江虨誅之。干瓉乃是翼將,不載有注解漢書。然瓉所采衆家音義目,服䖍、孟康以外,並因晉亂湮滅,不傳江左。而高紀中瓉案茂陵書,文紀中案漢禄秩令,此二書亦復亡失,不得過江。明此瓉是晉中朝人,未喪亂之前,故得具其先輩音義及茂陵書、漢令等耳。蔡謨之江左,以瓉二十四卷散入漢書,今之注也。若謂爲干瓉,乃是東晉人,年代前後,了不相會,此瓉非干,足可知矣。又案:穆天子傳目録亡。祕書校書郎中傳瓉校古文穆天子傳已記。穆天子傳者,汲縣人不凖盜發古塜所得書。今漢書音義臣瓉所案,多引汲書以駮衆家訓義。此瓉疑是傳瓉,瓉時職典校書,故稱臣也。顔師古曰:後人斟酌瓉姓,附之傳族耳。旣無明文足取信。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洪農太守。

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領祕書監、都督徐兖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楊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贈侍中、司空,謚文穆公。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後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禄大夫、司徒、東郡公。撰荀恱漢紀音義。

顔籕,字師古,雍州萬年人。唐中書侍郎兼通直散騎常侍、祕書監、洪文館學士,封琅邪縣子。

二年九月校書畢,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損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字。

右宋景文公以諸本參校,手所是正,並附古注之末。至正癸丑三月十二日,雪林俔瓉在凝香閤謹閲。

此北宋精刊景祐本漢書,爲余百宋㕓中史部之冠,蔵篋中三十來年矣,非至好不輕示人。郡中厚齋都轉偶過小齋,曾一出示,継於朋好中時一及之。奈余惜書癖深,未忍輕棄,并不敢以議僧,致蔑視寳物。因思都轉崇儒重道,昔年出資數萬,敬脩文廟,其誠摯爲何如?知天必昌大其後,以振家聲,故近曰收蔵古藉嗜好之篤,訪求求勤,一至于此,則今又何敢自秘所蔵,獨寳其寳耶?君家當必自能讀是書者,敢以鎭庫庫物輟贈爲預兆云。

乙亥季冬 士礼居主人識

顔注班書行世諸刻,大約源扵南宋塹夲,文句或用三劉、宋子京之說,或校刊者用意添改,往往致而乘字尤多,此以後人文理讀前人書之福。惟是刻乃景祐祐年監夲,獨存北宋時面目,惜補版及剜换豦與從取正,然據是可以求其添改之跡,誠今日希世寳岌也。後之讀書幸知而珍重之。嘉慶戊午用校時夲一遇扵讀未見書齊,其所取正文多别記,兹不論。澗萍顧廣圻

此爲百宋一廛中史部之冠,今藏瞿氏鐵琴銅劍樓。錢曉徵、黃蕘圃、顧千里均定爲北宋景祐刊本。原闕溝洫、藝文二志,配以大德覆本,又殘損漫漶者十餘葉,亦以元刻補配。是本之勝,瞿氏藏書目録紀述綦詳,兹可不贅。卷中原有明人周迂叟朱墨校語,蠅頭細楷,不可縮印,且所録爲宋劉之問刊本。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吳騫愚谷文存、楊紹和楹書隅録均作之同,瞿氏書目作之冂,惟王先謙漢書補注作之問,嘉靖南監本同,但字稍模胡。余見初印宋本,實作之問。宋祁校語,今武英殿本悉已采入,人盡獲見,故悉芟削。昔全謝山、錢警石均於宋祁校語有所不滿,謝山至斥爲南渡末年麻沙坊中不學之徒依托爲之。所舉五疑,言之成理。後人依托,事或可信,然竟謂所引南本、浙本、越本、邵本信口揑造,則未免過甚其詞。按武英殿本齊召南跋,凡監本脫漏,並据慶元舊本補缺訂譌。又卷一上考證謂監本脫宋祁一段,今從宋本。凡三劉刊誤、宋祁朱子文諸說,别以一圈,脫者俱補。是則殿本所采,悉出之問刊本無疑。綜計所引有淳化本、景德本、景本、監本、學官本、學本、史館本、江南本、江本、南本、南浙本、江浙本、兩浙本、浙本、吳越舊本、越本、建本、邵本、唐本、韋本、趙本、晏本、王本、楊本、謝本、郭本、姚本、李本、别本、舊本、古本、新本並景祐本,或同名異稱,或渾言泛指,實亦不過二十餘種。景祐元年,余靖上言,已有參括衆本之語。崇文總目亦云:宋祁、余靖等讐對三史,悉取三館諸本以相參校。此二十餘種者,安知不卽在所謂衆本諸本之中,卽有非宋祁及見之本,而景祐刊成至之問刻跋之慶元嗣歲,中更百六十載,當時剞劂盛行,班史人所必讀,公私各家,安知無好事之徒,私淑宋說,參以已見,競爲流通,災及梨棗,遂致精麤美惡並行於一時也。是本爲宋祁、余靖諸人校定,增損改正凡若干字,俱有紀録,至極精審。核之宋祁校語,與相印合者,凡四百九十餘條,則其所引之本,亦必各有由來,愼選精擇,而非無知妄作者之所能爲。高郵王念孫精於讎勘之學,其校漢書,往往引宋祁校語以糾正時本。翟氏目録所舉二條外,如武紀征和三年丞相屈氂下獄要斬,妻子梟首,是本無子字,與所謂舊本合。元紀永光元年賜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級,爲父後者民一級,是本無爲父後者四字,與所謂越本合。禮樂志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是本無明字,與所謂邵本合。郊祀志上以牡荆書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大一三星爲泰一薩旗,是本無旗字,與所謂越本、新本合。又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是本空作坎,與所謂邵本合。又遂至東萊,東萊宿留之,是本不疊東萊二字,與所謂淳化本合。地理志上桂陽郡桂陽匯水南至四會入鬱林,是本無林字,與所謂景本合。王陵傳平日各有主者,是本無各字。酈商傳得丞相、守相、大將軍各一人,小將軍二人,是本無二軍字。周昌傳於是苛昌自卒史從沛公,是本自作以,皆與所謂越本合。任敖傳蒼尤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邃律歷,是本尤好作凡好,與所謂學官本合。申屠嘉傳其見寵如是,是本無見字,與所謂越本合。鼂錯傳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是本音作指,與所謂學官本、越本合。鄭當時傳客至亡貴賤,亡留門下者,是本無下字,與所謂邵本合。枚乘傳此愚臣之所以爲大王惑也,是本無以爲王三字,與所謂景德本合。又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是本無之字。霍去病傳元狩三年春爲票騎將軍,是本三年作二年,皆與所謂越本合。公孫敖附傳以將軍出北地,後票騎失期,是本無失字,與所謂景德本合。司馬相如傳子虚賦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律崪,是本無隆崇律崪四字。又諭告巴蜀民檄今奉幣使至南夷,是本使作役。司馬遷傳及如左邱明無目,孫子斷足,是本無明字。武五子燕剌王旦傳是時天雨,虹下屬宫中,飲井水,井水泉竭,是本無泉字。嚴助傳留軍屯守空地,曠日持久,是本持作引,皆與所謂越本合。匡衡傳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本在職作布職,與所謂越本、别本合。孔光傳故覇還長安,子福名數於魯奉夫子祀,是本無安字,與所謂浙本合。南粤傳大后怒,鏦嘉以矛,是本鏦上有欲字,與所謂别本合。敘傳下後昆承平,亦有紹土,是本作亦猶有紹,與所謂監本、浙本、越本合。此皆時本誤而景祐本不誤,宋祁所舉各本亦不誤者。其他訛文、脫字、衍文、俗字,爲景祐本所不免,且賴所舉各本以是正者,亦尚不尠。經王氏之甄録,而原有之價值益明。平心論之,之問鐫刻之時,旣見景祐本,而又見同時通行之本,意在集取衆長,襲謬沿訛,遂亦並至。所舉各本,今無一存,而猶得考見一二,爲讀班史者之助,且以補景祐本之不及,不可謂非之問功也。余夙爲之問不平,因校是本而爲之辨護如右。海鹽張元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