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轻识古籍-繁体

共 6918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3-12-08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程子》《傳》二以陽剛得中。上應扵五。五以柔順得中下應扵二。君臣同徳。是以剛中之才。為上所專任。故二雖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四者處泰之道也。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无節。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為寛裕詳宻。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无深逺之慮。有暴擾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用馮河。泰寧之世。人情習扵乆安。安扵守常。惰扵因循。憚扵更變。非有馮河之勇。不能有為扵斯時也。馮河。謂其剛果足以濟深越險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漸至扵衰替。盖由狃習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不能挺特奮發以革其弊也。故曰用馮河。或疑上云包荒。則是包含寛容。此云用馮河。則是奮發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乃聖賢之為也。不遐遺泰寧之時。人心狃扵泰。則苟安逸而已。烏能復深思逺慮。及扵遐逺之事哉。治夫泰者。當周及庶事。雖遐逺不可遺。若事之微隠。賢才之在僻陋。皆遐逺者也。時泰則固遺之矣。朋亡。夫時之既泰。則人習扵安。其情肆而失節。將約而正之。非絶去其朋與之私則不能也。故云朋亡。自古立法制事。牽扵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若夫禁奢侈。則害扵近戚。限田産。則妨扵貴家。如此之類。既不能斷以大公而必行。則是牽於朋比也。治泰不能朋亡。則為之難矣。治泰之道。有此四者。則能合扵九二之徳。故曰得尚于中行。言能配合中行之義也。尚。配也。《朱子本義》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穢。而果斷剛决。不遺遐逺。而不昵朋比。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趙與迿易遺說》朱子語錄。問。好學論似多頭項。曰。伊川文字都如此多頭項。不恁纒去。其實只是一意。如易傳包荒。便用馮河。不遐遺。便朋亡。意只如此。他成四項起了纒說。此論須做一意纒看。蔡念成集錄《王弼註》體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穢。受納馮河者也。用心弘大。无所遐棄。故曰不遐遺也。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如此乃可以得尚于中行。尚。猶配也。中行。謂五。苞。本作包。必交反。下卦同音。薄交反。荒。本亦作㐬。音同。鄭注禮云。穢也。說文。水廣也。又大也。鄭讀為康。云虚也。馮。音憑。注同。穢。扵廢反。《陸徳明音義》見前王弼註《孔頴逹正義》包荒用馮河者。體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穢之物。故云包荒也。用馮河者。无舟渡水。馮陵于河。是頑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馮河也。不遐遺者。遐逺也遺棄也。用心弘大。无所踈逺。棄遺扵物。朋匕者。得中无偏。所在皆納。无私扵朋黨之事。亡。无也。故云朋亡也。得尚扵中行者。中行。謂六五也。處中而行。以九二所為如此。尚。配也。得配六五之中也。《李鼎祚集解》九二包荒。 翟玄曰。荒。虚也。二五相應。五虚无陽。二上包之。 用馮河。不遐遺。 荀爽曰。河出於乾。行於地中。陽性欲升。隂性欲承。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雖遼逺。三體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遺。 朋亡。得尚于中行。 荀爽曰。中謂坤一朋。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都㓗易變體義》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此泰之明夷也。而爻辭云爾者。夫用晦而明者。君子莅衆之道。而明夷之所貴者也。泰之時。君子道長。而以其類進者衆矣。小人莫得而預焉。或不及。或太過。或逺乎已。或比乎已。无所分别。一視而同焉。然其質不齊。所遇不等。而所以為君子之道者。則一。是其所以用晦者未嘗不明也。此其所以為泰之明夷。而與明夷之本體異矣。《王萃叟音訓》荒 陸氏曰。本亦作㐬晁氏曰。虞云㐬。大川也。說文作㐬易包㐬。用馮河。字書又作㵁。鄭讀為康。大也。說之按象數无田穢之荒。今人猶有水巟之語。其失自王弼如象辭巟河是一事。《趙復齋說》離初與三而應。五不以剛為朋而配于中中貴扵剛故也。既主於中。於包荒用馮河也何有。《蔡節齋訓解》荒。逺也。无舟渡河曰馮。謂勇者。包荒。所包者逺也。用馮河。勇者亦用也。不遐遺。謂自近至逺也。朋亡。謂不獨用其朋類也。包荒與不遐遺似。而不遐遺實也。用馮河與朋亡似。而朋亡廣也。其於地則无所不周。於人則無所不用。所以為泰也。尚。與尚公主之尚同。中行。五也。泰之六爻。唯此以剛居中。故備泰之道。《馮椅輯註》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同三陽以進而无私之象。包。一作苞巟。今荒。不治也。馮今憑。徒渉曰馮河。遐逺也。謂外三隂。朋。謂内三陽也。巟謂初。馮河。謂三也。 得尚于中行。占行道也。謂六五中道之主。尚。上之也。配也。《趙汝楳輯聞》九二。包荒。止得尚于中行。說文。勹。北交反。裹也。又包。音義同。勹荒有數義。怠荒訓肆。荒服訓逺。卒荒訓虚。荒度訓大。今義謂所包者大也。小則有遺才矣。詩小旻。不敢馮河。毛氏曰。徒渉曰馮。謂勇健也。遐逺也。遺。棄也。朋。三隂三陽也。尚。猶尚主之尚。中。指六五也。 二秉剛徳。居位中正。有用泰之才。六五大君虚已下應。得專用泰之任。是以大度并包。馮河之夫。不以勇而擯斥。遐逖之人。不以隱而佚遺。君子小人。咸得其職。朋黨盡亡。然後能尚于六五之中行。副其委寄之意。用泰之功。至此極矣。人曰泰難否。易。治少亂多。自古而然。今群賢方盛。所當屏絶小人。俾无遺類。乃爾薫蕕同器。寧不轉泰為否乎。曰。斯術也。必九二而後可。泰之時。三陽三隂。君子小人。常對立於天下。天地不能使草木无荆棘。聖人不能使人品皆君子。唯九二剛明則隂柔。難惑正位。則闔闢自我。居中則張設不偏。得君則上下志同。於是乃可翕受兼収。包括无遺。小人方幸君子之見容。亦將革面易心。受君子指役。以共成泰道。是不唯不敢梗吾泰。亦不足為泰道害也。小人雖非吾黨。豈无才智。亦欲粗見扵當時。儻痛排窮治使无所容。則妖狐潜伏。狡䑕夜動。將乗吾謀慮所不及。倐起而為大害。自古小人失位。卒禍君子者可鑒矣。不協極。不罹咎。皇則受之。乃皇極之盛世。共鯀與舜禹並列堯廷。不害成巍巍蕩蕩之名。不然。名節黨錮而漢衰。南衙北司。迭勝負而唐亡。《姑汾遁叟証類指龜》剛中應五。任重至公。含容荒穢。不棄暴武。除去私朋。貴行中道。方之古人。如郭子儀事唐。用兵至公。羗戎感徳。包荒也。懷恩心服。用馮河也。不私已愛。得尚中也。《丁易東象義》剛居柔。在下卦之中。上應六五。為泰之主。得乾中爻。上包三隂。有包荒象。荒猶言八荒也。天居地下。天包地也。天包乎地。介其中者有水焉。三處天地之間。馮河者也。二用三有用馮河象。初最逺。五二不遺。初有不遺遐逺象。朋者。陽之朋類。合三陽言之。二獨位隂。朋亡之象。二之五得尚于中行。尚。猶尚主之尚。中行。指五。象傳所謂中以行願也。尚五之妹。謂六四也。 以象變言之。六五坤體而互震。坤為地。震為萑葦。故以荒言。下乾有伏坤。坤為包。而又包乎坤。故以包言。二互兊為澤。河之象也。徒渉為馮。三互震為足。馮河象。又二動互坎之五。則成既濟。今未行亦馮河象。乾為天。際逺也。故不遐遺。九二互兌為朋。故以朋言。 或問二五正應。今謂二與四配。何也。曰。歸妹之妹。指兌而言。此卦之四。即彼之三耳。盖五。君也。不容為二之偶。所配者五之妹耳。四互兌為少女。五之妹也。二伏艮為少男。兌之配也。故此象傳曰中行。而五曰中以行願。四曰中心願也。中心願者。妹願有所歸也。中以行願者。九五兄。而行四之願也。而二則尚于中以行願之君。而得中心願者為之偶也。曰四與三比。互震與互兌比。歸妹之四。即此之三。何不歸四扵三。而歸二曰三。互震長兄。豈容與兌妹為配。九二與六五正應。故但以五命而歸二也。 此爻言九二用三而不遺。初亡其私昵而同應五。且得四也。《黄氏日抄》用馮河。 蔡云勇者亦用也。與程說不同。《吳澄纂言》九二。九居第二畫。為泰之明夷。 包巟。象也。包者。古人盖以茅葦之屬。包裹魚肉也。凡易中言包者。皆謂陽畫。巟。與【㐬+皿,上下】通。血也。九二變為柔。互坎之隂畫為血。九三陽畫在外包之。郊祭天神。燔紫之後。最先進血。禮記曰。郊血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包【㐬+皿,上下】。謂包裹牲血以進。而逹誠扵天也。二五正應。五。天之位也。而隂上升以交乎天。二。地之位也。而陽下䧏以交乎地。此禮所謂升中于天饗帝于郊者。陽象天神。隂象下地。主祭之人。二之交五。猶包裹祭天之血。以逹誠于上也。巟。諸本作荒。今依許慎說文。及虞翻本作巟。考象義當作【㐬+皿,上下】。諧聲字從省。故去血。其後傳寫之訛。下无血而上加艸。則失其義矣。 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占也。徒渉曰馮河者。流水之名。遐。逺也。遺。謂物有遺失。亡。去也。九二剛變為柔。二三四互坎為水之流。三四五互震為足之動。初二三成離。雖有舟象。然震足動扵前。而舟在其後。為舍舟而徒渉之象。九二實變而虚。為失物之象。不離本位。不遐之象。不遐而遺。猶曰不逺而復也。初陽在水之内。不與同渉。朋亡之象。陽猛扵進。故其占為用之。以徒渉河水。則不逺而已有所遺失。朋類亦皆亡去。此戒其進之銳也。 得尚于中行。占也。尚。配之在已。上者。謂六五也。中行。中路也。五居上卦之中。故曰中行。其占雖朋亡扵下。而得配扵上也。《呉澄纂言外翼》河 泰二用馮河。馮。謂徒渉。河流水之大者。泰九二變為柔。二三四互坎為水。三四五互震為足。不用舟而徒渉之象。 行。 泰二。復四。益三四。夬五。中行 无妄。三行人上行有眚。 明夷初君子于行。 震。三行无眚。 艮彖。行其庭。 行。道也。詩言周行景行是也。震為大塗。泰復无妄明夷益夬艮皆有震。謙豫言行師。亦是有震。《俞琰集説》九二包荒。止得尚于中行。荒。與書說命荒野之荒同。初九在下。剛而不中。荒野草茅之士也。九二包容之。故曰包荒。若九三。則非但剛而不中。又處健體之極。徒歩渉河。死而无悔者也。九二亦用之。故曰用馮河。馮。音憑。詩小旻云。无敢馮河。毛氏註云。馮陵也。三隂在外雖逺。九二亦不棄之。故曰不遐遺。朋。謂坤之朋。六四上六是也。中行。指五。尚。配也。五交扵二。則五也䘮其坤朋。而二也得尚乎五。故曰朋亡。得尚于中行。向使六五不朋亡。而唯與六四上六為黨。則二欲上交于五。其可得乎。《胡炳文通》隂爻雜。有荒穢象。包之者。二柔虚也。用馮河。又見九之為剛。隂在外。有遐逺象。不遺之者。九剛大也。朋亡。又見二之為中。大槩泰卦三爻。得隂陽之中。五二兩爻。又各適隂陽之中。只九二一爻。亦自有中行之象。若有包容而无斷制。非剛柔相濟之中也。必包容荒穢。而又果斷剛决。則合乎中矣。雖不遺遐逺。而或自私扵吾之黨類。則易至偏重。非輕重不偏之中也。惟不遺遐逺而又不昵朋比。是不忌逺。又不泄邇。合乎中矣本義兩而字當細玩。或曰中行。五也。尚。如尚公主之尚。亦通。《董真卿會通》雙湖先生曰。初在地下有荒野象。三剛前互兌澤。有馮河象。本爻才剛位中。故能包後用前。以進而成泰道。所謂不遺遐逺。不昵朋比。上合乎中行之主者也。盛矣哉。 龍氏仁夫曰。按泰否皆言包。泰之包荒。包容夫在外者也。否之包承包羞。包蔵夫在内者也。此君子小人之辨。《齊履謙本說》荒。不材者也。馮河。材者也。或包之。或用之。遐。逺我者也。朋比。近我者也。或情可恕之。或誼不以私厚之。九二以陽交隂。而履泰之道于下者。故發此誼。馮河。小人之有濟材者。匹行曰中。兩物匹偶。中分而行。漢書周勃傳。尚公主不相中。如淳曰。猶言不相合當也。二中字訓正同。而顔師古音竹仲反。意尤明白。《梁寅參義》九二以剛中而應六五之柔中。此大臣當治泰之任者也。故於此備言處泰之道焉。包荒者。其量之寛也。用馮河者。其行之勇也。不遐遺者。其慮之周也。朋亡者。其心之公也。九三以剛而柔。其有不寛乎。以剛而進。其有不勇乎。以剛而明。其有不周乎。以剛而中。其有不公乎。夫寛而有勇。周而不比。君子之成徳也。大臣之當務也。占者能如是。其合於九二中行之道乎。《易纂》饒氏曰。與二陽相比居中。而不倚為朋亡之象。泄邇忘逺。非中也。《張有成絰義》得尚于中行。 天下有不可必得之才。聖人有不為已甚之法。故泰之時。聖人以中和之道。并容天下之才者也。彼其入泰之初。正類日伸。而小人固有革面而趨於泰者。一律而簡之可也。而聖人天地之量。并包而並録之。以為天下之才不可必得。深思中行之志而與之。亦庶幾焉。則凡可挽而歸之中者。所不棄也。泰之九二曰云云。妄意如此。尚云者。庶幾之辭也。尚不愧於屋漏。庶幾其无愧也。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庶幾乎其充之也。天下之事。不獲乎上。而後思其次。不得其常。而後出其權。盖人心惟勉強於不得已之餘。而後有委蛇曲折之態。况夫才之生也。長短小大。至為不齊。有如聖賢君子之間見於世。而後泰通之治始行扵天下。泰固君子為之也。而小人介乎其間。无乃薫蕕之不相入耶。而聖人以為不可必得。則惓惓於中行之士。猶有庶幾之意。盖聖人之心惟寛也。故不肯已甚以却人。顧以為善惡之相乗。邪正之相傾。亦何極也。刻畫於吾意之所欲。而所不欲者。則不毫毛快於吾心矣。然相乗者迭興。相傾者方来。則吾之術。不亦遂窮於此哉。天下固有中行之士。雖未造乎聖賢君子之域。而亦不至棄於放僻邪侈之外。則海㴠春育。无寧啓其利喙以虧吾泰通之治。則荒可包也。馮河可用也。遐不遺之可也。而况天下中行之士。不如是之寥落也。則夫泰之道純徳備。聖化修明。将无一夫不得自遂其鳶飛魚躍之性。而聖人用才之法。寧不庶幾於中行也哉。夫才不能无異。故不能皆賢。此天地之理。而易之所著於隂陽消長之際者也。古之聖人。卷曲待下。而無一毫厭。惡斯人之意。故下雖不能无不善之士。上亦不能使之有不善之名。尭推之扵四凶之大。彼其驩兠。放齊。語若不勝嗟歎。而不敢軽有所拂。至扵四岳言鯀。猶加欽恭而使之往觀。此固聖人天地之量。而常欲挽斯人扵中道之歸。而卒不果也。悲夫。後世之不識此心也。而琴張曽晳之徒。夫子取之。猶不免斯世之疑。嗚呼。曷不以泰之九二求之乎。《解觀経義》九二。包荒。止得尚于中行。 大臣當治泰之任。故聖人備言其處泰之道。泰者。上下交而其志同之時也。九二以陽剛得中之臣。上應六五柔順得中之君。盖居大臣之任。有治泰之才。而主治乎泰者也。然必容之以包荒之量。决之以馮河之勇。外不遺扵遐逺。内不昵扵朋比。四者不偏。然後能合乎此爻中行之義。故曰得尚于中行。此則聖人所繫之辭。以明處泰之道者也。然則當治泰之任。而能盡其處泰之道。非有九二之才之徳者。孰能與扵此。泰卦之九二曰云云其義如此。嘗謂有天地之泰。有君臣之泰。隂陽之氣交和。而萬物遂其化育之功。此所謂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志交通。而天下臻扵和平之治。此所謂君臣之泰也。然而天地之泰。其在氣化也不能无盛衰。君臣之泰。其扵人事也不能无得失。故夫致泰之非難。而處泰之為難。有以致之而无以處之。則崇之極者圯之端。滿之至者覆之漸。又安知今日之泰。不以為他日之否乎。昔唐虞君臣。更相戒敕。兢兢業業之念。常存乎一日二日萬幾之餘。而精一執中之語。尤謹扵十六字傳心之際。盖其泰和盛治。所以不可及者。政以其能盡處泰之道。則夫泰之為卦。從可知矣。自今觀之。内乾外坤之卦為泰。以乾之三陽而居乎内。以坤之三隂而居乎外。是天地之氣。交通和暢而為泰者也。九二在三陽之中而居隂位。又能不過乎中。盖大臣有陽剛居中之徳。而上與六五柔順得中之君。同徳相應。故治泰之任。主二而言。聖人扵九二之爻。明其處泰之道。故舉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四者以盡其中行之義。中行之義盡。而處泰之道得。處泰之道得。而治泰之任可以无膠矣。且夫泰寧之世。人情溺扵安肆。庶事无節。蠧弊未免扵積滯。故治之者。必泰其含弘之度。恢其容納之量。有詳審精宻之功。而无紛更煩擾之患。然後弊革事理。而人安之。是故謂之包荒。言其扵荒穢无不包容之也。夫泰寧之時。人情樂扵因循。憚扵改作。紀綱未免扵廢弛。故治之者。必奮其刈果之用。制其决斷之宜。有作興鼔舞之機。而无苟且怠惰之失。然後政修事立。而國頼之。是故謂之用馮河。言其如馮河之致其勇决也。若夫事理之深隠。而思慮有所未及。賢才之僻陋。而任用有所未至。此皆遐逺之易遺者也。苟非有不遺之明。而念慮或不能以周徧。則所以治泰者。見扵近而不見扵逺矣。故又欲其不遐遺。若夫限田宅而害扵戚近。禁奢侈而妨扵貴勢。此皆朋比之不能亡者也。苟非有朋己之實。而法令或至扵沮格。則所以治泰者。由扵私而不由扵公矣。故又欲其朋亡。有包荒之量。而不决之以馮河之勇。固非所以合乎中行。有不遐遺之明而不行之以朋亡之公。亦非所以合乎中行。是必量足以容之。勇足以决之。明足以燭之。公足以成之。而後剛柔不偏。知仁兩盡。以之為已。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天下國家。則三綱正。九疇叙。无所施而不得其當其能合乎此爻中行之義。而謂之得尚于中行也宜哉。雖然。聖人扵九二之爻。其言處泰之道備矣。而扵大象復有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之辭何也。盖周公之爻辭。所謂得尚于中行者。特論其所存而已。未及乎政事之施也。至扵夫子之大象。所謂財成輔相以左右民。則盡其法制品節之詳。而所以參賛化育之功。扵是无以加矣。然所謂財成者。乃所以制其過。所謂輔。相者。乃所以補其不及。則亦不過欲歸扵中道而已。豈有他哉。君子觀繫易之辭。而後知中也者。聖人傳心出治之本。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八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