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0获赞0粉丝0关注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
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次于第九伟大的17世纪画家林布兰。1861年梵高开始接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工作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尤其在梵高待在法国阿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有种说法是梵高生前出售的画作《红色的葡萄园》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他们终生的情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影视作品
茅舍
梵高早期的作品色调灰暗,主要以静物和人物为主,题材多为表现乡间或矿区贫穷生活和一些描写底层的小人物肖像画。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暗褐的色调,深沉的画面,明暗对比的应用,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
紫苑和夹竹桃
随着训练,梵高对用色的理解越发深入了,这让他在同样的画面中表现出更丰富的色调,也让他更自由地选择色彩。他还学会了补色。梵高认为自己的色调过于灰暗,而补色可以帮助他用鲜艳的颜色创造强烈的反差。
种土豆的农民
当梵高在德伦特之时,他痴迷于这里的乡村景象,形容这里到处都是米勒笔下的农夫,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在他脑中浮现,梵高画了一系列米勒式的农民形象:赶着羊群经过乡村教堂的牧羊人;宽阔的田野中的耕种者;在风暴之中的沼泽地上播种的妇女;拉着重耙犁地的农夫……米勒的战斗口号也支撑着他——艺术,就是一场战斗。
掘地者
为了实现米勒一样“农民画家”的目标,梵高在埃滕乡间四处游荡,寻找模特,他画在天地间劳作的劳动者,他大胆地闯入农舍,描绘劳作的妇女——然而,他无法迅速、敏捷地捕捉到他们正在劳作的姿势,必须他们摆着姿势才行。有时他会劝说劳动者在现场摆出他想要的姿势,让他们拿着铁铲或者扶着犁,保持姿势不动。梵高精心描绘这些熟悉的人物,以反复纤细的笔触,交叉的影线模仿蚀刻版画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涂上阴影,以近乎疯狂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努力和绘画才能。
苦闷的老人(疲惫不堪)
梵高经常在车站、孤儿院、养老院晃荡,猎取自己的模特。一旦模特被他带到画室,他就希望主宰一切,强迫对方屈服他。他十分欣赏那些逆来顺受的人,在他看来,模特就像妓女一样,最大的美德就是言听计从。在画中,梵高用铅笔不断在粗糙的画纸上涂抹,让醒目的轮廓线塑造出阴郁的、带着浓重阴影的人物形象,以突出生活的痛苦与悲伤。
播种者(仿米勒)
那么梵高笔下的播种者确实年轻、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行走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之中。散发出一种永恒的意味与播种的神圣景象。正如西维尔曼所说: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世界正在被播种和创造。在这片心灵麦田里,梵高倾泻了他所有的情感与痛苦。
晚钟(仿米勒)
当梵高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当传教士的梦想破灭以后,绘画成为他人生的慰藉和新的目标,他开始大量练习,其中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就有米勒的代表作《一天中的四小时》和《晚钟》等作品。他甚至在给弟弟的信中汇报,他一下就收集了12张米勒的版画。米勒的作品是他绘画灵感之源,他笔耕不止,仅仅两周时间,就画了120多幅作品。
圣经
梵高在练习了“各种色彩风格”后不久,于1885年10月底创作了这幅引人注目的静物画,并且他将这幅画看做是数月努力的结晶。这幅静物描绘的是一本《圣经》与一本法国作家左拉的小说《萌芽》。这本《圣经》曾是梵高的父亲的,在这此画中它可能是作为梵高之父的传统信仰的象征。《圣经》打开在以赛亚书53章平放于桌上,以赛亚书53章预言救世主的来临。梵高本人对左拉和法国自然主义文学非常着迷,他把这类书看作是现代生活的《圣经》。两本书分别代表着父子之间相反的生活观。用快速的手法进行绘画是梵高参观了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后得到的启发,他被伦勃朗,尤其是哈尔斯的快捷的画法所震撼。
梵高的祖父肖像
梵高的祖父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牧师,他也与他的父亲一样,娶了一个家境殷实的妻子,而且只在富裕的圣会任职。体面的差事也让文森特进入天主教组织的领导阶层,成为布拉班特宗教领域重要的人物。他鼓励孩子们努力工作、勤于祷告,但也在不经意间灌输了他的资产阶级理想。因为如此,他的11个孩子中的6个儿子无一对神职工作抱有兴趣也不足为奇。一个个开始在社会或者金融领域闯荡,几个儿子中,有独自开书店的,有担任军官的,也有当公务员的……传教士的衣钵最终落在梵高父亲多洛斯的头上。
留着胡须的老人
梵高(Van Gogh)在1885年11月下旬至1886年2月下旬为居住在安特卫普的这名男子画了画。正如梵高给他的兄提奥的信那样,他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我与一位杰出的老人约会-他会来吗?梵高很难找到合适的模型。此外,模型很昂贵。但是这个人确实出现了为他摆姿势。梵高认为该男子满是胡须,使他看起来像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他用粗糙但位置合适的笔触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肖像。
深秋的白杨树道
1884年10月底,梵高创作了这幅《深秋的白杨树道》,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异常美丽的秋天黄昏风景。梵高很欣赏每年的这个时节,他甚至向往着有那么一个国家“那里一年四季都是秋天”。梵高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上说:“最近画了一幅较大的习作,画面上有着黄色秋叶的白杨树大道,阳光从枝叶间穿过,将长长的树影投射在林荫道上。路尽头的一幢农舍坐落于蓝天与黄色的秋叶之间。”但是画家没有在信中提及到此画中所描绘到的人物形象。画中的这位妇女身着黑色丧服,这说明了她正在服丧。黄昏与秋天的萧瑟和冷清与人物心中的悲痛心情融为一体,呈现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
离开纽南教堂
《离开纽南教堂》据说是梵高为他母亲而作,那一年,她折断股骨,终日躺在床上,梵高与妹妹一起照顾她,于是梵高画了这幅画送给母亲作为礼物,希望她早日康复。不过画上的尼纽南教堂也与他父亲相关,因为他的父亲正是荷兰归正教会的牧师,因此,这幅画对他而言有了不同寻常的感情寄托。画作被视为梵高试图与父母关系重修于好的一次努力。在1884年刚创作这幅画的时候,除了一个农妇,画面最初是没有其他人物的,画中的一群人是后来才画上去的,而且其中一名农妇身穿丧服。为何梵高作出此改动?据说是因为梵高的父亲在1885年春因中风去世,所以他重新修饰,添加了穿着丧服做礼拜的场面以示纪念。
施粥场
梵高曾参观过布鲁塞尔的各个救济场,也画过海牙市政府开设的施粥场,他投入地在现场“乱涂乱画”,最终被人勒令离开。1883年的冬天,已经30岁的梵高的脑海不断浮现出施粥场的画面。然而,他不想再去施粥场面对满怀敌意的人群和主管们的冷嘲热讽,于是,他将整个场景搬到了他的画室。梵高无视巨额的花费,按照自己了解的施粥场的样子,对公寓面前的房间大肆改造,精心还原了施粥现场的样子,没有遗漏一处细节。他雇佣了一群模特,并给所有人重新购买了“真实生活中的衣服”——那些能入画,打着补丁的工作服和粗糙的亚麻布衣服。
穷人与金钱(国家彩票)
在描绘这些穷苦的劳动者蜂拥购买彩票的场景让梵高印象深刻,“相对于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这一场景具备更重要,更深邃的意义。”在开始画人物素描时,梵高就将人归纳为泾渭分明的类别,他的世界充斥着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而他最喜欢画的是那些面部宽阔而粗糙的、甚至粗鲁的劳动者、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和健壮的农民,他的脑中已形成强烈且刻板的印象。
头戴高礼帽的老男人
1882年9月,梵高在救济院招募模特,带着奇怪的要求,他开始接近年老的养老金领取者,但最终只有阿吉那斯·桑德兰愿意为他作模特。桑德兰是个聋子,穿着男性养老金领取者的统一制服:燕尾服和高帽——虚假的绅士风范反而使他显得可怜。长久没有修理的白发从帽子底下肆无忌惮地露出来,像瀑布似的垂落在衣领上,帽子遮盖住了秃顶的部分,稠密的络腮胡长满了脸颊。他长着宽宽的鹰钩鼻,耳朵大且突出,厚重的眼睑使得眼睑看起来更小。桑德兰顺从地穿上梵高提供的各种服饰,打扮成他想象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应该具有的特征——农民、挖掘工、矿工、渔夫……无论梵高让他摆什么姿势,他都任劳任怨,如此配合、服从的桑德兰简直就是上帝恩赐梵高的礼物。对他而言,这才是自己要寻找的“真正的模特”。在那一时期,桑德兰与西恩及他的母亲、女儿和小婴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家庭肖像画”。
斯海弗宁恩海景
1881年12月,梵高在他的表姐夫莫夫的指导下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很明显,作为刚刚起步的艺术家,梵高需要更多地练习才能画出象样的油画。为此,梵高又画起了素描。1882年8月,梵高第二次尝试着创作油画,完成了这幅海景。画中描绘的是1882年8月20日至24日期间暴风雨肆虐之下的斯海弗宁恩海景。梵高写道:“风是如此猛烈地抽打着,以致我都难以站住。”站在飞扬的沙砾之中的画家以重厚凝瑰的油彩和粗犷的落笔进行创作。细砂粒留在了油彩未干的画面上。梵高必须在沙丘后的一家小客栈将画布上的砂粒刮去才能继续作画,就这样他还是从暴风雨中得到了“一份纪念品”。
波拉德柳树
雪地上的矿工
艺术家心态创作的作品。这时的梵高,绘画技巧没有受过任何训练,他自己都认为很拙劣。在梵高看来,绘画能延续他对内心及精神之美的至高追求。他开始出门寻找属于自己才有的画面的冲动,梵高在博里纳日小镇上徘徊,描绘肖像和插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头顶着一袋煤的妇女和《雪地里的矿工》。他甚至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同一个场景——矿工们早上结队成群去工作,在晨曦中,他们都变成模糊的人影,在雪地上留下一个个的剪影式。
博里纳日煤矿
这是梵高最早的水彩作品之一。传道事业的彻底失败让艺术成为梵高回应至高召唤的唯一途径;经历严冬的种种磨难,原本只是打发时间的绘画变为梵高更深层次的需求,他意识到“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呼唤。大约在这个时候,梵高对普通工人和他周围的景象特别感兴趣。在博里纳日煤矿的黑暗之旅以后,在拯救理念的激励下,梵高疯狂地作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很多素描习作,他的铅笔忙个不停,“恨不得把路上的见闻都立刻描绘下来”。
从拉姆斯盖特学校远眺皇家路
被艺术公司解雇后的梵高,离家到英格兰的拉姆斯盖特男子寄宿学校任教,他根据当时看到的场景,完成此作。从作品可见,虽然画作比较简单,但梵高喜欢用他手中的笔画出所见之物和内心所感。通过绘画,他感受别人的经历,借此加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吃土豆的人

时光轴

里程碑1
LOG0
2023
2023-07
轻识收录
操作人操作信息操作时间
评价
0.0(满分 10 分)0 个评分
什么是点评分
图片
表情
全部评价( 0)
推荐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