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5-01-01 00:00

200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三新”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吉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顺利并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8亿元,增长24.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1亿元,增长14.7%。按抽样调查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6455元,比上年增长15.5%,是2000年的1.79倍。“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超出“十五”计划目标3.9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7%、16.3%和16.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32:31.95:30.73调整到2005年的27.39:35.92:36.6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3.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3%。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84亿元,增长20.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达到96.66亿元、64.62亿元和163.93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73.1%、57.6%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14.5%和23.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比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是抑制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782人,失业率为3.9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仍处于4%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十五”期间,新增就业16.2万人,安置下岗职工7.3万人,其中“4050”人员94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3.1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52亿元,可比增长5.14%,实现增加值83亿元,可比增长5.0%。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1.31万吨,增长10.88%。其中:早稻增长13.0%,二晚稻增长13.7%,油菜籽产量6.91万吨,增长10.93%;全市生猪出栏27.50万头,增长13.87%;出笼家禽3943.29万羽,增长19.30%;水产品产量13.63万吨,增长7.7%。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6.92万头,增长18.41%,牛肉产量2.53万吨,较上年增长18.5%,年末牛存栏达到81.57万头,增长11.43%。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7.4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7%;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600台、农用运输车1.16万辆、柴油机15.30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3.9%、9.54%、39.8%。拥有农用水泵10.97万台、同比减少0.4%;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6.68千公顷和41.6千公顷,比上年提高2.32%和2.79倍;农村用电量达到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

“十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7.83亿元,净增43.2亿元,超出“十五”期末计划数10.5亿元,同比增长45.3%,年均增长7.7%。粮食产量达到1218.83万吨,年均增长5.7%。

“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沼气池17.4万座,农户覆盖面达21.7%;新增8.7万户,35.4万农民用上自来水,14.2万农户通有线电视;99%自然村通电,98.1%自然村通电话,54.6%行政村通水泥路。

五年间全市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83家,各类产业化组织900余个,带动农户34.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2.56亿元,可比增长26.5%,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同比增长3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6%,拉动全市GDP增长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分别完成总产值60.93亿元和86.21亿元,增幅为47.2%和43.8%;从企业所有制看,非国有企业增幅较快。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18.96亿元,增长33.7%,慢于规模工业12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28.18亿元,增长达47.1%,增速比国有企业快13.4个百分点,尤其是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增速高达60.4%,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9%,是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全市工业用电14.52亿度,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用电量10.96亿度,增长15.7%,规模工业中非国有企业用电9.99亿元,增长16.3%。

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86亿元,增长23.8%。招商签约资金165.30亿元,增长79.8%,到位资金82.70亿元,增长49.4%。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37.04亿元,完成税收6.28亿元,累计安置就业14.3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1.3%、22.8%和23.0%。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5%,同比提高24.3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4亿元,增长96.1%。实现税金总额8.23亿元,增长23.2%。实现利税总额13.57亿元,增长44.3%。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32亿元,增长20.0%。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0.3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19.5亿元,增长22.9%。“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86.5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25.1%,比“九五”时期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52.96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5.9倍。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房屋施工面积35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住宅279.1万平方米,增长27.2%。房屋竣工面积94.5万平方米,下降10.3%;其中住宅72.7万平方米,下降21.7%。商品房销售面积104.2万平方米,增长26.4%;其中住宅91.1万平方米,增长28.3%。商品房空置面积46.6万平方米,增长50.8%。

全年完成民间投资85.60亿元,比上年增加31.70亿元,增长59%,占总投资70%。在民间投资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完成投资32.59亿元,同比增加9.45亿元,增长40.8%。“十五”期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达到242.3亿元,占当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5%,五年间年均增长33.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1.7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5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1%。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04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6%。其中,完成出口总值9084万美元,增长72.9%;完成进口总值1401万美元,增长230.5%。在出口总值构成中,机电产品出口1188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3.1%。“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2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40.4%。

全年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56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个,实际进资达到42.1亿元,增长74.5%;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3%。“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75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04倍,年均增长48.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十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8.03亿元,年均增长18.26%。

截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473公里,比2000年增加5094公里。其中,赣粤、泰井高速公路249.76公里,一级公路43.36公里,二级公路1152.74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1001.52公里,实现了96.7%的乡镇通油(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吉安市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00.2公里,

2005年,公路运输实现货物运输量2501万吨,增长15.52%,货物周转量23.61亿吨公里,增长21.18%。发送旅客4285万人,增长1.37%,客运周转量20.62亿人公里,增长0.67%;铁路(吉安站)全年发送旅客152.35万人,增长12.0%,到达旅客121.25万人,增长7.0%。发送货物6.46万吨,减少56.0%,货物到达227.66万吨,增长11.6%。

“十五”期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97.94亿吨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0.6%;公路客运周转量累计达到94.77亿人公里,比“九五”时期增长37.2%。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3944辆,比上年末增加6306辆,增长13.2%。其中私人汽车达到30123辆,比上年末增加4691辆,增长18.4%。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1%。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7.08万户,比上年增长16.5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0.04万户,比上年增长29.57%,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每百人比2000年增加17部。

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5%。全年旅游外汇收入8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8%。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6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1%。国内旅游收入34.29亿元,同比增长39.6%。

八、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8.0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52.09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1亿元,比年初增加9.32亿元,同比减少9.92亿元。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0亿元,增长4.8%;人身险保费收入6.46亿元,增长11.5%。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9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款1.33亿元,增长62.2%;人身险赔款与给付0.61亿元,增长28.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53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1.0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55万人,毕业生0.2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02万人,招生1.44万人,毕业生0.7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16万人,招生2.98万人;毕业生2.9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1.2万人,招生7.3万人,毕业生6.2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8.1万人,招生5.64万人,毕业生7.3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39万人。

“十五”期间,共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0项,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2项,评审市科技进步奖39个,获省以上科技奖励4项、专利131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博物院(馆)地13个,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6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93.91%和96.07%,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3.31和2.3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6所,其中医院44所,农村卫生院226所,卫生防疫站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127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3598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8700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2968张。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161次,14.38万人参加运动会,在省级比赛中120人获优秀以上荣誉。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数为51.14万人,等级运动员5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17.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68万人,出生率为14.28‰;死亡人口2.87万人,死亡率为6.14‰;自然增长率为8.14‰。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1.3%,比200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4.2元,比上年增加1573元,增长22.4%,比2000年增加3897元。“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高于“九五”时期3.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比2000年降低4.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4.2平方米。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6.8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增长14.3%,比2000年增加1160元。“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2%,高于“九五”时期1.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0%,比2000年降低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3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69平方米。

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1万人,比上年增加0.69万人,增长3.2%。离退休人员6.6万人,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5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为0.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4.47万人。

十二、环境保护

全市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同上年比无明显变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1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同上年持平。

全市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7个,面积8.48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75%。全市拥有11个环境监测站,建成噪声达标区12个,噪声达标面积25.3平方公里。全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达到23036.9万元。

全年(中心城区)平均降水量2990.2毫米,增长33.3%。全市总用水量30.52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643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0.078亿立方米,生产用水28.803亿立方米,在生产用水中一、二、三产用水分别为21.002、7.314、0.487亿立方米。

全年消耗标准煤302.31万吨,增长2.5%。其中,工业煤耗量272.75万吨,增长2.1%,生活煤耗量29.56万吨,增长6.4%。万元GDP能耗0.99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1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6.5%,工业重复用水率17.88%,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1.9%。

注: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金额×100%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3、人口为1%抽样调查数。

4、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年度的数据及增速为经济普查重新核定、并作了相应修正后的数据。

5、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

时光轴

RAG13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三新”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吉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顺利并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一、综合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8亿元,增长24.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1亿元,增长14.7%。按抽样调查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6455元,比上年增长15.5%,是2000年的1.79倍。“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超出“十五”计划目标3.9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7%、16.3%和16.4%。RAG-ES2024-09-1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32:31.95:30.73调整到2005年的27.39:35.92:36.6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3.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3%。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84亿元,增长20.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达到96.66亿元、64.62亿元和163.93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73.1%、57.6%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14.5%和23.1%。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比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是抑制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782人,失业率为3.9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仍处于4%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十五”期间,新增就业16.2万人,安置下岗职工7.3万人,其中“4050”人员94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3.1万人次。RAG-ES2024-09-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二、农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52亿元,可比增长5.14%,实现增加值83亿元,可比增长5.0%。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1.31万吨,增长10.88%。其中:早稻增长13.0%,二晚稻增长13.7%,油菜籽产量6.91万吨,增长10.93%;全市生猪出栏27.50万头,增长13.87%;出笼家禽3943.29万羽,增长19.30%;水产品产量13.63万吨,增长7.7%。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6.92万头,增长18.41%,牛肉产量2.53万吨,较上年增长18.5%,年末牛存栏达到81.57万头,增长11.43%。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7.4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7%;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600台、农用运输车1.16万辆、柴油机15.30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3.9%、9.54%、39.8%。拥有农用水泵10.97万台、同比减少0.4%;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6.68千公顷和41.6千公顷,比上年提高2.32%和2.79倍;农村用电量达到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RAG-ES2024-09-11
浏览 7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