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烟台市莱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赶超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初步测算,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65.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下降17.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6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25%。人均GDP达到33252元,增长23.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3.7:57.7:38.6变化为2.4:59:38.6。国地税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5.36%,同比提高0.9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总产出下降。受发展空间缩减、禽流感等因素影响,主要农产品除水果外均有所减产。粮食产量1.83万吨,下降2.4%;水果产量1.39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7.5万吨,下降5%;肉蛋奶产量0.84万吨,下降7.1%;水产品产量2.87万吨,下降1.2%。农业总产值3.07亿元,下降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38.3%;产品销售收入117.65亿元,增长35.2%;利税12.97亿元,增长66.8%;利润8.94亿元,增长82.5%。骨干企业支撑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1家,同比增加21家,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0.34亿元、113.31亿元和12.82亿元,分别增长45.4%、68.8%和80.8%。其中销售收入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4家,同比增加24家,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6.7%和70.3%,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分别为89.8%和90%。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增加值达到18.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7%。企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1.5%,同比提高57.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9.8%降为2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了50.5%。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48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95万人,增长12.7%;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08亿元,增长2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7.27万平方米,增长16.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3.04万平方米,增长3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亿元,增长32.1%。其中规模以上投资(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95.57亿元,增长32.9%。重点项目起到骨干支撑作用。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99个,完成投资88.6亿元,占总投资的86.9%。投资结构加快调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7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3亿元,增长36.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8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区投资比重达到51%,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30亿元,增长29.3%。
五、第三产业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1.63亿元,增长16.4%;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7%,同比上涨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旺盛增长。房地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31.5%;销售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增长45%。交通运输邮电业持续增长。增加值2.83亿元,增长28.4%;邮电业务总量0.64亿元,同比增长22%;年末电话装机容量9.94万门,增长3.8%;固定电话拥有量7.23万部,增长2.1%。社会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扩展。增加值达到10.48亿元,增长39.9%,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60个,同比增加77个;合同利用外资5.87亿美元,增长55.4%,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5.59亿美元,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增长77.6%,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19.2%;引进内资项目116个,实际利用内资62.8亿元,增长109.2%;招强引优取得较大突破。引进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42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和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7个。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68亿美元,增长32.3%。其中,外贸进口2.6亿美元,增长21.4%;外贸出口4.08亿美元,增长40.4%。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增长56.8%。其中,增值税收入5861万元,增长203.1%;营业税收入11620万元,增长44.5%;企业所得税收入1883万元,增长40.7%。国地税收入总额5.42亿元,增长34.2%。其中,国税收入2.86亿元,增长40.3%;地税收入2.56亿元,增长28.1%。
金融业稳健增长。银行存款余额58.29亿元,增长33.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62亿元,增长16.7%;贷款余额35.67亿元,增长14%。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1798万元,下降14.5%;赔款支出1492万元,下降14.6%;赔付率83%。
八、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再就业
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60892户,人口为20万人,新增加人口7608人,比上年增长4%,其中非农业人口12.94万人,农业人口7.0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8人,出生率为6.87‰,死亡率为5.81‰,自然增长率为1.06‰。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41元,其中工薪收入1011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784元;全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摩托车13.3辆、影碟机33.3台、空调器20台、微波炉3.3台、电脑16.7 台、移动电话166.7部。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4元,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3727元,增长1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88元,增长2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12 辆、影碟机9台、移动电话27部、彩电36台、电冰箱36台、洗衣机24台。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年内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093人,增长66.8%,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467人,增长118%;城镇登记失业率0.62%;年末在岗职工6.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967元,增长23.5%。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33项,新申报国家专利185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发展到49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教育设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全区有26所学校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中小学年末在校生17883人,教职工1409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2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244张,卫生技术人员310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地居民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21人,增长4.5%;参加居民合作医疗6.56万人,增长30.7%。环境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高新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认证中心复审,累计认证企业达到38家。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5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赶超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初步测算,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65.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亿元,下降17.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6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25%。人均GDP达到33252元,增长23.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3.7:57.7:38.6变化为2.4:59:38.6。国地税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5.36%,同比提高0.9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总产出下降。受发展空间缩减、禽流感等因素影响,主要农产品除水果外均有所减产。粮食产量1.83万吨,下降2.4%;水果产量1.39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7.5万吨,下降5%;肉蛋奶产量0.84万吨,下降7.1%;水产品产量2.87万吨,下降1.2%。农业总产值3.07亿元,下降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38.3%;产品销售收入117.65亿元,增长35.2%;利税12.97亿元,增长66.8%;利润8.94亿元,增长82.5%。骨干企业支撑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1家,同比增加21家,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0.34亿元、113.31亿元和12.82亿元,分别增长45.4%、68.8%和80.8%。其中销售收入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4家,同比增加24家,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6.7%和70.3%,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分别为89.8%和90%。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增加值达到18.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7%。企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1.5%,同比提高57.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9.8%降为2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了50.5%。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48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95万人,增长12.7%;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08亿元,增长2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7.27万平方米,增长16.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3.04万平方米,增长3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亿元,增长32.1%。其中规模以上投资(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95.57亿元,增长32.9%。重点项目起到骨干支撑作用。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99个,完成投资88.6亿元,占总投资的86.9%。投资结构加快调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7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3亿元,增长36.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8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区投资比重达到51%,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30亿元,增长29.3%。 五、第三产业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1.63亿元,增长16.4%;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7%,同比上涨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旺盛增长。房地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31.5%;销售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增长45%。交通运输邮电业持续增长。增加值2.83亿元,增长28.4%;邮电业务总量0.64亿元,同比增长22%;年末电话装机容量9.94万门,增长3.8%;固定电话拥有量7.23万部,增长2.1%。社会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扩展。增加值达到10.48亿元,增长39.9%,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60个,同比增加77个;合同利用外资5.87亿美元,增长55.4%,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5.59亿美元,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增长77.6%,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19.2%;引进内资项目116个,实际利用内资62.8亿元,增长109.2%;招强引优取得较大突破。引进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42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和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7个。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68亿美元,增长32.3%。其中,外贸进口2.6亿美元,增长21.4%;外贸出口4.08亿美元,增长40.4%。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增长56.8%。其中,增值税收入5861万元,增长203.1%;营业税收入11620万元,增长44.5%;企业所得税收入1883万元,增长40.7%。国地税收入总额5.42亿元,增长34.2%。其中,国税收入2.86亿元,增长40.3%;地税收入2.56亿元,增长28.1%。 金融业稳健增长。银行存款余额58.29亿元,增长33.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62亿元,增长16.7%;贷款余额35.67亿元,增长14%。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1798万元,下降14.5%;赔款支出1492万元,下降14.6%;赔付率83%。 八、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再就业 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60892户,人口为20万人,新增加人口7608人,比上年增长4%,其中非农业人口12.94万人,农业人口7.0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8人,出生率为6.87‰,死亡率为5.81‰,自然增长率为1.06‰。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41元,其中工薪收入1011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784元;全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摩托车13.3辆、影碟机33.3台、空调器20台、微波炉3.3台、电脑16.7 台、移动电话166.7部。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4元,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3727元,增长1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88元,增长22%;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12 辆、影碟机9台、移动电话27部、彩电36台、电冰箱36台、洗衣机24台。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年内全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093人,增长66.8%,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467人,增长118%;城镇登记失业率0.62%;年末在岗职工6.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967元,增长23.5%。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33项,新申报国家专利185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发展到49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教育设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全区有26所学校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中小学年末在校生17883人,教职工1409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2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244张,卫生技术人员310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地居民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21人,增长4.5%;参加居民合作医疗6.56万人,增长30.7%。环境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高新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认证中心复审,累计认证企业达到38家。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