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5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0.8:43.1:36.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4%,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8%、-13.8%、5.0%和1.1%。粮食生产创新高。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68.9万亩。粮食总产44.4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21.2万吨,秋粮23.2万吨。粮食亩产388公斤,增加4公斤。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花生总产7.4万吨,增长2.6%;蔬菜总产83.7万吨,增长23.3%。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1亿元,新造林1111公顷。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45.8万头、2.9万头、23.8万只和6477万只,分别增长2.9%、-24.8%、-16.5%和25.1%。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3.4万头、牛5.9万头、羊25.4万只、家禽1466万只。肉类总产量13.3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2.9万吨,增长13.6%;奶类产量1.3万吨,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1058吨。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210家发展到248家,增加38家,完成工业产值186.6亿元,增长46.0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7.67亿元,增长29.04%;集体企业0.65亿元,下降67.52%;股份制企业150.25亿元,增长48.5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33亿元,增长65.5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7.7亿元,增长41.91%。轻工业总产值115.27亿元,增长50.44%;重工业总产值71.33亿元,增长39.45%。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00:61.88(轻工业为10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7.74%。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3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53.89亿元,同比增长60.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8.88%,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93亿元,增长39.64%;利税11.97亿元,增长42.27%;其中利润7.11亿元,增长44.61%。资产负债率60.04%,下降1.7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79次,加快0.9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2.3万元/人,增长2.5%;产品销售率98.02%,下降0.7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31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28亿元,增长6.4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17.34%;期末从业人员1.14万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25184元/人,同比增长了1.98%。全县房屋施工面积1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4%;房屋竣工率52.88%。
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55亿元,增长22.6%。1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6%。
房地产投资低迷,但商品房销售情况较为乐观。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额3.65亿元,同比下降22.75%;销售商品房2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46%;销售商品房2186套,与去年同期持平。
四、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亿元,增长19.1%。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9亿元,增长20.78%;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8亿元,增长17.51%。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1.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01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经济零售额55.8亿元,增长18.93%,所占比重达到95.1%。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072万美元,同比增长50.6%。其中出口9449万美元,同比增长51.5%;进口623万美元,同比增长37.5%。全县有三和玩具、汇丽鞋帽、百华鞋业三家企业进出口过千万美元。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391万美元,同比增长119.1%。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988.6公里,同比增加126.6公里。全县完成地方公路客运量1052.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45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701.6万吨,货物周转量46.77亿吨公里。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实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7家,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4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旅行社6家;星级酒店3家,其中三星级酒店2家;省级旅游特色乡镇1家,省级特色旅游村3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0%;实现旅游总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230%。
六、财政、金融
财政经济运行平稳。2010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26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3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557万元,比上年增长25.0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1.07%,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国税、地税全年实现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22.6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67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6.41亿元,比年初增加13.8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28亿元,比年初增加9.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5.38亿元,比年初增加5.5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79亿元,比年初增加1.26亿元;票据融资6.11亿元,比年初增加2.48亿元。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县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11项,县级39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全年申请专利138件,授权129件。全县新增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12家,达到39家。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0519人,初中新生11763人,招收高一新生382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100%。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1.22万人,27所初中在校生3.39万人,144所小学在校生6.38万人。
文化艺术繁荣。2010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4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9.2万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拥有国家珍贵文物22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3件。
卫生和医疗防保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7处,其中医院、卫生院32处,专科疾病防治所2处、妇幼保健院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拥有病床265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19人。全县有76.6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6%。全年累计补偿299.10万人次,补偿总金额达9592.49万元。
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末,全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1.5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7.57平方米。完成拆迁10万多平方米;硬化路面3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安装路沿石2.2万米;敷设雨污管网2.2万米;安装供水管网5100米,铺设中压管网3000米、低压管网4000米,完成供水820万吨;安装路灯514基;新建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栽植行道树5000余棵;房地产开发83.57万平方米;完成35个社区规划编制,新建农村住宅11271户。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两个跨界考核断面中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河流水质达到了省政府要求的“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民心工程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达到360多天,优良率为98.6%。城区噪音达到环境功能区环境规划。2010年削减化学需氧量422吨和二氧化硫449吨排放量,按期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010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4起,死亡24人,重伤26人,经济损失137.25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分别下降58%、4%、93.7%和71.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8起、死亡22人、重伤25人、经济损失32.45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8%、8.3%、93.7%和93.4%。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947328人。其中,男性人口481788人,女性人口465540人。全年出生率12.62‰,死亡率为5.50‰,自然增长率为7.12‰。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77元,增长11.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84元,增长22.43%。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5706元,增长16.17%。农民人均纯收入6650.5元,增长15.01%。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1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2万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以内。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51亿元,比2009年增收1.07亿元,增长28.8%。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6万人、1.60万人、7.26万人、12.24万人、3.61万人、6.11万人、2.4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0.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0.54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0.37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0.27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26起。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5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0.8:43.1:36.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4%,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一、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8%、-13.8%、5.0%和1.1%。粮食生产创新高。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68.9万亩。粮食总产44.4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21.2万吨,秋粮23.2万吨。粮食亩产388公斤,增加4公斤。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花生总产7.4万吨,增长2.6%;蔬菜总产83.7万吨,增长23.3%。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1亿元,新造林1111公顷。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45.8万头、2.9万头、23.8万只和6477万只,分别增长2.9%、-24.8%、-16.5%和25.1%。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3.4万头、牛5.9万头、羊25.4万只、家禽1466万只。肉类总产量13.3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2.9万吨,增长13.6%;奶类产量1.3万吨,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1058吨。 | RAG-ES | 2024-10-23 |
二、工业、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210家发展到248家,增加38家,完成工业产值186.6亿元,增长46.0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7.67亿元,增长29.04%;集体企业0.65亿元,下降67.52%;股份制企业150.25亿元,增长48.5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33亿元,增长65.5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7.7亿元,增长41.91%。轻工业总产值115.27亿元,增长50.44%;重工业总产值71.33亿元,增长39.45%。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00:61.88(轻工业为10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7.74%。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3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53.89亿元,同比增长60.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8.88%,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93亿元,增长39.64%;利税11.97亿元,增长42.27%;其中利润7.11亿元,增长44.61%。资产负债率60.04%,下降1.7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79次,加快0.9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2.3万元/人,增长2.5%;产品销售率98.02%,下降0.71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10-23 |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31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28亿元,增长6.4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17.34%;期末从业人员1.14万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25184元/人,同比增长了1.98%。全县房屋施工面积1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4%;房屋竣工率52.88%。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55亿元,增长22.6%。1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6%。房地产投资低迷,但商品房销售情况较为乐观。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额3.65亿元,同比下降22.75%;销售商品房29.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46%;销售商品房2186套,与去年同期持平。四、国内外贸易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亿元,增长19.1%。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9亿元,增长20.78%;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8亿元,增长17.51%。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1.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01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经济零售额55.8亿元,增长18.93%,所占比重达到95.1%。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