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
共
293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0-12-24 14:55
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由设在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和用户随身佩戴的心脏远程实时监护预警机组成,具有24h连续心电异常检测预警功能。它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网,将患者的实时心电资料进行远距离传输交流,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当用户感觉不适或出现心电异常时,心电图可通过GPRS移动通信网络传送至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由专家及时诊断并将诊疗意见通知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异地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具有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因此,如果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心律失常患者离院后一般仍需继续维持用药,还要避免过多运动,由此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心律失常患者离院后仍能实时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远离盲目吃药和运动限制呢?常规12导联心电图无法实时捕捉心电异常,而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则可远程监控患者的心电信息,实时提供治疗指导,提高了院前抢救成功率,可有效降低心脏疾病致命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心脏远程实时监护预警机由乐普医疗提供。采用MASONLIKAR导联,3通道同步记录,最后将心电信息通过GPRS移动通信网络传送至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选择2013年3月至9月在我院就诊的860例患者,分别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伴心律失常。研究对象中,男406例,女454例;年龄35-91岁,平均(63.37±14.28)岁。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行12联心电图检查;然后佩戴心安宝,采用MASONLIKAR导联,3通道同步记录,启动自动报警、无声模式,并嘱患者若出现胸闷、憋气、胸痛、背痛、心慌或头晕等不适,随时呼叫监护站医生。对心安宝传送至监护中心的每条心电图,由值班医生及时诊断并利用移动网络及时反馈诊断报告;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明显的ST-T改变等心电异常,即刻电话通知患者本人或家属,采取相应的措施等待医援,必要时联系救护车及时救治。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高危心律失常和严重(潜在高危)心律失常。其中,高危心律失常是指因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的变化,危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若不及时处理会引发病情急剧恶化;或原已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因发生心律失常,原有的心脏病明显加重、心功能恶化,使患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高危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房扑动(1∶1下传)、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且心室传导率较快、严重窦性停搏、严重窦房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极缓 慢的室性自搏性心律等。而严重(潜在高危)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有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如不尽早识别、及时处理,则可能在短时间内恶化为高危心律失常,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出现的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早搏(尤其是RonT室早)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成人心室率持续 >180次/min者、二度Ⅱ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交替性阻滞、完全性束支阻滞伴PR间期进行性延长、三分支阻滞、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35次/min)、一过性3以上的心脏停搏等。将860例患者分为青年(≤40岁)、中年(41-60岁)、老年(61-91岁)3个年龄组,分析各组所患疾病的构成。如表1所示,不同年龄组间各疾病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冠心病发病率最高,分别为57.1%和30.5%;青年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32.1%),高血压次之(26.8%),冠心病列第三(25.0%)。3组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均为最低。在860例接受远程实时监护的患者中,检测到心律失常434例,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心律失常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老年组中检出高危心律失常且及时抢救成功的有9例,占所有接受远程监护患者的1.05%。此外,在发现647例患者心电图异常后,及时通知他们停止剧烈运动并卧床休息,配合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扩张血管药,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监测过程中,共发现室性早搏126例、房室传导阻滞64例、束支传导阻滞186(表2)。在对860例患者实施监测的过程中,监护中心发现病情后及时做出反馈,给予治疗建议或通知患者尽早就医;对病情危急者,及时联系救护车或远程指导亲属妥善处理、等待医援。通过远程实时监护, 院外远程指导治疗心律失常434例(50.5%),其中,严重心律失常36例,高危心律失常16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早期发现并抢救成功者合计 11例。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的问世,建立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实时联系。由于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传输距离远、诊断速度快等优点,具备自动报警、自动分析、自动连续记录、紧急呼救和大容量储存等功能,同时配有报警记录系统和手动操作系统,能够以多种数 据记录方式对自动连续监测进行记录,并以多种方式实时发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诊断监护。2004年至今,全国有多家医院应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建立了心脏实时监护中心/站,为10万多名用户提供心脏健康实时监护服务,成功挽救了数千名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随着远程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降低了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构建心血管急性事件预防控制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和实践经验。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据2006年统计,在冠心病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较2005年分别升高了2-4倍和6-10倍,而室性心律失常诱导的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欧洲心脏病学会2006年数据显示,每年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平均约91/10万 ,因此提高院外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防止心脏性猝死的重要途径。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心电数据即时上传到监护中心;监护医生借助仪器对心电图进行实时筛选、分析和处理,提出适当的治疗方案;再通过无线网络、电话及时反馈给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不仅能做到实时监控,而且还能长期监测,能够早期发现心血管事件,使患者在原地或附近医院即可接受异地专家会诊并在专家指导下及时接受治疗与护理,为早期诊断与救治争取了时间,也节约了大量的医疗成本。本文对860例患者应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预警机进行实时监测。远程实时监护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记录到的心电信息迅速反馈给临床医生,由其给出治疗建议后再通过该系统及时告知患者本人或家属,有效争取了宝贵的抢救和治疗时间,提高了时效性和抢救治疗效果。
浏览
75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