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湘潭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虽然在这一年中,国际局势几经动荡,世界经济发展遭遇到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国内需求扩大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优化环境、强化管理,克服了国际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
经济总量创历史新记录,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3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2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00.74亿元,增长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09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构成为14.3:43.4:42.3。
市场物价呈微升状况。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1.5%,服务价格指数上涨8.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与上年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0.4%,其中衣着下降3.8%,家庭设备用品下降5.6%,医疗保健用品下降2.6%,交通通讯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8.7%。工业品出厂价格为99.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2%,房地产价格指数101.2%。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进行公司制改造,湘乡铝厂、湖南铁合金厂、江麓机械厂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省建陶被上市公司成功兼并。中小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全市已有79户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为67%,其中,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已有44户进行了改制,改制面为53%。国有商贸企业逐步从单一的投资主体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市直商业企业通过与多种经济主体合作联营,引进资金近亿元,盘活了85%的资产。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通过拆、迁、建、绿化连续作业,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二环线已初具雏形,其西段路基基本成形,东段路基已经全面开工,霞光西路已经拉通;护潭广场、芙蓉广场、丝绸广场基本成形;农网改造、电信扩容稳步推进;杨梅洲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杨梅洲居民仅依水路与外界联系的历史;湘潭一大桥也完成了建成通车40多年后的第一次整体维修。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部分大型工业企业仍难以走出困境,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不乐观。
农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5%。主要农产品产量随市场调节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37.8万吨,减少0.5%;出栏肉猪416.8万头,增长5.4%;出栏牛0.91万头,减少2.2%;出栏羊5.01万头,增长5.3%;出笼家禽937.88万羽,增长7%;水产品产量5.8万吨,增长3.6%。全年人工造林0.1万公顷。
种植业结构调力度加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调减,粮食总产减少,但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为487.4公斤,增7.33公斤。全年完成稻田改种蔬菜、湘莲总面积40.7万亩,增长85.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1.2万亩,增长43.0%,其中水果14.5万亩,增加0.3万亩;湘莲8.2万亩,增加4.4万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快速发展,全市引进和推广“双低”油菜、草莓、皇竹草、黄花梨等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投入专项资金1.2亿万,完成土石方2001万方,劳动工日2011万个,完成各类工程2.1万处,重点对6座中型水库和67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处理,对湘江河西段、湘潭县滨江堤,按10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了新建。全市新增灌溉面积73公顷,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1134公顷,新增电排装机容量260千瓦,农机总动力超过98.8万千瓦。全市年末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473台,比上年增长60.3%;水田耕整机4.3万台,增长26.4%。
养殖业向产业烨方向发展。全市拥有瘦肉型生猪生产线13条,饲养5000头以上的猪场和养猪大户32家,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数占总出栏数的51%。奶牛、梅花鹿养殖渐成规模。涌现了伟鸿、港越、宏基、张江村等一批较大规模肉食加工企业,加强了养殖产业链的形成。
小城镇建设来势较好。全市35家镇全部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部分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和建设性详规编制。全市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大小项目160个。一些镇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如青山桥镇的皮鞋、姜畲镇的玻璃制品和高效农业(农博园)、花石镇的湘莲、棋梓镇的建材等。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6.22 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8%,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6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4.1亿元,增加56.4%,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减少43.3%,按企业户数计算的亏损面34.3%,下降2.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2.4亿元,增长1.8倍。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5.8%,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企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新开工技改项目62项,增长19%,一批重点技改项目陆续启动实施。本年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有:湘钢“一火成材”、2#高炉大修改造和新建900吨混铁炉工程,市电化集团20000吨无汞电解二氧化锰技改工程、市化纤厂5000吨/年FDY差别化纤维工程,金迪6万吨聚脂切片装置扩容改造等。
企业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工业企业大力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经济责任考核中,实施成本否决、销售包干、技改项目达产达效考核;在以人为本挖掘企业潜务上,实施用人公开竞聘,用工未尾淘汰,分配与业绩和贡献挂钩;在开展比价采购管理后,全市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比上年下降了10%,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下降了5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增加值9.6亿元,增长35.2%;利税1.6亿元,增长77.8%。施工房屋面积556.2万平方米,增长32.2%;竣工房屋面积336.84万平方米,增长37.7%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上扬,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全年争取国家及省各项建设资金2.7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增长17.8%,国有及其他经济(不含跨区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增长23.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7亿元,增长19.3%;更新改造投资13亿元,增长29.7%。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地方项目投资29.2亿元,增长31.5%;中央项目投资6.7亿元,增长2.2%。本年新增固定资产35.9亿元。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人造富铁矿12万吨/年,铁合金1万吨/年,热轧钢材70万吨/年,合成纤维聚合物2万吨/年,化学纤维3.5万吨/年,高等院校学生席位7393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800个,医院病床399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3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增加0.75万吨/日,城市永久性桥梁2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2.86公里。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发展。重点工程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企业自筹、银行贷款、股份合作,BOT等多种形式筹资顺利开展。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资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电力电信项目投资19.6亿元,第三产业及社会发展类项目投资4.6亿元。
投资重点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2亿元,增长41.2%;交通、邮电2.1亿元,减少41.5%;社会服务业4.5亿元,增长41.7%;教育、文化、广电业投资2.2亿元,增长39.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1亿元,增长1.5%,以上五个行业投资占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的67.1%。全市在“一化三清”活动中,组织了4批集中拆违和建设需要拆除的建筑物,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补偿金额6000余万元。投资近亿元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也进展顺利,长潭高速公路连接线、长潭路板易段两条绿化带已形成,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全市完成了河东大道、芙蓉路、丝绸路、建设路、韶山路、东站路等6条主干道景观道建设,并对路灯、路沿石、人行道等进行了全面翻新改造,全年新增和改造路灯2000余盏。全年新增绿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新建的10个绿化小游园成为许多市民流连的场所。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中洲路、和平路、板马路、平政路、湘大老路等都完成了改造和维修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1年,在国家增加公务员工资、扩大消费信贷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商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市场53.03亿元,增长11.1%,农村市场23.99亿元,增长11.4%。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86亿元,增长14.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6.6%扩大到79%,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消费场所档次提升,消费类别不断扩展。步步高华隆购物广场的兴起,结束了我市没有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的历史;盘龙山庄的启用,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星级宾馆的历史;“肯德基”的成功落户、“桂林人”斥巨资修缮,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档餐饮场所的历史;长株潭大市场的建成创造目前省内市场规模的第一。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吃、穿消费比重下降,用、居、行、玩和医疗消费比重上升的格局。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33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40.4%和45.5%。居住、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00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受世界经济影响,出口有所下降。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8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出口7081万美元,下降9%;进口11193万美元,增长78.6%。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4935万美元,增长10.4%;加工贸易出口2145万美元,下降34.6%。主要出口商品中,黑色金属2951万美元,下降20.6%;化工原料1345万美元,下降13.5%;有色金属640万美元,下降16.1%;纺织品及服装913万美元,增长2倍;机械机器335万美元,增长52%。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3%,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更趋合理。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40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实际利用外资4050万美元,增长14%。15个项目中有11个属于工业项目,投资总额为3114万美元。
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境外旅游者1万人次。重点统计的旅游企业直接收入3.65亿元,增长27%;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增长41%。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货物运输量2259.7万吨,货运周转量121489.3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6.8%和14.9%;旅客运输量2491.3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8001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0%和11.5%。省重点工程潭邵高速公路湘潭段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8亿元,路面构造物和桥涵以及桥梁下部构造物已完工,路基土石方和路面底基层已全部完成。竹埠港湘江大桥已完成半幅主体工程。湘潭汽车东站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试运行。十四总千吨级集装箱码头完成投资350万元,其竣工投产使湘潭港成为我省第三个具备集装箱装卸能力的港口。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2.8亿元,比上年增长59.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3.3万户,增长10.5%。移动电话发展迅速,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1.99万户,才长58.7%。
金融秩序稳定,存贷款大幅增长。2001年,全市金融企业不断加强监管,改善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73亿元,比年初增加25.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0.88亿元,增加4.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38.21亿元,增加16.7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73亿元,比年初增加11.69亿元。金融机构对农业、工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加大,年内工业贷款新增2.65亿元,农业贷款新增1.42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4亿元。“抓降增效”取得较好成绩,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降低了8.2个百分点,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8.9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6亿元,分别增长13.5%和38.2%。全年赔付给付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0.6亿元,增长11.9%;寿险赔付给付支出0.7亿元,增长25.3%。
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重点科技项目10项;列入省和国家科技项目28项,共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260万元。重点科技项目实施良好,成效明显。全年重点科技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52亿元,实现税收4475万元。其中湘机生产的国内首台交流变频调速城市轻轨车和市化工研究院设计研究开发的150黄系列高档颜料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有39个项目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到奖8项;11个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利税8.4亿元,增长36.8%。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共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86.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全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7家,全市共认定民营科技企业57家,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专利工作有新进展。年内专利申请量达321件,比上年增长11%。
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2001年,我市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取得重大突破。撤销湘潭师范建制,将其资产并入湘潭教育学院,组建了新的湘潭教育学院与市教师培训中心;将市职工大学与市机电工业中专合并,新组建了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撤并162所小学,减少教职工350余人,减轻财政负担2000余万元。年内,消除和改造中小学危房13.5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严重危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提升。全市初中学生辍学率为1.84%,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初三毕业会考合格率97.64%,比上年提高了5.37个百分点。奥赛成绩喜人,我市学生参加全国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奥赛,获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54人次,三等奖44人次,列全省第二,是我市奥赛史上最好成绩。我市职业学校学生获全省技能竞赛和田径运动会两个团体第二名。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2001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32643人;职业中学41所,在校学生13385人;中等专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32所,在校学生13687人;普通中学222所,在校学生18.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6.7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1%。
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文化产业向前推进。年末,全市有文化产业结构116个,年内组织大型文艺活动35场次,5个专业剧团共演出825场。剧本《五彩石》、《窑湾谣》获省“田汉戏剧文学奖”二等奖。在全国“蒲公英奖”美术、书法比赛获1个金奖,在全省“三湘蒲公英奖”少儿音乐、美术、书法大赛中获5个金奖。农村及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湘乡市举办了首届文化旅游艺术节,岳塘区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区,岳塘霞城乡文化站、雨湖先锋乡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强集镇文化站”,雨湖鹤岭镇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歌舞之乡”。全市城区放映电影2161场次,农村放映17131场次。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强化了对文化娱乐和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治理。《湘潭日报》、《湘潭晚报》全年分别出版360期和260期,期发份数分别为3万份和2万份。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开通了9万户新网络信号,传输电视节目48套,正式开通了有线电视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节目图象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各媒体共有12条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60多条稿件在省级电视台播出,70多条稿件在省电台播出。都市频道创作的电视专题片《乐魂》、电台制作的广播剧《韶山红杜鹃》双双获得了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
卫生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国有、集体卫生机构157个,卫生技术人员9897人,其中医生4079人,卫生机构床位7782张。全年共接诊病人446.92万人次,完成大、中型手术2.79万台次,平均治愈好转率为95.4%。传染病控制较好,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7.6%。妇幼保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孕产妇死亡率为28.6/10万,婴儿死亡率19‰,“两率”为全省最低。采、供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无偿献血已达100%。医教科研成果显著,全年科研立项26项,已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8项,占全市科研成果鉴定总数47.5%。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开始启动,其中雨湖区6个中心街道全面推行社会医疗服务工作,居民受益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市各单位开展健身活动共计200多项,15万多人次参加,体育人口比例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全省第九届体育舞蹈比赛中获摩登舞新人组一、二名,新人组单项华尔兹第一名。在湖南省少儿网球赛,夺得全部18枚金牌中的14枚。在湖南省第三届残疾人少年运动会中夺得总分第三名。在省常规比赛中,金牌数,奖牌数均列全省第三。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据市公安局统计,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44.76万人,女性人口135.71万人;农业人口202.83万人,非农业人口77.6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06‰,比上年下降1.18个千分点;死亡率5.8‰,下降1.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25‰。计划生育管理加强,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5%,多孩率和意外妊娠率分别控制在0.76%和0.7%。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进一步改善,出生性别比(男:女)由上年的112.52:100下降到110.38:100。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通过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有效途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6661元,比上年增加612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2790元,比上年增加191元。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8家,收养人数473人;敬老院101所,在院人数1313人。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人数2.41万人,比上年增长35.9%。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8万人,基金筹措多元化、个人帐户管理网络化、养老金发放社会化的“三化”目标如期实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4万人,作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三三制”筹资原则中的社会筹集部分的主渠道和三条保障线的中间环节,失业保险较好地发挥了“减震器”、“安全网”作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参保人数由上年末的5.9万人增加到17.2万人(其中大型企业托管7.7万人),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2001年环保工作重点放在控制新污染、治理老污染上。全年共审批各类新建项目249项,拒批13个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项目环保申报审批率达100%。全面清理了“九五”期间审批的450余个新建项目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催办“三同时”验收项目56个,实施行政处罚8个,依法关停5个。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工作,下达限期治理项目40余个,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为97.8%。全年征收排污费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7%。城市气化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均有所提高。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001
评论